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慧  吕哲臻 《思想战线》2023,(3):102-110
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村社会发展历史性与现代性并存,社会问题的出现和解决处于新、旧乡土伦理秩序的更迭之中,农村社会工作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历史任务。农村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需要对专业价值理念进行在地转化,以解决服务中不确定性情境与信任嵌入两难、多元角色期待与专业身份实现难题、地方性知识背景与文化解读错位、服务边界模糊与个体时空挤压的价值与伦理困境。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建设主要包括与地方性知识的在地对接、本土化服务的在地调试以及地方主体性培育和共同体建构四个面向。以地方性知识和本土化服务在农村社会伦理体系中寻求文化契合,主体性培育和共同体建构更新了农村社会工作价值伦理对个体能力肯定、对集体主义观念认可的内涵,在现代化转型中共同推动农村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的在地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由全球化所引发的全球性问题是全球“普遍伦理”确立的现实根据。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全球性问题,促使世界各国反思传统的伦理,以确立全球新伦理-全球“普遍伦理”;全球“普遍伦理”的提出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伦理支持。可持续发展只有在全球“普遍伦理”的视野内才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经济伦理是一个专门表述人们经济行为与伦理规范互动关系的概念。这是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积淀的人文概念。它探讨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如何运用特定的伦理道德原则去指导、规范群体或个体的经济行为。在时空交迭、生命流转、文化变迁过程中,经济伦理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社会形态里,它维系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正常秩序。在文明衍化的历程中,它又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与时代的关系,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不断地进行救赎与扶正。随着文明的演进,人们不得不注视如下问题:(-)人们的经济行为愈来愈需要伦理原则的启动与疏导…  相似文献   

4.
本文深入探讨了民族国家主权伦理的基本内涵、核心内容和经典类型,仔细剖析了全球化现象对民族国家主权伦理的巨大挑战,并指出面对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中国必须在民族历史思想基础、国家主权伦理理念、国内制度伦理建构、对外交往伦理策略、联合国政治伦理作用发挥等层面完成国家主权伦理的深度更新。  相似文献   

5.
雷泽宽  胡贤鑫 《理论月刊》2002,46(10):72-73
伦理经历了群体伦理、个体伦理两个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展开,形成了事实上的类伦理主体和类伦理,使个体伦理主体与类伦理主体、个体伦理与类伦理被压缩到同一时空。个体伦理差异的缩小、类伦理的扩张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建立类伦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韩星 《学习与实践》2023,(1):133-14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指人际关系的原理、原则。明伦是儒家的一贯主张,是为学大端,本质上乃人禽之辨。中国传统最重家庭,家庭伦理由父子、夫妇、兄弟三重伦理关系组成。儒家以孝悌之道处理家庭伦理中的父子和兄弟关系,认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是家庭和谐的基本途径。近代以来在经历了现代自由、平等精神的洗礼之后,儒家伦理中的基本内容仍然可以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指导人们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考量家庭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重建家庭伦理,在与民主、平等、人权等现代理念的融合过程中实现家庭伦理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中的伦理共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真圣 《理论月刊》2002,(10):70-71
全球化蕴涵着两大基本问题:即伦理共识和全球化的道德合理性问题。所谓伦理共识实际上就是如何处理道德的普遍性与道德的特殊性问题;所谓全球化的道德合理性则应从全球化中的互利与责任两方面把握。本文主张在多元主义文化的视野中,通过对话和商谈获得伦理共识。  相似文献   

