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8 毫秒
1.
邓小平生平研究是邓小平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和邓小平理论的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邓小平生平研究也在不断拓展。本文拟对不同时期邓小平生平的研究概况和研究特点作扼要的介绍,并就邓小平生平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的8年,是邓小平军事、政治生涯走向辉煌和成熟的一个重要时期。此间,他主政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多年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一系列丰富经验、提出的许多深邃思想,对于他近40年后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政策和措施包括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都可以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和实践中找到源头。因此,不断加强对抗战时期邓小平思想和实践的研究,既是深化其生平思想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对今后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究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记得1998年毛泽东同志诞辰105周年时,在长沙召开了"毛泽东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在那次会上,学者们一致提出,要把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的研究推向新的世纪.今天,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时,我们以这样一个盛会,以这样一批优秀成果,实现了把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究推向21世纪的目标.可以说,这次研讨会,不仅是过去一段时期以来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究的一个阶段性小结,也是在新的世纪继续推进这一研究的新的开端、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张注洪 《世纪桥》2005,(6):78-81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也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作为继毛泽东之后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之一,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是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又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为我们留下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还要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生平革命业绩,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政治家之一.对于这样一位伟大人物,他的生平和思想,无疑是海内外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热点.不久前,由青年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温乐群编著的《邓小平之初》,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全景式的邓小平的政治传记,已经引起了海内外读者的广泛兴趣.首先,这是一部史料翔实的邓小平的政治传记著作,填补了不少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究中的空白点.关于邓小平的家世和他早年的生活,由于缺乏史料,以前,一直是邓小平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书作者深入发掘史料,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关于邓小平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创造性思维一直以来是研究邓小平生平及其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围绕对邓小平创造性思维研究的理论来源、主要特征和积极作用等方面进行回顾和归纳,以推动这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徐文涛 《世纪桥》2013,(8):55-56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新时期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理论资源和具体启示。  相似文献   

8.
冷溶 《党的文献》2003,(2):55-62
经过 4天研讨 ,这次会议就要结束了。现在 ,我代表主办单位对会议做总结。这次会议 ,是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生平研究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举办这次会议的目的 ,是组织全国邓小平研究的专家学者 ,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和生平的研究状况和取得的经验与成果 ,进行比较全面的回顾、分析和总结 ,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进行研讨 ,为在明年邓小平同志诞辰 1 0 0周年的时候 ,开好全国邓小平理论和生平研讨会作准备。从为迎接 1 993年毛泽东诞辰 1 0 0周年开始 ,我们就形成了一种做法 ,即…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和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在四川成都联合召开了邓小平研究述评学术研讨会。与会的80多位专家学者,对10年来邓小平理论和思想生平的研究进展情况以及主要成果进行了系统回顾与述评,对进一步深化邓小平研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带领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一位名扬海外,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政治人物。20多年来,国外舆论、新闻媒介和学者对邓小平的生平和思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报道。这里,仅就所掌握的材料,简要介绍一下国外邓小平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1.
12.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3.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4.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5.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9.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相似文献   

20.
“摔跟头”     
蒋国平 《唯实》2009,(2):96-96
“摔跟头”也叫“摔跤”,是生活中常见之现象。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要摔些跟头,尤其是孩提时代,不摔跟头恐怕就学不会走路。 人们常用“摔跟头”来比喻工作或人生道路上的失误或失败,这比喻还是较贴切的,不管什么“跟头”,或是影响前进的步伐,或是带来精神上的痛苦,更有人从此一蹶不振,或一命呜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