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是道德修养的楷模,他被同时代的人赞誉为"现代中国的一个完人".[1]无论他的思想,他的行动,他的为人,他的待友处家,都是无可訾议的.  相似文献   

2.
《求实》2013,(Z2):251-252
<正>贾平凹作品的特有神韵,取决于其特有的人格和心理并在其特有的背景中展现出来。因此,理解贾平凹的创作心理,必须注意到作家这样几个人格背景:一是他既不是一个充满阳刚之气的魁伟男子汉,也不是一个潇洒自如的风流才子,而是一个"面无骠悍之气,手无缚鸡之力","不会仕途之道,不善言辞动作"的"呆人"[1]。二是他是一个来自偏僻山村的乡下人。三是他是一个垂青传统文化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3.
王刚 《探索》2020,(1):16-2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化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之间的内在关联。"中国之制"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中国之治"就是新时代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具有鲜明的同构性,从本质上而言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具体体现在"中国之制"主要蕴含的领导优势、力量优势、速度优势和目标优势等方面,为"中国之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中国之治"则是"中国之制"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内蕴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形成"中国之制","中国之制"彰显出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即"中国之治",而"中国之治"又应对当今世界之变,进而推动"全球之治",从而形成了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4.
叶娟丽  范晨岩 《探索》2020,(1):5-15
"中国之治"是十九大以来理论回应中国治理实践的最新成果,具有特定的语境与含义。但仅从"中国之治"这个四字词语的提出来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可考证的资料中,苏轼最早提出"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从而将"中国之治"与华夷论相连。此后,严复、康有为、鲁迅等人分别从不同立场使用了"中国之治"这个概念。根据"中国之治"的词源学意义与十九大以后"中国之治"在学术界"复兴"的具体历史背景,现实语境的"中国之治"至少具有三个层面的意义。具体而言,一是中国之智,即中国式治理理念;二是中国之制,即中国式治理方略;三是中国之志,即中国式治理愿景。当然,对"中国之治"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进行界定。结合"中国之治"的理论渊源与现实语境,在使用与传播这一概念时需要把握好三对关系:分清"中国之治"的应然形态与实然形态,处理好作为工具的"中国之治"与作为目的的"中国之治"的关系,注意将"中国之治"的中国特色与世界价值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正在学习毛丰美先进事迹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让大梨树村从穷山沟变成"中国最美乡村"?我想,那座高高矗立的"干"字碑回答了这个问题。学习毛丰美,就要从他的"干"字精神中感悟他的成事之道。从"苦干"中感悟他的信念之坚。毛丰美说过,"要实现美好蓝图,没有巧道可走,只有干,只有流大汗,只有脱皮掉肉"。村民们心疼他,劝他歇一歇,他却说:"我  相似文献   

6.
何干之以<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一书阐释他的新启蒙思想.他对"何谓启蒙"以及启蒙主体的自我解答,对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激情言说,带有启蒙古典色彩的文化重建设计以及对"新启蒙运动"的多雏理解,他的启蒙思想展示着中国启蒙历史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疫情防控中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中国之"治"举世瞩目。事实上,中国之"治"与"中国之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保障。习近平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论述,既揭示了中国之"治"的重要经验,也昭示了"中国之治"的成功之道。具体而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善"治"美。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中国疫情防控的根本价值取向,鲜明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是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的根本力量,也是"中国之治"的力量源泉。作为战胜疫情的两大利器,科技创新之"智"与文化引领之"力"是成就"中国之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作为"中国之治"的制度体系,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制度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成就,蕴含着"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从"古代中国之治""近代中国之变"到"现代中国之治"历史演进的制度革命,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把握这三重逻辑,是揭示"中国之治"制度密码、增强制度自信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沁彬 《先锋队》2015,(9):49
观古宜鉴今,无古不成今。为官之人肩负着选人用人之责,首先应当学会慧眼识人。杨溥在明朝历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位重臣。他不仅虚怀若谷,清气若兰,而且清廉无私,知人善任。他因容人之长、用人之长而远近闻名,更因容人之"短"、用人之"短"而令人敬佩。明朝的耿定向在《先进遗风》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文定公杨溥执政时,一次,他儿子千里迢迢地从老家赶往京都探望他。杨溥问道:"你这次来京,  相似文献   

10.
<正>背景: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在海南省博鳌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引用孟子的话,阐述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他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  相似文献   

