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侗族是古越人的一支,这已为国内许多学者所公认。但属于古越人的那一支,却意见分歧。据目前所知,大多数认为是骆越,也有的认为是湘西欧越。至魏晋南北朝,史书连篇累牍地记载“僚人”的活动以后,有的则认为侗族属于“僚”。这一论断,首推明末南海人邝露的《赤雅》,其文曰:“侗亦僚类”,“僚之有侗,犹僮之有大俍也。”其后,有关地方志和丛书,如《龙胜厅志》、《小方壶斋奥地丛抄》、《粤西丛载》等,乃辗转抄摘,讹传后世。近人的《僚族研究》(以下简称《研究》),1981年《贵州民族研究》第一期《侗族  相似文献   

2.
“劳浸靡莫”尤其是“劳浸”有在“叟”内,“劳浸”即“僚”;“劳僚”即“讫佬”诸说法。本文试就“劳浸靡莫”族属提出新浅见。 一、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滇王者以众数万其旁东北劳浸靡莫皆同性相扶”。从这句话的字里行间看出“劳浸靡莫”在滇王领地的东北部约今洪东北一带。司马迁时代,今威宁为犍为郡都鄢县地属滇东北辖境,“劳浸靡莫”是住在这一带的民族。  相似文献   

3.
仡佬族在商周时属于“濮”族群。春秋战国时,广西进内的部分越人,溯水北上西进,移入西南地区。杂居于西南地区的濮人、越人生活习俗互相影响渗透的部分,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族群———“僚”(“僚”原写作“獠”,作为族称当读作“佬”)。战国时期即有“僚”人出现。《华阳国志·蜀志》载,保子“帝攻青衣,雄张僚”。汉代的僚人已是夜郎国的主体居民。唐初,僚人中的一部分发展为单一民族———“仡佬”。《六祖坛经·行由品》载慧能法师语:“汝是岭南人,又是葛僚,若为堪作佛。”《元和郡县志》卷三十载,洛浦县“甚险固,仡僚反乱,居人皆保其土…  相似文献   

4.
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蒙默之论文<僰为僚说>以南平僚即南川、綦江之僰人作为其重要证据之一立论,无视于二者风俗之迥异;特别是对其所据史料之解释在时间及空间上均有错位,与实况不符.僰溪虽因有僰人而得名,但僰溪之僰人并非南平僚.僰溪得名在前,僚人徙居其地在僰溪得名之后;且南平僚所在之南平州与僰溪所在之南州非同一地望,故此项论据不能成立.本文还论证了宋代南平军僰人为播州杨保同族之另一分支.因蒙默先生另曾指认播州杨保为僚人,故本文亦难以认同.  相似文献   

5.
僚非越说     
唐人魏徵撰写的《隋书·南蛮传》说:“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延虫)、曰、曰俚、曰僚、曰,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其俗断发文身,好相攻讨,浸以微弱,稍属于中国,皆列为郡县,同之齐人,不复详载。”不少学者引此以为僚是越人之证。但是它说,僚人“断发文身”,史书却没有足够的证据,既然当时的僚人已“同之齐人”,没有了民族特点,又依据什么来论断僚是所谓的“百越”呢?可见魏徵这段话大成问题,不  相似文献   

6.
《思想战线》一九八○年第四期上田曙岚先生的遗作《论濮、僚与仡佬的相互关系》一文,对以往关于濮、僚的族属问题的看法,作了一些梳理工作,使前人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一目了然。但对文中一些看法,我们不能同意。田先生认为上古时期的濮人与中古时期的僚人以及现代的仡佬族,“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是属于一个系统的民族,只是前后异名罢了。”笔者不想在此就濮就是僚的问题进行探讨,仅就中古的僚是否为现  相似文献   

7.
布依族丧葬实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布依族就是其中之一员。据有关史料记载,布依族可能同古代的“骆越”人和“僚”人有密切的历史渊源。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四七六—二二一年),岭南和红水河流域一带,已建立了“骆越”人的部落联盟。至今有的布依族还自称叫  相似文献   

8.
布依族色织布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南部的荔波、三都、罗甸、惠水等地出产的色织布(俗称土花布),是布依族一枝绚丽的传统纺织工艺之花,既有较高的物质文化价值,又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自1983年以来,不仅在国内受到好评,而且远销英、法、德、日本等国及东南亚地区,以其植物纤维、植物染色和古朴典雅、新颖别致的花纹图案以及传统的纺织工艺等独树一帜的特质,博得了外国友人的高度赞赏和海外华侨的喜爱。其历史工艺技术,花纹图样的文化内涵及其开发前景值得研究与探索。 一、布依族纺织工艺源远流长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所见“踞织机”(原始腰机)和贵州赫章可乐、平坝飞虎山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陶纺轮等考古资料及其研究成果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乃至之前,布依族先民——百越文化区域的原始纺织业已有了相当的规模。 至汉代,包括布依族先民在内的南方少数民族不仅会纺织,而且“知染采”。有“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的记载,可见当时的纺织原料是树皮。到了三国时代,“五色斑布以(似)丝布,古贝木所作。此木熟时,状如鹅毛,中有核,如珠珣,细过丝绵。人将用之则治出其核,但纺不绩,任意小抽牵引,无有断绝。欲有斑布,则染之五色,织以为布,弱软厚致”。当时,以野棉(古贝皮)作“五  相似文献   

