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法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篇章。中国式刑事司法现代化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基本要求、重要标尺和有力保障。中国式刑事司法现代化要体现法治现代化要求,具有司法现代化品格;要遵循司法客观规律,契合司法实践需求;要立足中国制度国情,传承优秀法律文化;要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借鉴海内外先进制度。实现中国式刑事司法现代化,要从刑事司法理念现代化、刑事司法体制现代化、刑事司法程序现代化、刑事司法能力现代化等四个方面着力推进。  相似文献   

2.
张智辉  贡俊平 《中国法律》2005,(1):11-12,62-64
中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建设法治国家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的权威.在全社会形成依照法律规则办事的良好氛围。但静态的法律变为动态的对社会发展起到规范作用的实际运作中的法律,又需要通过司法人员适用法律的实践活动。司法是重要的国家权力资源,为保障司法权力按照预先设定的轨迹正常运行,需要对司法机关及司法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实施监督.  相似文献   

3.
栗阳 《法制与社会》2013,(29):81-82
复旦黄洋中毒案迅速侦破使19年前清华朱令中毒案再次被人们热议。案件是因为特权干预司法而不了了之吗?法律敢对特权说不吗?19年来公众对此案众说纷纭,面对种种质疑司法缺位和程序不合法使法治公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19年后的黄洋案,司法介入迅速,证据得以保全;司法贴近民众,疑虑得以消除;公众监督加强,特权难以干预司法公正.这都体现了法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我们时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4.
一、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牢固树立司法公正理念 (一)司法公正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悬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曼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完整准确地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基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依据社会主义制度及原则形成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重要组成部份就包括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独立、司法中立、司法公开程序正义等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所推崇的普适性价值同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要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并坚持把司法公正理念贯彻到司法实践中。  相似文献   

5.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司法领域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司法工作更加坚定地迈向现代化。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司法体制改革与司法工作现代化的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党的领导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司法工作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是其最大的政治优势和强劲的政治动力。以人民为中心是司法工作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司法工作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与动力源泉。推进司法工作现代化,在方法论原则上,要注重把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正确处理改革和法治的辩证关系,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在路径选择上,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如果不是这场如火如荼的司法改革攻坚战,中国司法面貌不会如此焕然一新。推广律师袍、法官袍、法槌等西式物件,推行审讯同步录音。录像、律师在场制度,收回死刑核准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短短数年间,中国司法跨越了现代法治国家百年探索阶段。“然而,澎湃的改革浪潮声里。要实现现代法治精神与继承优良法律文化的完美结合,实现司法审判与立法、执法、法律监督的有机融合,中国司法还有一段漫长道路。回首2009年,三起并非喧嚣的法治事件,在深刻揭示司法现状的同时,也触发了人们更多的思索。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党中央针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特定阶段审时度势,对司法形势做出的准确判断。法治理念同时包含执法为民和服务大局的内容,实旨上是对我国传统国家本位司法理念和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法治理念的统摄和扬弃。在此历史时期,司法机关,尤其是检察机关要积极拓展司法效能,即以法治理念为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充实司法资源,提高司法工作者的司法能力,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使法治理念的实现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司法公信力”要县指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得到普遍认可,司法权受到广泛尊重和崇敬。在法治社会里,司法的公信力在于公正司法能够为大众所感知和认可,从而获得普遍服从与依赖,直至升华为对司法的信仰。  相似文献   

9.
由于我国目前的司法预算内嵌于政府预算中,使得政府掌握了法院的“钱袋子”,进而通过掌握司法财权影响了司法事权的行使,产生了司法地方化的弊端。司法预算的改革不仅要遵循司法运行之规律,也要符合现代财政法治理念。司法财权与司法事权应当相匹配,司法财权的支出具有自我扩张属性因而不宜粗暴地采用谦抑性原则加以限制,司法财权的保障主体应当有合理的设置。要构建符合现代财政法治理念与司法规律的司法预算体系,应当建立相对独立的司法预算使之外置于政府预算,防止行政权干预司法财权,设立涵盖司法预算与政府预算的公共预算概念,司法预算由中央、省级政府分别保障,同时司法经费支出应当向下倾斜,重点保障一线办案法院的财权支出。  相似文献   

10.
首先,我谨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向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以及《中国律师》杂志社共同举办的题为“司法公正:司法制度改革的目标——宪法学者与诉讼法学者的对话”的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法学专家、学者、实务界的同志们、朋友们以及参加这次讨论会的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欢迎! 公正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价值目标,更是司法的灵魂。目前,我国司法现状总的来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司法不公问题。造成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原因很多,诸如法治建设时间不长,…  相似文献   

11.
“许霆案”的背后体现了法治与民主相辅相成,伴随民主与法治的发展,推动了我们国家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且,司法在接受民主的监督的同时,要保持其独立性、公正性,取得司法独立与监督权的平衡,因为司法独立是现代法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谢晖 《法学杂志》2022,43(3):110-131
司法政策是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司法政策的探究,既要遵照政策和司法政策的一般理念,也要根据国家实在法有关政策的具体规定,还要沿循既有政策制定和落实的实践。司法政策可两分为“法定司法政策”和“依法定司法政策”,两类司法政策的制定主体、内容、效力虽皆不同,但都不影响司法政策对当下目的的关注和追求。我国的政策及司法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作为法律要素而存在,相对法律,其具有明显独立性。就司法政策而言,其制定主体多元、法律根据欠缺,因此,在法律上完善司法政策,是保障其在法律原则、规则前提下,实现“具体法治”“效率法治”“实质法治”使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寿阳县以法治政府建设为依托,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效发挥法律顾问参谋、助手作用.创新行政与司法交流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为该县的改革发展、招商引资、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一、要树立法治理念,不断健全证人保障机制 随着轻缓刑事政策的贯彻、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等工作的不断推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司法机关可能会更多地考虑适用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届时证人面临犯罪嫌疑人及其他人员干扰的可能性也会加大。  相似文献   

15.
梅雨 《江淮法治》2009,(19):56-56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胜俊在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指出要“坚持人民法院的人民性”,特别强调要“切实增强对人民法院人民性的理论认同、感情认同和实践认同,真正从指导思想到司法实践完全体现人民法院的人民性”。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对于切实加强和改进人民司法工作,全面提高司法社会公信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实现人民法院工作新的跨越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文奕 《法制与社会》2011,(22):119-121
中国正在进行司法体制改革,如何创新性地借鉴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乃至外部文化,以完善自身的变革,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西方式司法权威能否或应否在中国扎根生长,是一个需要深层次分析的问题。首先,要对西方司法权威形成之原因进行探索;其次,就要对中国本土尚未形成司法权威的成因进行探索;最后,基于以上中西法律文化的巨大差异,对如何在和文化背景下打通具有特色的甚或超越西方法治化的司法权威之路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司法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面对的课题。11年前,党的十五大郑重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同时明确提出了司法改革的任务,司法改革由此迈开步伐。党的十六大把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进一步提出了司法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党的十七大又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提出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这表明,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于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切实践行司法为民,大力加强公正司法.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9.
刘义昌 《中国司法》2006,(12):15-16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党中央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司法行政工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贯彻中央要求,抓好司法行政队伍建设,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要努力把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捍卫者践行者弘扬者。一司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司法者需要在司法过程中发挥司法能动性,但过分司法能动又会损害司法权的地位。治理司法能动的手段可以是硬法,但更多的是软法。软法治理就是要通过普遍认同的方式来谋取司法裁量的正当性,并寻求多种治理路径,通过建立一定的软法保障机制,发挥软法的"软约束力",推动司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