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质教育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本文从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入手,阐明了"大文学"教育的观念,并从多方面论述了文学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从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革新课程考察机制、延伸文学教育空间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文学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怎样实现,这是重大的时代课题。20世纪以来中外思想家们对此提出过许多设想。在对前人论述进行评介的基础上,可以从三方面作出回答。一是改善科学发展的人文环境,发挥人文文化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要使科学文化承担起推动人文文化发展的重要角色,三是加强对全社会成员的科学和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地、有效地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高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是高素质军事人才的“两翼”,在大力提高军事人才高科技素质的同时 ,绝不可忽视另“一翼”,即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人文素质作为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素质基础 ,是高科技素质的重要依托。当前 ,我军干部队伍的高科技素质还比较低 ,是不争的事实。说人文素质还比较低 ,还不能完全适应军队质量建设和高技术战争的需要 ,未必没有不同意见。在大力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今天 ,加强干部的高科技素质培养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 ,如果放松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那将是十分错误的。只有高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手抓 ,才能锻造出真正适应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4.
军校承担着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的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军校学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实现科技强军、人才强军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军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既有区别又密切相联的两个方面,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是军校素质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价值出发,分析两者间的异同之处,并提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策略,以提高军校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大学教育只有培养出更多具备优秀人文素养、适合社会需求和具有职业发展潜力的毕业生,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文章通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职业发展前景的关系进行剖析,探究就业中供需双方日益突出的矛盾,对大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优秀人文素养之必要性展开论述,为大学教育和大学生的主观能动学习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国民人文素质的培育与提升,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瓶颈。人文素质的培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养成,要从传统文化与当代世界文明中汲取营养。本文认为,中国传统书院文化和现代大学精神从纵横两个方向上为人文素质的培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与实践资源。当然,这种思想与实践资源的继承和借鉴必须以现代的思维方式为基础,要在全面认识和梳理的基础上展开与整合。  相似文献   

7.
构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需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和培养目标、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人文知识的特殊性。从教育观念层面、教学实施层面和环境建设层面三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在教学实施层面,提出了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人文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全方位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8.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三重逻辑关系。指出:在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共同富裕的研究亦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无法割舍。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相互交织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历史逻辑关系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理论逻辑关系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统一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恩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从实践逻辑关系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是对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世界热议“中国问题”的一种回答。  相似文献   

9.
艺术家的人文构建是其艺术实践的基础和底蕴,艺术家的人文素养会源源不断地为其艺术实践提供养分.张其凤的人文构建成就了他的书法,同样书法也反哺了他的艺术理论研究.他擅用两面神思维,从差异中发现统一,或从对立之中把握更高的统一,着意在其书法中追求对立、冲突、矛盾中的和谐,并与传统艺术精神相熔铸,在复杂的当代文化语境中实现了其书法艺术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建设性地探索了高校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必须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接轨。本文提出要注重培养高校图书馆馆员和用户,更新高校图书馆工作职能的观念,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整体素质并加强高校图书馆馆舍的现代化建设,从而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正确定位和发展高校图书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