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失地农民权益的政府保护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必然造成大量农民失地。由于政府对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的缺失和弱化,导致失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社会保障权和就业权等与土地相关的各种权益大量流失。无论是从土地对农民的重要作用还是从农民对中国工业化的巨大贡献看,保护失地农民权益都是政府的责任。因此,通过构建完善合理的"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政府监管"四位一体的政府保护机制,防止失地农民权益的流失,自然就成了我们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4,(33)
社会保障是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缓解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将公平作为其核心价值理念,但是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受现实因素的影响,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分析社会保障与收入再分配的关系后,进一步指出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加紧建立和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晓萍 《理论探索》2006,(5):99-10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在所有的农民问题中,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又举足轻重。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土地保障能力,提高农民保障水平;改变我国农村现行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窄、范围小、社会化程度低的状况;妥善解决二元化格局下城乡保障差别大、城乡劳动者境遇不平等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城镇职工下岗再就业的问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当前宏观经济中最突出的问题。其实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早在80年代就已凸现。由于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找出路。只是我国农民不存在什么“全民”、“集体”身份,也没有什么退休养老保险之类的社会保障体制(对极少数“五保户”的社会救济除外),所以农民似乎不存在什么就业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征地补偿机制理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以地方政府垄断经营土地一级市场,征地按土地的原用途补偿为两大基本特征,从而构成了土地管理上的利益驱动,并与兼顾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形成了一种博弈关系。征地补偿存在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征地与所有非农建设都要征地之间、土地补偿的低偿性与土地价值增值性之间、征地主体地位的强势性与农民利益保护脆弱性之间、征地建设谋发展与让被征地者分享发展成果之间等深层矛盾。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必须实行制度创新,从改革地方政府征地绩效评估机制入手,解决征地补偿、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6.
袁浩 《民主》2011,(5):55-56
“两会”是全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今年“两会”期间,物价、住房、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成了民众关注的焦点.代表、委员们的一个个议案、提案、建议、意见,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两会”结束了,完成了各项预定议程.但“两会”的使命并没有结束。“后两会时期”主要有五大期盼.把这些期盼的问题解决好,民主公正的阳光才能照射进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两会”精神才能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土地出让金纳入预算的深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敏 《瞭望》2006,(44)
地方政府把卖地收入当作日常支出来源,等于一个人将卖家产收入当作日常支出来源;将土地出让金纳入预算管理,意味着中央要规范地方土地收益管理“将土地出让收入全额纳入地方预算,缴入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的重要内容。由于土地出让收入有地方“第二财政”之称,因而这一管理体制变化引起各方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城镇和城市的高房价,阻碍了农民从农村向城市的固定性和永久性转移,而且,农民进城的就业和收入状况又不如东亚;又不似印度和拉美,可以居住在贫民窟中与家人团聚和减少流动。中国在农民进城居住方式、人口流动和财产及收入分配方面,可能表现为以下“景观”。  相似文献   

9.
“以田入股”易于土地集约经营,但实施中一些体制机制的不适应,使农民顾虑重重如何既保证农民应有的土地承包权益,又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一直是中国农村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吉林省的三个村庄,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股田制”的土地经营形式,并已运行三年。“股田制”其得?其难?其有无借鉴意义?我们在这三个村庄进行了一番采访。  相似文献   

10.
张冠华 《党政论坛》2010,(14):18-18
1.城乡差距尚未明显改观。“收入增长缓慢”、“医疗负担过重”、“养老方式单一”是当前农村最突出、最受关注的三大问题。与城市相比,投入到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方面的财力和物力依然较少,尚不及城市投入的1/3。现实情况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还有相当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王荣 《理论视野》2004,(5):11-12
农民就业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在今年年初,无锡市委的有关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农村就业率的概念。农村就业,不外乎就是解决农民就业。何为农民就业?无锡市委文件中又作了较为具体的解释: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农村就业人员,是指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至60周岁,女16至55周岁)从事一定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劳动报酬达到或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收入标准的,本人还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为  相似文献   

