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石成金写过一则笑话,名为《放屁文章》。说的是一个秀才正经的好文章写不出,放屁的坏文章偏做得很好。一次县太爷忽放一屁,秀才连忙拱揖进词说:“大宗师高耸金豚,洪宣宝屁,依稀乎丝竹之音,仿佛乎麝兰之气。生员立于下风,不胜馨香之至。”用白话来说就是:“大人高高耸起金屁股,放了一个宝贵的响屁,  相似文献   

2.
提倡说短话     
李 妍北伐战争开始时,国民革命 军司令部在广州邀请瞿秋白 给全军政工人员作关于做好北伐宣传工作的报告。瞿秋白走上讲台说:“宣传关键是一个‘要’字,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拳拳打在要害上。”说完就走下讲台。全场先是愕然、沉寂,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是一则讲短话的典范。平日里,我们听报告,长话不少,短话却鲜见。人们为什么不愿说短话呢?首先是不敢短。有的人总认为只有长篇大论的演讲才能显示出自己的水平,怕讲话短了会被别人说没水平,于是,便绞尽脑汁地把短话拉长。其实,讲话“由短入长易,由长入短难”,善短才是水平的…  相似文献   

3.
文坛旁观录     
(八) 时下有些文艺作品是愈来愈大了。但大的是外形,而不是精神。就以电视连续剧而论,从几集,到十几集,到几十集,到上百集,规模不能说不大,但是水分太多,一寸情节拉成二丈戏,一斤感情掺上十斤水,如何能感动人?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是目前以篇幅论价的稿费制度。如果改为以质论价,可能就会写得紧凑、精练些了。 (九) 但也有些作品写得很小,——形式小,精神也小。讲的是小道理,小感受。虽然文艺界对这些作品评价不高,但它却得到不少读者的喜爱。 我想,这也许是过去人们读多了讲大道理的空洞文章,而产生了逆反心理之故吧。需要有大精神、  相似文献   

4.
李景田 《求知》2009,(1):45-45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的报告、讲话、学术会议上的发言或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太长。动辄几万字,一讲几个小时。不少讲话、文章故弄玄虚、晦涩难懂。有的讲话和文章倒是好懂,但大都是现成的套话、空话.没有多少实际内容。不少同志对此颇有反感。我建议,提倡讲短话、讲明白话、讲管用的话。  相似文献   

5.
嗐摸个啥哟     
阅历大概是注意力的指南针。我在读韦君宜的《思痛录》时,对她的丈夫杨述特别注意。她说杨述青年时代下笔千言,“但是,到后来他在党内工作的时间越长,地位越高,写东西便越来越谨慎,文字也越来越短,思想越来越不放开了。”怎么会不放开呢?因为他习惯于“摸精神”。摸到精神以后就按所摸的来行文,不越雷池一步,文章“索然寡味”。韦君宜说得这样严重,也许有亲者严的成份在里面,然而韦君宜所说的地位越高越写不出好文章的现象则是大量的。“文革”前,我就有那么一位同杨述地位旗鼓相当的顶头上司——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的副部长。我们小青年常在背后议论他不会写文章。中年的同志说他会写:“不会写,50年代怎么当省报总编?”话虽在理,可我们总是见不  相似文献   

6.
自从中央作出开展“三讲”的决定,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风气较之先前浓厚得多了。比如说,领导班子开会,研究“三讲”怎样讲好;领导在各种类型的学习班上。干部会上、群众大会上“三讲”;一些相当级别的领导干部还写出有关“三讲”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如今的“三讲’克经很不错了。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对“三讲”的误解。“讲”,在辞典上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可以作“说”解,也可以作“讲求”解。“三讲”的“讲”,释义应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这里好有一比:旧时不是有“讲武堂”吗?这“讲武堂”的“讲”…  相似文献   

7.
柏园 《瞭望》1997,(51)
︽夏娃日记︾●柏园《夏娃日记》最后一句:“亚当:她在那里,那里就是伊甸乐园。”这是西洋句法,那里—那里,也就是托尔斯泰一篇小说的题目那种句法——《爱之所在,即神之所在》。夏娃之所在,即伊甸乐园之所在。说得多好,多美,多深情!可惜原书这最后一句是写在夏...  相似文献   

8.
编余琐记     
编定这期‘珍珠滩’的稿件,似有余意未尽。现在的文章,似乎越写越长,连以短稿见长的‘珍珠滩’也有长文渐盛的势头。听听读者的意见,却仍希望‘短些,再短些!’长文有长文的好处,或材料翔实,或议论透晰,或摇曳多姿,或剥茧抽丝,写得好,人们是喜欢读的。但长文也有长文的坏处,尤其那些空话连篇,颠三倒四,无病呻吟,了无新意的文字,实在令人  相似文献   

9.
清朝石成金写过一则笑话,名为<放屁文章>.说的是一个秀才正经的好文章写不出,放屁的坏文章偏做得很好.一次县太爷忽放一屁.秀才连忙拱揖进词说:"大宗师高耸金豚,洪宣宝屁,依稀乎丝竹之音,仿佛乎麝兰之气.生员立于下风,不胜馨香之至."用白话来说就是: "大人高高耸起金屁股,放了一个宝贵的响屁,声音比琴奏出来的音乐还悦耳,气味比麝香、兰草还要芳香.学生我有幸立于屁的下风,平生第一次听到了这么动听的声响,闻到了这么香甜的气味,荣幸之至."而唐代有位郭霸做的就更为肉麻,他为了求官,想巴结大臣魏元忠.  相似文献   