8.
汪鹏程 《公安研究》2014,(10):70-73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以特定的核心价值理念作为起点,优化和整合民警个体价值观念,规范民警个体行为,以凝聚警心,组合警力。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公安文化的内核,规定着公安文化性质和发展方向;公安文化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及其价值原则、价值目标、价值追求等的内化和外扬。公安文化既是分析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视角,又是培育和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周中之 《求索》2022,(1):50-57
作为三次分配的慈善事业在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中有重要价值。慈善的本质是伦理的,慈善伦理通过"柔性调节"减少贫困与缩小贫富差距,支持共同富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大慈善概念立论,慈善伦理对共同富裕的支持是全面而有力的,它为共同富裕创造了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当代中国慈善伦理的理念是从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走过来的,它打上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精神标识,传统的"仁爱"理念在新时代要变革与升华。共同富裕呼唤构建21世纪中国慈善伦理理念体系,这一慈善伦理理念体系应以"新仁爱"为基本原则,包含平等、尊重等重要内容。在操作层面上,要建立动机与效果相结合基础上的"效果优先、兼顾动机""分类分层次"的方针,以有利于慈善伦理推进共同富裕的事业,并重点研究通过法治建立慈善伦理支持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其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非常一致。而对各方面因素的全面考虑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中的辩证法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是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在全球化时代的必然演化物,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新发展和最新要求。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传统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清荣 《理论月刊》2002,(10):78-79
经济全球化对各民族国家的影响决不仅仅在经济领域,它同时会对各民族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我国要想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现念的独立性,就必须对我国传统伦理进行彻底改造和现代转型,并将此伦理精神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2.
论全球化对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消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正现代性意义的全球化是在近30年勃兴的,它成为中国现代化中的特殊际遇。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具有深刻性、内蕴性,它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而且深入到精神价值理念中,带来了中西价值的冲突,使栖身于宗法血缘关系中的传统伦理价值式微;全球化赋予现代人开放性的视野和现代性的道德价值理念,促动传统伦理的裂变。  相似文献   

13.
尊重作为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道德语词,越来越被重视,并且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作为一项伦理原则,日益成为人类的道德共识、全球伦理的基础、全球伦理的底线。它是人人应该遵守的起码道德准则。那么,在现代以教育人为主的家庭教育中,尊重伦理也成为了一项越来越重要的伦理指导原则,使家庭教育在发展中能逐步发挥其在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方伦理文化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君武 《湖湘论坛》2001,14(2):68-70
西方伦理文化的基本精神,即各个时期的西方伦理学家们所普遍标举的根本理念和各个时代的普通西方人在道德实践中所普遍信奉的根本原则。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可以发现,西方伦理文化呈现出以下基本精神特质:个体主义 (含利已主义 )、快乐主义 (含功利主义 )、人道主义 (含人本主义 )、多元主义 (含虚无主义 )。   第一,个体主义,又译个人主义。它是人们在伦理学和道德实践的核心问题——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上所采取的一种态度   一提起西方伦理文化的精神特质,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个体主义。确实,个体主义是西方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15.
在体育全球化的背景条件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在此运用了文化全球化发展理论,并使用了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当前条件下面临的问题,同时提出:要正确认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涵要重新定位;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中必须体现变与不变相统一的原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必须秉承多元一体化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林楠 《前沿》2012,(4):109-110
“全球化”作为当代人生存方式专属特质的时代话语,深刻揭示了传统家庭伦理教育的当下境遇。本文在“全球化”的大语境背景中,探讨这一境遇下契合时代发展的加强传统家庭伦理教育的应然诉求,也为传统家庭伦理教育的转型实施提供解答。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商业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企业国际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和了解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决策方式、思维模式、商业伦理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视野的生态伦理观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帅 《理论月刊》2013,(8):42-44,107
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化的共识。生态问题的解决除了依靠新的治理措施以外,更根本的是根植于深层的生态伦理观念的形成。生态伦理观着眼于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理论思想和实践。人类需要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生态伦理的协调发展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自觉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实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人类对由自身涉及生态伦理行为的合理控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道德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全球化带来的一些新的理念对我国在自然经济下所形成的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形成新的冲击。我们要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研究新问题 ,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生态和伦理范畴,也是古代精神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其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包括:人与自然在农业实践中的同源性、自然生态律的至上性、人道与天道的同步性、情境融合的贯通性,从而建构起了天人合一的环境伦理的框架。学界将天人合一理念置入儒家、道家的语境中加以展开,并与天人二分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使得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与具体生态原则在不同维度呈现出来。在应对现代社会所面对的复杂环境问题的当下,天人合一在矫正思维方式、补充可持续发展观念、发展与本民族文化条件相契合的生态伦理学和环境哲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