9.
布依族是贵州高原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文史籍中曾以“越”、“濮”、“僚”、“夷”、“仲”等来指称该民族的先民。直到近现代,在布依族民间仍流行“夷家”、“仲家’等来自汉语的称谓,而同时又以本民族语自称pn49jai‘。本文通过与布依语及其同语族语言进行广泛的语音比较,并参考汉语历史文献记载、民间传说等资料,对“越、濮、僚、夷、仲”等出现在汉文史籍以及布依族民间的民族称谓与现代布依族本族语自称Pu_4Jal_4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0.
金伟忻 《群众》2013,(9):78-79
在全党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反对“四风”,即形式主义、宫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省委结合江苏实际,将其具体化为“四查四治”。狠刹“四风”,整治“四病”,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直面的现实“考题”。  相似文献   

11.
布依族来源于古代的“濮越人”(pu~(42)?jei~(42))或“濮夷”(pu~(42)?ji~(22)),(晋)《华阳国志》曰:“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 又曰:“历夏、商、周,武王代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南中” 即今之贵州省、云南省及四川省南部,这一地区自周代以前历来都住着越人。该书对“夷越”这一人们共同体,同时称之为“夷濮”。《后汉书》则称之为“夷僚”。可见“夷越”、“夷濮”、“夷僚”都是古代布依族先民的不同称谓。  相似文献   

12.
四川的壮族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壮族有“布壮”、“布依”、“布土”、“布僚”、“布偏”、“布越”、“布雅依”、“布板”等多  相似文献   

13.
关于仡佬族古代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仡佬族的族源问题。中外学者对仡佬族的来源问题,看法比较一致,认为古代的“僚”,就是仡佬族的先民。但是,我国历代文献中对于“僚”的记载,反映出古代“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群体。前人称之为:“其类分合无定、故随代异名……未必种传,无从考究”“不知所始,又不知所终……其源流最不清楚,最易令人疑惑”。“僚”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未得到解决的课题。近因编写《仡佬族简史》,这个向题无法回避。现在把个人的一些看法提出来,向海内学者征求意见。希望得到指教。  相似文献   

14.
水族的族称     
水族自称“睢”(sui~3),汉字音译为“水”。“睢”,在水语中与“篦子”同音,具有“疏通顺理”的含义。 民间相传,水族由三大支系组成。即“睢闽”(sui~2mi?~6)、“睢干”(sui~3kam~1)、“睢柳”(sui~2liu~3)。“睢闽”主要指居住在都匀王司地区的水族;“睢柳”主要是指居住在三都、荔波、独山、榕江等县聚居区和散居地区的水族;“睢干”主要是指居住在三都水族自治县阳安、阳乐一带的水族。 在中国古代史上,水族曾被统称为“溪洞之民”、“蛮”、“僚”、“苗”等。  相似文献   

15.
《人大论坛》2010,(3):8-9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那些不可再生资源将在开采中逐渐减少,逐渐走向枯竭。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早作可持续发展的打算。我建议国家大力帮助像赫章一样面临资源枯竭的地方修复生态、转型发展。”进京开会前夕,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赫章县委组织部部长陈萍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统一战线》2013,(3):10-12
扶贫攻坚,乌蒙逐梦 在贵州西北部乌江北源六;中河与南源三岔河上游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过渡的乌蒙山区倾斜地带,有一个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的小县城——赫章。而在共和国经济版图上,贵州是中国的凹地,毕节则是贵州的凹地,赫章又是凹地中的凹地。这里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熔岩山区,  相似文献   

17.
最早的春节最早在夏朝,《腊祭》中记述:“传说在腊月里,人们杀猪祭祀上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还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又唱又跳。”这便是春节的雏形。又据《尔雅》中云:“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亦是关于春节的记述。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相互交流和翻译,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大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使民族语的翻译达到规范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应该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以傣族而言,据专家们考证,傣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自称“掸”或“傣”。但在历史上,人们往往没有规范化地使用这一称谓,有时将傣族称为“百越”,或者以同音字、近音字称傣族为“焚夷”、“摆夷”、“摆衣”、“白衣”、“百夷”、“白夷”、“叭衣”等等,这是不准确的。至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傣族称为“茫蛮”、“鸠僚”、“黑齿”、“绣脚”等,更是带有民族岐视的偏见。  相似文献   

19.
布依族是贵州的世居民族之一,其在秦汉以前自称“濮越”或“濮夷”,东汉六朝称“僚”,唐宋称“蕃蛮”,元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称“八蕃”、“仲家”、“侬家”、“布笼”、“笼人”、“土人”、“夷族”等。1953年,在征求本民族人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统一命名为布依族。  相似文献   

20.
仫佬族的族源仫佬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仫佬族先民属于先秦时期百越族群中骆越里的一支。魏晋、隋唐时期为“僚”中的一支。宋元时期为“伶”中的一支。仫佬族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李宗日方著《黔记》一书所记“犭木佬苗”。古人往往统称南方少数民族为“苗”,李宗日方也把仫佬先民当作苗族的一支而记载为“犭木佬苗”。明清以来,相继以“穆佬”、“木老”、“木佬”、“姆佬”、“木老苗”、“伶”、“伶僚”等名称记载于文献之中。1956年国务院批准定名为仫佬族。(整理、编辑:何必)仫佬族的特色饮食———狗舌糍粑“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