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社会犯罪与有组织犯罪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 ,前者揭示的是犯罪的社会形态 ,后者仅反映犯罪的组织形态。黑社会性质组织是指初具一定社会结构、功能和运行方式的犯罪组织 ,是由有组织犯罪中高级组织形态社会化演变而来 ,并向着黑社会犯罪演进的雏形形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黑社会犯罪同“质”不同“量”,与有组织犯罪同“形”不同“质”。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具有犯罪社会性的组织结构、犯罪社会化的经济扩张、社会公共领域的渗透和称霸一方的反社会本质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其产生原因主要有社会现实因素、历史文化因素和境外黑社会犯罪的渗透影响等。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有组织犯罪的现状、特点、类型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对1997年至2010年4月间一审判决的327个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的定量分析,并通过对吉林省、重庆市、河南省和贵州省黑恶势力犯罪的典型调查,对当前中国有组织犯罪的现状、特点、类型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当前中国有组织犯罪活动处于活跃期,危害严重,呈现出分布广泛、结构严密、活动多样、势力范围以区县为主、暴力性突出、对政治和经济渗透明显等特点,并出现了结构松散、组织者领导者幕后化、成员临时化、暴力手段软化等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台湾地区关于惩治黑道犯罪的相关规定主要有“刑法”第154条、《检肃流氓条例》和《组织犯罪防制条例》,其中以《组织犯罪防制条例》最为系统和完备。台湾地区《组织犯罪防制条例》中的一系列反黑“立法”制度对于完善祖国大陆的“打黑除恶”立法,提高“打黑除恶”斗争的实效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帮会文化与有组织犯罪密切相关。帮会文化在形式上具有虚伪性,“侠义”的本质是私义而不是公义,在法治社会只能起负面作用;在价值理念上具有逐利性,“义气”的伪装不能掩饰其职业犯罪的根本性质;在思想根源上具有传统性,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家族主义理念。因此,必须维护经济竞争机制的平等有序,对传统文化去芜存菁,揭露“义气”“侠义”的真相,切断黑恶势力坐大成势的文化营养,就是削弱有组织犯罪的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打黑除恶”的斗争中 ,必须正确处理“黑恶势力”、“黑社会性质组织”、“流氓团伙犯罪”等的法律适用问题。“黑恶势力”并非法律概念 ,应按其作恶的程度和表现 ,分别按照刑法规定有关罪名定性处理。“黑社会性质组织”是当前黑恶势力发展的最高形式 ,其组织较严密 ,人数较多 ,一般有经济实体 ,同时在国家工作人员中寻求非法保护 ,在一定区域或行业里形成“恶名”和势力。“流氓团伙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应正确处理好共同责任和一罪、数罪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的黑社会性质组织以及一些流氓恶势力犯罪团伙(本文简称“黑恶势力犯罪”),对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司法工作人员的腐蚀、渗透直至与其相互勾结,是其显著特点之一。其主要手段是贿赂、收买国家工作人员,作为后台或靠山,故意包庇、纵容、保护黑恶组织成员及其犯罪活动,有的甚至由黑恶势力中的成员直接充任国家工作人员,形成黑恶势力犯罪“保护伞”。致使某一地区的黑恶势力,胆大妄为,为非作歹,称霸一方,残害无辜,危害社会。  相似文献   

7.
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和恶势力犯罪的精准界定是把握我国黑恶势力犯罪的基本前提。黑社会性质组织是法定概念,而恶势力并非法律规范术语。因此,需要重点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实质性地理解黑社会性质组织四位一体的特征;二是精准把握恶势力、恶势力结伙、恶势力集团的认定和特征;三是明确区分黑社会性质组织和恶势力。在法治视野下,要综合把握黑恶势力犯罪的界定,从罪刑法定原则、刑法谦抑性原则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入手,对其进行防控和治理,充分发挥刑法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是党中央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根据我国社会治安形势的实际情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文结合北京市昌平区打击黑恶势力团伙犯罪的工作实践,剖析了黑恶势力犯罪的发展特点和打击难点,并就今后一个时期的打防工作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9.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是界于黑恶势力犯罪与黑社会组织犯罪之间的犯罪形态 ,是组织、领导、参加、入境发展或纵容、包庇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活动的行为 ,要明确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构成要件 ,对组织与领导、参加与积极参加等犯罪行为进行区别 ,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处罚应增设罚金刑  相似文献   