12.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还不能与城市社会保障水平达到一致,所以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基本立足点是农地上承载着农民的社会保障利益。我国的农地物权制度具有鲜明的特征,那就是社会保障属性,尤其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我国农地物权立法的价值取向是平等、安全而非效率,表现在土地立法上就是重视土地的社会保障作用。社会保障性物权的制度安排中充满了矛盾,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的财产属性和社会保障属性的冲突。化解社会保障性物权中的内部冲突途径唯有"以完善社会保障推进物权化和以物权化促进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3.
一、城中村:概念及概况 1.什么是城中村 城中村是在我国特有的土地所有制和文化背景下,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问题。对于城中村,目前已有很多定义,有从土地关系和形成原因角度的定义,如“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市将一些距新、旧城较近的村庄包入城市建设用地内,这些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村庄,本文将其称为‘城中村’”。有从房屋建筑的角度的定义,如“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内,在原农村居民点范围内形成的与周边城市环境构成鲜明反差的以原农村居  相似文献   

14.
建立湖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省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由此也带来了一些突出的问题。目前湖南省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妥善解决湖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面临许多实际困难,要按照“以民为本”的政策思想、“土地换保障”的思路,确立“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制定适合湖南省失地农民特点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和发展致富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内地农村土地流转何去何从?——重庆实践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靖祥  陆铭 《公共管理学报》2011,8(4):85-95,126,127
基于对重庆农村土地流转实践的调研,本文认为,城市规模扩张(城市化)、农民的非农就业和农业规模经营要求是土地流转的动力。在不同形式的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产权仍不够明晰、农民惧怕风险和社会保障不健全是土地流转的主要阻碍因素。在利益分配方面,政府对土地流转的过度介入对农户的权益保护不利,急需完善市场和健全法制。同时,重庆的实践说明,要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土地流转,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关键是靠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过程中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因此,建设用地指标的跨地区流转和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是未来可试验的方向,但应实现土地与户籍制度改革的联动,这是有利于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举措。  相似文献   

16.
农地确权政策供给的是抽象的财产权利,农民的诉求是土地调整、分享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土地的生产和保障功能等具体的土地权利,政策供给与农民的地权诉求错位。农民对农地确权不理解或者理解错位,农地确权并没有得到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积极回应,地方政府进行策略性应对导致"确空权"。农地确权不仅没有给农民带来利益,相反还制约了农业生产,激发了村庄矛盾。中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农村土地还具有社会保障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意义,地权变革不能单方面强调土地财产功能,应该与农民的需求结合起来,也应该与土地的多重功能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土地流转的风险及防范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但是,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土地流转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和风险。为了完善我国土地流转制度、保障农民权益应该:实行农村土地流转听证会,确保土地流转的公开性与公平性;建立土地流转风险预警机制和农村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健全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实施严格的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发展现代化农业;建立健全以就业保障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的演变、效果与完善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超 《理论探索》2021,(1):22-30
高素质农民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支撑。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经历了农民培训、以科技培训为重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等四个阶段的演变,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培训、就业创业扶持、职业技能鉴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社会保障、扶贫培训等方面。在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助力下,高素质农民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务农收入提升、结构优化,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营的重要力量,为解决“谁来种地”“谁来兴村”提供了新的有生力量。但目前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体系中存在重培训、轻培育,重技术、轻经营,培训多头供给,高素质农民返乡下乡有社保方面的压力,面临行政和商业上的不确定性等问题。未来的政策改革方向是,以培训效果为导向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育补贴方式,兼顾技能训练和经营指导提升培育政策内容,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方向优化整合培训体系,对接高素质农民的新需求开展创业创新培育和扶持,把高素质农民塑造为市场主体和社会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19.
为了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作者在山东省威海市专门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研究.调查发现,目前失地农民的基本状况如下就业主要有五种渠道--转非时政府安置、村办企业招工、征地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村集体安置.社会保障大致有四种形式--集体养老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集体福利救助、商业养老保险.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业不稳定、参加社会保险没有制度保证、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太低、土地补偿金管理混乱使用亏本.建议应采取的对策包括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先解决就业问题--制定公平就业政策,构建城乡统筹就业管理制度;建立就业保障基金;鼓励自谋职业;大力开展培训,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做好转移就业工作.建立和完善土地征用配套政策,维护合法权益--区分征地行为,采取不同政策;建立留地安置制度;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适当水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快解决转非后待遇.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是一个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大问题,需要我们综合采取货币安置、就业安置、留地安置、有关保障安置等多种积极政策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土地问题是解决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大力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的关键所在.在农业时代,社会财富基本上是以土地作为衡量标准.财富的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取决于占有土地的多少以及依附人口的数量.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城市郊区农民的土地,土地成了一种资本金,是农民参与工业化,分享产业利润,分享发展红利的土地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