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以控辩式的诉讼模式为取向对庭审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在这种庭审方式中,控辩双方的当庭举证、质证成为庭审活动的基础。然而,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当庭质证流于形式,效果很差。本文拟就质证制度的相关问题作一些探讨。 所谓刑事诉讼中的质证,是指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控辩双方互相对对方提出的证据进行质疑、辩驳,  相似文献   

2.
王亮  胡秋妍 《中国律师》2010,(10):72-74
“量刑辩论”是指人民法院审判刑事案件,应当在法庭审理过程中设立相对独立的量刑审理程序。在法庭审理过程中由审判长引导公诉人、被告人及辩护人针对影响量刑的法定或酌定量刑情节进行举证、质证,使法庭全面掌握相关量刑情节。公诉机关在庭审中可以对量刑提出建议.细化量刑幅度:被告人及辩护人针对量刑建议作出相应答辩。双方对量刑情况展开的辩论供合议庭量刑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电子证据在我国的证据能力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电子证据日显重要。电子证据是存储于特殊介质上用于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数据信息,它不同于传统的任何一种证据形式。根据电子证据的特点和国外有关电子证据的立法,对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使用电子证据已经成为法庭上非常普遍的现象。陪审团审案时,试图使用电子证据的检察官要想使得初审法官采纳该电子证据必须克服一些阻碍。一些证据标准被设计来限制陪审团的事实发现过程。检察官可要求法院启动庭前审理程序来决定电子证据是否可以被采纳。建立一个电子证据保管链和专门处理电子证据的既定机构程序是检方工作的关键环节,这样能确保法庭调查中获得陪审团的信任。挑选能认同电子证据重要性的人员担任陪审团成员非常重要,同时还要避免选择那些想要根据自己专业知识来主导陪审团决议的人员。  相似文献   

5.
电子证据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将“电子数据”规定为法定证据种类之一,首次以立法形式肯定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电子证据以电子数据为本质,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分为模拟证据和数字证据,其中包含以数字电子信息为基础的电子计算机证据.电子证据与科学证据属于平行概念,从属于科技证据.  相似文献   

6.
质证是在法官的主持下,当事人双方就所提出的证据资料的客观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进行核实和对质的活动,是在审判方式改革后采用的审查核实证据资料的方式。质证是认定证据的前提,是证据制度和民事审理程序中不可缺少的步骤,所有证据都必须经过当事人的质证才能由法院认证并进  相似文献   

7.
电子数据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电子数据,是指以物理形式存储于计算机系统内部及其存储器当中的指令和资料,包括计算机程序和程序运行过程中所处理的信息资料。狭义的电子数据,指的则是存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除计算机程序之外的一切信息资料,即那些由计算机系统所有者及用户采集并输入计算机系统的、非本系统本身运行所不可缺少的信息。电子数据证据可定义为:以电子形式存在的、用作证据使用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材料及其派生物。  相似文献   

8.
广义的电子数据是指以物理形式存储于计算机系统内部及其存储器中的指令和资料,包括计算机程序和程序运行过程中所处理的信息资料;狭义的电子数据指的则是存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除计算机程序之外的一切信息资料,即那些由计算机系统所有者及用户采集并输入计算机系统的、非本系统本身运行所不可缺少的信息。电子数据证据可定义为:以电子形式存在的、用作证据使用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材料及其派生物。  相似文献   

9.
刘卫鸣  瞿智军 《法制与社会》2010,(11):135-135,150
电子证据是指电子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传达行为主体内在意思表示的无纸化数据,分别以动态传播的电磁波或静态的电磁记录物或类似形式存在。本文拟对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和取证方式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禹艳辉 《法制与社会》2012,(10):194+210
电子证据具有其独特的性质,也往往导致收集、审查过程中出现种种困难。掌握电子证据的收集审查方法及独特性质,有助于在办理相关刑事案件中对该类证据的收集、审查、质证、采信。  相似文献   

11.
电子数据搜查、扣押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生 《现代法学》2014,36(5):111-127
我国2012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将电子数据增列为证据的法定种类,这要求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对电子数据的相关问题,如电子证据的搜查与扣押,出示与质证,审查判断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传统证据相比,电子数据具有以下四大特征:存储内容的海量性、形态的易变性、变动的可察觉性以及内容的难以直接感知性。电子数据的以上特征对电子数据的搜查、扣押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首先,在搜查、扣押之前,侦查机关必须申请司法机关签发令状;在搜查、扣押过程中,无论是对电子设备的搜查、扣押还是此后对电子设备中存储的电子数据的进一步搜查,都必须受到令状原则有关合理根据和特定性要求的约束。其次,侦查机关搜查、扣押电子数据之后,必须允许辩护方对被搜查、扣押的电子数据进行查看、审查和复制,从而防止侦查机关滥用权力,保护辩护方的合法权利。另外,为保障电子数据的客观性和原始性,还必须建立严密的证据保管链制度。我国在以上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在有些方面甚至完全空白,立法机关在未来修正《刑事诉讼法》时必须进行完善与重构。  相似文献   

