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彪 《今日民族》2012,(1):24-27
这张照片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拍摄的,照片里是我和奶奶,我们身后是一棵核桃树。照片是我一个表叔拍摄的,他当时信用社工作,前几年调到县农行,当了行长。  相似文献   

2.
郭济生 《春秋》2014,(1):17-18
2013年4月,我接待了一位来自英国的女作家、社会学家希茹兰女士和她的丈夫罗宾教授,意外地发现我的祖母与她们家关系密切,而且她带来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山东及周村的珍贵历史资料和照片,我也交给她一些她盼望已久的学术资料。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张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的照片,照片中的长者叫杨怀甫,在侧的是他的二儿子杨布军,透过这张依然清晰的照片,仍然能够感受到父子二人当时其乐融融的气氛。近30年过去了,照片中的主人公现在何方?带着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照片背后的心酸故事。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70年代,在我很小的时候,因为武术在世界上走了一圈;后来因为电影,90年代在世界上走了两圈;最近这几年里,我又为了公益走了好几圈。我希望成为世界公民,但是我永远记得我是100%的“MadeinChina”,要对得起“MadeinChina”这个品牌。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那么几年,我对野人、外星人以及百慕大漩涡、尼斯湖怪兽一类,简直就算是入了迷,举凡能够找到的资料,都读得津津有味。至于是否相信那些说法.老实说,我倒是从没有完全彻底地相信过.但好奇之外.也确有一种极其强烈的愿望——希望它们都是真的,或至少部分是真的。  相似文献   

6.
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人,对军人总有一种向往的情结。滕涛的父亲就是一名复员军人,曾在辽宁丹东,怀抱冲锋枪,身着绿军装,浓密丛林中,目光望远方。铁一般的棱角上透着坚毅,唇角洋溢着年轻军人的自豪这些,都是照片上的形象。1977年,6岁的滕涛双腿跪在椅子上,双手托着鳃,定定地望着墙上的这幅照片,久久不去,小小的心里一棵绿色的树正在蓬勃生长。  相似文献   

7.
学雷锋成为全国性的热潮并产生良好的效应,是在雷锋逝世不久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几十年过去了,而雷锋留在脑海中的记忆,依旧清晰如初。 关于雷锋,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话和一张照片。一句话是他说他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照片是那张开怀笑着并露出几分天真的模样。  相似文献   

8.
高峰岗 《春秋》2010,(4):27-29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很遗憾,我当时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没能直接投身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但是,也十分有幸.1981~1982年两年内.我以北京大学在校学生的身份.接受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委托.单独或集体参加过三次农业责任制情况调查。起因很简单.过程也不复杂。但这个经历对我教益很大;影响不浅。  相似文献   

9.
詹志芳 《台声》2011,(3):58-59
我认识花俊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记得一天,廖秋忠从外面回来说:“明天去张昭庆家聚会,每家带一个菜,在联合国工作的朋友花俊雄来了。”  相似文献   

10.
永不言弃     
王芳 《现代领导》2008,(7):44-44
小的时候,我很喜欢吃淡水鱼和米饭,但我的家乡是一个北方小城,上世纪70年代商品比较匮乏,所以淡水鱼和大米是很稀缺的。爸爸就鼓动我说:你将来去江南上大学吧,那里是鱼米之乡。从此,来上海读大学就成为我的梦想。  相似文献   

11.
岑磊 《今日上海》2013,(2):47-49
第一次见到女画家、歌唱家任筱琴是在高式熊先生家里。那是2010年岁末的一个下午,我去高老巨鹿路的新居,还没进门,就听见屋内音响正播放着震耳欲聋的歌曲,女高音,缠绵传情、委婉动人。似曾相识,是些耳熟能详的老歌。心想,高老又“老夫聊发少年狂”,怀恋起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流传甚,一的抒情老歌了。  相似文献   

12.
齐人 《春秋》2013,(3):4-8
上世纪70年代.“主席像”曾经是每个城市最常见的建筑。几乎每个广场、每个机关、丁厂、学校,都有一尊伟岸的毛泽东塑像。“主席像”成了那个时候的城市地标,以“主席像”为背景,摆出“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Pose,是那个年代留下的最多的合影。  相似文献   

13.
我收藏签名本,大概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如今拥有近千本。闲暇时随便在书柜里挑几本签名本翻阅,沉浸在往事的追忆中,实在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快乐享受。  相似文献   

14.
傅丽萍 《世纪行》2008,(6):47-48
上个世纪60年代,在我孩提的时候,“爷爷”这个称谓,在我们家是忌讳莫深的——因为爷爷在台湾。  相似文献   

15.
栗史 《政协天地》2009,(8):47-48
40多年来,我拍了许多照片,有新闻照、风景照、纪念照……大多数照片都镶在一本一本精美的相集里。唯有一张既没有底片,也没有相片的“照片”,却深深地刻在我脑中。不论是什么时候,只要我闭起眼睛,就能清清楚楚地看见这张“照片”。要问这是一张什么样的“照片”,那得从1964年讲犯.  相似文献   

16.
吴坚 《今日浙江》2008,(23):68-70
省委点将,谢高华义乌履职谢高华家的电视背景墙,更像是读史的窗口。数张上世纪60年代沿袭过来的黑白照片,构成个人成长的横断面。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张近1米高的旧图,在一个建设工地上,十几位“很土”的干部分两排席地而坐,每人面前一个农村随处可见的粗瓷水碗,穿着灰布中山装的谢高华坐在上端,衣服皱巴巴的,手不释烟。谢高华说,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  相似文献   

17.
多党合作,不是一句空头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对此,我是有体会的。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先后担任南京市、江苏省政协委员达12年之久。在此期间,有些人令我敬佩,有些事让我难忘。  相似文献   

18.
上海闲话     
《上海支部生活》2011,(5):61-61
吃药qie ya 指尴尬、吃苦头。20世纪80年代中期流行至今,主要在年轻人中使用。例句:讲好搿事体,我已安排好勒,侬又喇叭腔勒,勿是拨我一么!注解:讲定的事,我已安排好了.你又不落实了,不是让我难堪么!  相似文献   

19.
在我所保存的相片中,有一些年代久远、纸质已泛黄的照片,它们伴我度过了半个世纪。不论在蕉风椰雨的印尼,还是在北国历经的种种变迁,甚至在严查海外关系的“文化大革命”年代,我始终珍藏着这些照片,因为它们保存着我少年的记忆,保存着我对母校——振强学校的美好回忆。  相似文献   

20.
周志文 《台声》2013,(10):96-96
我的父亲周清辉是台湾台中市人,1948年从台湾经香港辗转回到大陆。父亲一生中坎坷不平,上世纪50年代离京下基层;60年代被迫到粮站扛了几年麻袋;70年代末在山西大学外语系担任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培养日语人才。他亦是山西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的创始人之一,主持山西省台联工作10余年,使得山西省台联事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