10.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问题,是当前我国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中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侦查有其特殊性和针对性,是一个多方面、综合的体系,包括成立专案组、外围摸排、深入侦查、追逃、审讯、摧毁黑社会性质组织经济基础、打击其“保护伞”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恶势力犯罪团伙与黑社会具有相似性,但与黑社会又有很大差别,在形成和组织结构方面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在实施犯罪方面,也有着突出的活动规律。恶势力犯罪团伙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原因,将与恶势力犯罪团伙作斗争与打击黑社会犯罪结合起来,是实现社会防控的一项较理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凡是犯罪都会有一定的地域特点 ,浙江省黑恶势力犯罪的浙江特色也较为明显。从现状看 ,基本估价是 :黑社会性质组织在浙江省尚处于萌芽阶段 ,但恶势力犯罪在各地都不同程度存在 ,有的活动比较猖獗 ,并逐渐向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演变 ,有的已成为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导致这一状况既有整个社会大背景的影响 ,又有浙江经济社会的特殊原因 ,因此 ,在研究和制定对策时 ,必须全面把握 ,重在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构筑长效机制 ,从源头上铲除黑恶势力滋生、蔓延的土壤。  相似文献   

13.
对打击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社会体制进入转型期的历史阶段,由于社会管理机制调控滞后,各种社会消极因素增多,社会治安问题突出,黑社会犯罪有了滋生的土壤。当前,黑社会犯罪组织无论在数量、还是在性质的恶化方面,都有日益严重的发展趋势,亟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结合吉林省“打黑”工作实际,就当前黑社会犯罪组织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工作对策,提出一些初步探讨认识。  相似文献   

14.
苗顶荣 《公安研究》2014,(12):18-23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节奏的加快,黑恶势力滋生、发展的土壤增多,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作为打击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的主力军,各级公安机关加强对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产生原因的分析研究,掌握其犯罪特点和发展动向,研究思考打防对策,对有效提升预防、控制和打击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处于黑社会犯罪组织的初级水平.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存在与发展,既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人文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又有自身的特点及规律。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罴社会性质组织除具有专业化、职业化、集团化、暴力化等特征之外。还具有一些新特点。文章从若干方面对这些特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转型时期的中国处于黑恶势力犯罪的高发期和危险期。一些通过暴力能获取垄断利润的行业为黑恶势力滋生提供了土壤,无业和社会闲散人员构成黑恶势力成员的基本来源,黑社会亚文化是黑恶势力犯罪的催化剂,社会管理缺陷为黑恶势力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防范黑恶势力犯罪风险,要提高认识,打防结合,震慑黑恶势力犯罪;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秩序,着力消除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视社会文化建设,切实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相似文献   

17.
沈飞 《淮海论坛》2011,(2):26-27,22
徐州地区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交通运输发达,人员密集。流动量大。同时,受历史上“尚武重义”的影响,民风强悍,暴力型犯罪一直较为突出。其中,以黑恶势力犯罪为主的有组织犯罪比较活跃,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受利益驱动,滋生黑恶势力犯罪的土壤和因素不同程度存在.逐渐产生了地域称霸型、农村宗族型、  相似文献   

18.
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是实现社会治安两年内明显好转的首要手段 ,预防和控制黑恶势力的滋生与蔓延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治本之策。要建立预防和控制黑恶势力滋生与蔓延的长效机制 ,就当前来说 ,关键是要做好“五个坚持”。一、坚持严打、连打、露头就打 ,保持高压态势 ,决不让黑恶势力形成气候黑恶势力滋生和发展的过程 ,是个体恶霸向恶势力团伙、黑社会性质组织演变的过程 ,因此 ,对黑恶势力要抓早、抓小、抓苗头 ,严打、连打、露头就打。基层公安机关要有敏感性 ,将此项工作作为常规工作经常抓、反复抓、连续抓 ,做到集中打击和经常打击相结合。县…  相似文献   

19.
依法有效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既是公安机关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也是确保社会治安取得新的明显进步的重大措施."恶势力"不是法定罪名,而是一个犯罪学概念,必须按照现行刑法分解处理的原则,准确界定相关罪名,依法从严、从重予以打击;认定和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必须结合我国现阶段有组织犯罪的现状,正确认识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充分体现"打早打小"的立法精神;推动"打黑除恶"斗争的深入开展,必须统一执法思想,把握办案原则,正确适用法律,加大打击黑恶势力犯罪的力度.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实践中,典型的犯罪集团不多见,但是,一般性质的有组织犯罪团伙却在向带黑性质的犯罪严重发展。文章分析了1995年和1996年天津市公安局连续打击的42个犯罪团伙的特点,比较了这些团伙与传统刑法理论上的犯罪集团的特征的质的区别,得出结论,天津市有组织犯罪已向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发展。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 犯罪学家认为,私有制是产生犯罪的根源,不断扩大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有组织犯罪团伙向黑社会有组织犯罪发展的根本性原因;社会失业现象、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竞争的社会环境,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乡土社会关系,文化网络的“病毒”等,是有组织犯罪向黑社会有组织犯罪发展的社会基础。为了有力打击带黑性质的有组织犯罪,文章提出了五条侦查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