11.
正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这"两大奇迹"背后的重要支撑,"中国之制"为"中国之治"提供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从自身境遇出发,超越个体而感受普遍性的人本困境。他从对生的意义与死的后果的质询中发现人类的局限,从而促使他不懈地找寻爱的救赎道路。"文革"的时代之殇和"残疾"的身体之痛构成史铁生的"写作之夜",在超越人生困境的过程中,他诉诸精神、"求佛问耶"并与"宗教精神"相遇,这不仅让史铁生摆脱了死亡的纠缠,更启示了他对个体有限性的思考,进而构建起自己以宗教超越为核心的"过程美学",实现了从"写作之夜"到"生命之美"的跨越。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15,(10)
<正>8月24至25日,"乌兰察布·中国草原避暑之都"旅游合作洽谈会在乌兰察布市隆重召开,来自国内130多家旅行社、自驾车俱乐部、旅游商品企业、旅游网络线上平台等旅行商以及30家知名新闻媒体参加了会议。这是继2015年7月24日,中国气象学会向乌兰察布市授予"中国草原避暑之都"牌匾后的又一盛事。乌兰察布市委书记王学丰在会上致辞,他指出,乌兰察  相似文献   

14.
宋仁宗之仁     
正宋仁宗是北宋的第四任皇帝赵祯,13岁登基,在位40余年,是宋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期间,他忠实执行宋太祖重文轻武、偃武修文、文治靖国的"祖宗之法",营造了一个开放和宽容的环境,改革完善了台谏制度、科举考试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使"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仁宗提倡勤俭节约并以身作则。他寝宫的被子,由于很久未换,洗得颜色从明黄变成暗黄。他禁止宫中奢华,让人们知道"粒粒皆辛苦"。一次,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很想吃碗热羊肉汤,但却忍着没说。皇后知道了,劝他吩咐御厨做就行了。仁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是最先采用西方哲学与美学理论解读本土古典小说的文艺批评专论,在我国文艺批评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首先采用"阐发研究"方法,不仅引领了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潮流,而且为现代文艺批评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成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转型。但《红楼梦评论》尚存不少失误,主要有对中国文学悲剧质素认识不当、立论所据《红楼梦》版本不善、全盘接收叔本华理论、以及"阐发研究"模式话语权丧失等。前辈学者对《红楼梦评论》之"得"多有赞誉,对其之"失"少有批驳。文章试图在总结《红楼梦评论》得失的基础上,侧重补论其"失",并对"阐发研究"模式提出一点反思。  相似文献   

16.
博览之窗     
《党史博览》2021,(2):32-33
毛泽东是如何“靠总结经验吃饭”的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十分爱好历史,并且注重联系社会现实,"以唱叹之笔"借题发挥。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蔡和森等人的书信中分析袁世凯称帝、段祺瑞执政之所以失败时,就提出"均系不读历史之故",没有汲取"王莽、曹操、司马懿、拿破仑、梅特涅之徒"的教训,乃世间"最愚者"。他劝大家多读历史,并指出,"读历史是智慧的事"。毛泽东还把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性提升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在2022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民生冷暖、情牵万家灯火,指出"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温暖的话语,真挚的感情,彰显出大党大国领袖深厚的人民情怀,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价值追求。"人民"二字重若千钧从"中国人民必将创造出新的辉煌"到"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从"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到"每个人都了不起"……这些年来,"人民"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中的关键词,鲜明醒目。  相似文献   

18.
陈培岭 《唯实》2015,(1):77-79
打开《论语》,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古人——孔子正向我们走来。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一个影响中国2000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伟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者,在世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尽管他的思想言论并不能全部与当今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可以成为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给中国描述了一个全新方向,一方面指明社会主义未来,另一方面又不认为中国很快会走上社会主义。"退一步"的新民主主义有助于消解一些民主人士的疑虑,应该说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融合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全部好处。对于毛泽东地位提升及其理论建构,蒋介石感到了威胁。1943年,他借着美英两国宣布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机会,发表《中国之命运》,提出了基于民族主义的历史文化观,反对共产主义、自由主义,强调中国未来只能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有资格有能力领导中国走向未来的只能是国民党和蒋介石。《中国之命运》激起国内强烈反对,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国民党体制内诸多讨论。基于思想史解读,可以看出抗战时期中国思想界激烈冲突不亚于战场上的真枪实弹。  相似文献   

20.
《清风》2018,(1)
正耿飚是谁?何为"耿飚之问"?耿飚是已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解放战争时期,他与杨得志、罗瑞卿领导的"杨罗耿兵团",曾参加过平津战役、太原战役、宁夏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耿飚回到当年战斗过的陇东某县。话说当地的老百姓听说老首长回来了,纷纷来看望他,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