12.
【裁判摘要】 在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中,一审法院针对发包人和承包人就已完工程总造价、材料分析退价、不合格工程返修费用等事项产生的争议,基于当事人申请,分别委托鉴定机构就上述事项进行鉴定,经一审法院组织质证后.当事人对上述鉴定结论仍有异议提起上诉,经二审庭审补充质证,当事人对上述鉴定结论没有提出充分的相反证据和反驳理由的,可以认定上述鉴定结论的证明力。  相似文献   

13.
冀宗儒  钮杨 《证据科学》2016,(4):448-458
2012年《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使电子数据作为民事诉讼法中一种独立的证据方法的地位得以确立.但由于现有证据制度框架内缺少对实物证据真实性进行证明的方法和程序,使得在运用电子数据这一动态、海量以及严重依赖程序系统的证据方法时无法充分发挥其证明作用.要解决民事诉讼中运用电子数据力不从心的状况,必须针对电子数据的特性,确立证明其真实性的方法,并藉此解决电子数据的出示形式和程序,以使电子数据这一越来越广泛出现的证据方法在民事诉讼中能发挥其自身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4.
网络犯罪属于高技术、高智能的新型犯罪,具有隐蔽性强、手段多样性、作案连续性、覆盖面广等特性,与传统的刑事犯罪相比,其产生的社会危害性更大、更广,加大打击网络犯罪力度已是形势所需.但由于我国立法上的不完善及实践中的不成熟,在电子证据的取证方面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和问题。而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在第48条增加了“电子数据”的证据形式,进一步完善了刑事证据分类.明确了网络犯罪新兴证据材料的归属.这对侦查网络犯罪的电子证据收集、运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电子证据的特点(一)电子证据具有海量存储性。以计算机为代表,电子证据在各种介质中的存储量与普通证据不可同日而语。传统证据中,某个场所、某件物品或某份文件所包含的证据信息是有限的:而电子证据在相同物理范围内所能获取的信息量发生了几何级的膨胀。  相似文献   

15.
谭林  张伟 《中国检察官》2006,(10):69-69
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检察人员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发现提起公诉的案件需要补充侦查,可以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56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出建议,人民法院可以决定延期审理。《刑事诉讼法》第158条也规定,人民法院在庭审过程中,对证据有疑问的,可以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这就产生了这样的司法问题:人民法院根据人民检察院建议,同意延期审理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在补充侦查期间,人民法院能否依照职权核实证据的法律适用问题。我们认为,人民法院在检察机关补充侦查期间,不宜、不应调查核实证据,理由如下:一、庭审阶段的补充侦查使案件回流于侦查…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而衍生了新的一种证据形式——"电子证据"。在原有的刑事诉讼法中,"电子数据"的相关配套法律仍然处于滞后的状态,并且电子数据的定位也一直未明确。修改之后的《刑事诉讼法》第48条,首次将"电子数据"纳入法定证据,与视听材料并列为第八种刑事诉讼材料。这也是在刑事诉讼法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了"电子数据"有别于传统诉讼证据之外的合法地位。这不仅是证据种类在立法上的一大进步,同时也是刑事司法文明的重要体现;但如何将有效查证属实"电子数据"作为定案的依据,有效预防和打击各种"信息技术"犯罪,须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201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将电子数据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纳入证据体系,使得我国的刑事诉讼证据体系更加完善,但是在电子数据证据的收集、采纳等方面尚未作出区别于传统证据形式而契合电子数据证据特点的相关规定。本文以发生于2012年的离职空姐李晓航代购案为切入点,从该案在一审和重审时对逃税金额认定的巨大差异入手,引出对电子数据证据取得的合法性问题的分析,探索电子数据证据充分发挥作用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8.
程松亮 《法制与社会》2013,(36):125-126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包括电子邮件在内的电子证据形式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诉讼过程中,因此,我国在2012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及《刑事诉讼法》中新增了“电子数据”这一证据形式,但是,立法并未对“电子数据”的含义作出明确规定,对于其中应该包括的电子邮件的相应认定规则也没有具体规定,总体来说,电子邮件应该属于一种与书证相似的电子证据,在质证时,应该依据其特殊属性,并区分当事人质疑的事项而对其客观性进行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19.
论电子证据的独立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常怡  王健 《法学》2004,(3):85-93
电子证据是我国证据法学研究中一个较新的课题。一直以来 ,理论界对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概念和内涵等诸多问题颇具争议 ,司法实务界在对其适用上也较为混乱。电子证据具有独立性 ,在新的民事证据立法中应作为一独立的证据形式加以明确。在对电子证据和视听资料概念和内涵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对两者的界清和重构 ,可以较好地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消除传统证据分类观念对电子证据独立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电子证据固定应急解决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证据固定是电子数据司法鉴定工作的开始,同时也是后续所有鉴定工作的基础,因此,电子证据固定工作是否科学、规范、合法、完整,将直接影响整个司法鉴定工作的结论。本文阐述在电子证据固定工作中,如何使用专用设备和软件对电子介质进行证据固定,以及在缺少专用设备的情况下的应急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