10.
张野 《民主》2007,(1):48-48
一位基层工作的朋友高兴地说,今后他再也不用绞尽脑汁写总结了,因为上级作出规定,任何单位的年终总结必须言简意赅,不准超过2000字。言简意赅写总结,这个规定值得赞扬。长期以来,写总结一直是基层头痛的事,写短了既怕说不清成绩,又怕过不了关。于是,每年年终一些单位便找“秀才”,组班子,洋洋万字,几十张纸,写得“秀才”腰酸背痛,领导看了头昏眼花。而且,很多的总结是外强中干,名不副实。有的为了引起上级重视,人为地拉长,一句话作几句讲,拖泥带水,婆婆妈妈;有的夸大其辞,移花接木,闭门造车、无中生有;有的相互“克隆”,略加改动;实在没得写…  相似文献   

11.
数月前写一短文,对时下理论研究文章长风日盛的现象,谈了自己的一点拙见。不想文章刊出后,几位同志谈起来很有点为难,说他们写长文章实非有意,而是欲短不能。我想这里边有个技巧和选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步非烟 《各界》2011,(3):57-58
红颜薄命,才子不遇,古往今来荡人心魄的故事,大抵也就是这几个字。何况文章憎命达,位高人皆妒,美丽的传说或许有很多,但真正讲得上是幸福,却没有几个。看现在的选秀节目,评委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上天是公平的,意思就是说长的好的歌唱得一般不咋地,唱功非常棒的那张脸又有些抱歉。  相似文献   

13.
提倡写短文     
翻开报刊杂志,洋洋洒洒数万言且无内容的文章叫人一瞧头就大了,一没那个耐性,二没那个时间,无奈只好不看;到废品收购站去看看,凡是那些喜爱刊登长而空且没质量的文章的报刊杂志,基本上都是崭新崭新的就被当作废品处理了;再看看各种文摘类的刊物上,转载来的差不多都是一些有质量的短文章,报刊杂志上被"开天窗"挖走了的也多是有质量的短文章.人们"烦长喜短"可以说是个共生的认识,但为什么有些人总不能"扬短抑长"?大体上讲,有三个需正本清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陈利 《党政论坛》2013,(11):51-53
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三大基本功一一能说、会写、肯干,其中“会写”是最核心的工作内容,它是连接“说”与“干”的纽带,是思想政治工作成果最后的“结晶”。政研文章写得如何,直接关系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最终成果的形成与质量的好坏。  相似文献   

15.
Long,long ago,很早很早以前,中共上海市委有位书记(相当于现在的副书记),写得一笔好字,写得一手好诗。说好,那是同他这一档次的人相比。可是,同书法家、诗人比起来,可能还没入流。一次,书记同一位从事文学史教学与研究的刘教授叙谈,谈到兴致处,书记拿出自己的诗作,交给刘教授看。刘教授连连称赞“好诗!好诗!!”并且说:“以后在文学史上应该提上一  相似文献   

16.
他走了,走得似乎有些 突然,也有些过早了 点。这只是我们的一种心愿,不希望他离开我们。其实,他走得是那样从容,那样平静,安然入眠似地闭上了双眼,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我听到说,陈沂同志走了,我还是不禁一怔,还是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因为我们不愿他真的就这样走了。记得在为陈沂同志九十岁生日祝寿时,他招手叫我坐到他的身旁,很高兴地同我合了一张影,尔后抓着我的手说,没想到我陈沂能活到这么大年纪。我能理解他讲这句话的意思。以前,他多次讲过,要抓紧时间,为党为人民多做工作。他还讲过,我们耽误的时间太多了,要…  相似文献   

17.
谈峰 《瞭望》1990,(17)
台湾作家柏杨先生回到老家河南辉县,有些乡亲向这位写了200万字杂文以及小说、史书的作家求艺。他讲了一件趣事:在台北,有人问他太太张香华女士:“柏杨写的文章流畅得不得了,是不是一气呵成  相似文献   

18.
贾珍居丧     
山阿棉 《各界》2013,(7):78-79
《红楼梦》多写居家琐事,怎么吃饭,用的什么筷子,谁和谁一桌吃,都有讲究。也写了几件大事,除了贯妃省亲,就是两次丧事,婚事反倒写得草草。为什么这么大张旗鼓地写丧事呢?因为丧事在古代特别隆重,历时久,排场大,花钱跟烧钱一样,  相似文献   

19.
读薪风霞写的回忆录,时常觉得有趣。比如她写过一把小茶壶,说那是跟随她多年的心爱之物,有一天被她不小心给摔了。新凤霞不写她是怎样伤心怎样恼恨自己。只写不能就这么算了,“我得赔自己一把!”后来大约她就上了街,自个儿赔自个儿茶壶去了。  相似文献   

20.
满城争看雍正,满城争说雍正。中央电视台在每晚黄金时段播出44集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今冬无疑在电视观众中形成了一个热点。一位在国家机关任职多年的干部一改过去晚饭后再上半个班的习惯,每天赶着钟点回家看雍正。何以如此?有说是二月河的原作写得好。清廷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