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
中新 《党建文汇》2009,(1):21-21
在走进以色列的基布兹(以色列的集体社区)之前.我们听说过很多关于它的“神话”.如基布兹的集体主义生活:基布兹以占以色列2%的人口生产着全国将近一半的农产品;大量的社会精英来自基布兹,其中包括建国以来的4位总理和以色列杰出作家阿摩司·奥兹……这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一在走访了几个各有特色的基布兹之后,记者发现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作为以色列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基布兹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基布兹简介     
在以色列,将近九十年来一直存在和发展着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社会组织—基布兹。对基布兹,一些人认为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社会主义组织,一些人则认为不是,但也没有对它下一个准确定义,而基布兹人则坚信他们是在搞社会主义。这里,笔者仅就掌握的材料,对基布兹作一个简要介绍。 1908年,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移民在巴勒斯坦地区创立了一种新型的集体定居点,它的希伯莱文名字是基布兹(Kib—butz),即是今日为世人所知的以色列的公社组织。 基布兹的主要特点是:①除土地以外的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将是人类向现代文明大幅度迈进的新世纪。迎接新世纪、建设新世纪,靠什么?靠人,靠全面发展的新人,靠马克思所讲的“具有高度文明的人”和有“艺术修养的人”。它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曾作过深刻的论述。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指出:“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主要著作中,也反复地论述过使…  相似文献   

4.
自2008年9月爆发的金融危机使西方国家的政府和人们措手不及。惊恐之余,纷纷从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中探寻究竟,出现了一个世界性的“《资本论》热”。通过研读《资本论》,人们发现,尽管100多年来资本主义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但其本质没有逃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预测。《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揭示,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论证,又一次为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所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永远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论丰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二十年后的《资本论》中,马克思再一次重申了人类的这一最高理想: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所谓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最根本的意义来说,是指人的各方面潜能的充分开掘,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科学技术进步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正日益成  相似文献   

6.
田居俭 《党的文献》2012,(1):126-127
2011年6月13日,《文汇报·文汇学人》专版发表了陆晓光的考证文章《王国维读(资本论)年份辨》,指出甲骨金石学家王国维读《资本论》,在时间上“不仅比1928年开始翻译《资本论》的郭大力、王亚南早了至少20年,也不仅比陈寅恪‘二十年代初’读《资本论》早了十多年,即便与李大钊读《资本论》的时间相比照也是早了约十年”,“可能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早接触《资本论》的学者”。这个结论,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指出交换依据的实质是劳动时间,由此确定利润来自剥削。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与价格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在《资本论》分析“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当中,隐含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资本论》是对《共产党宣言》消灭剥削这一主张的具体论证,揭示了资本剥削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生存危机。《资本论》只研究资本主义如何自我灭亡,并非研究资本运行。从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册增补”看出,投资-利润是资本运行最简单的表达式。如果非剥削的利润有可能存在,资本运行就需要我们从一个新的起点上来研究。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坚持消灭剥削的同时,当代中国的劳资关系应当是和谐,而不是对立。  相似文献   

8.
1936年2月,贺龙等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到达贵州境内。一天,军团首长王震等突然接到下级报告,说部队在毕节城里打土豪时抓到一个读《资本论》的“土豪”,请示怎样处理。王震等十分惊奇,立即前往该“土豪”家,果然在书房内发现了《资本论》和其他进步书籍,其中许多书还有批注。王震急忙找来当地中共地下党员了解情况。原来这位读《资本论》的人叫周素园,不是什么上豪劣绅,而是贵州辛亥革命元老。他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曾担任过贵州军政府行政总理要职,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因不满军阀政府黑暗统治和军阀混战…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生成和发展是基于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辩证发展过程,是“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美好生活需要”的主体。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进一步探究了人的需要是如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同时指出,资本以利润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发展与“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新时代中国既要坚持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更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三大手稿”与“四部手稿”的划分之争,实质上体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后,马克思所写作的其他经济学手稿应当如何定位?事实上,1867-1882年经济学手稿与传统意义上的“三大手稿”一样,是马克思为《资本论》所写作的准备著作,为《资本论》后续卷本的写作打下了基础;同时,它又体现了马克思对已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及之前手稿的反思,因而具有双重性质.因此,1867-1882年手稿作为“第四手稿”,与“1857-1861年手稿”、“1861-1863年手稿”、“1863-1867年手稿”共同构成《资本论》的“四部手稿”.  相似文献   

11.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形态,而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在那个社会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将最终得到实现。然而,在历史步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各个阶段上,其社会的经济制度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种什么  相似文献   

12.
从《资本论》到《人类学笔记》──马克思晚年思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思想史的高度考察《人类学笔记》与《资本论》的联系,以期进一步加深认识马克思晚年思想的创造性飞跃。一、问题辨析1972年美国人类学家劳伦斯·克拉德第一个以《卡尔·马克思的民族学笔记》和形式编纂了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核心部分,即马克思对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拉伯克的《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菲尔的《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梅思的《古代法制史讲演录》的摘录,并作了长篇介绍。该书的出版,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继“青年马克思”被发现以后,一个新的形象—一“晚年马克思”又出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曾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股份制,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股份制,马克思没有社会主义股份制企业的思想,我国要不要实行股份制,只能根据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需要来探索和论证,不可能从《资本论》中“引经据典”。 然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认识问题和研究工作都不能从已有的原则出发,而必须从事实出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确没有提出社会主义股份制的思想,他甚至设想社会主义条件下没有商品、货币,《资本论》中也没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但马克思主义理  相似文献   

14.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文尾借保尔·柯察金之口,道出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其《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人类曾经有四大史诗,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它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理论基础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景源 《新视野》2002,3(6):64-65
在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中,的确有一个研究重点转移的问题。在他的晚年,他中断了《资本论》的写作,在身体多病的情况下,却孜孜不倦地研究历史,写下了两大本历史学笔记,一本是《人类学笔记》,一本是《历史学笔记》。这种情况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格外关注。在西方,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马克思晚年热。他们通过否定《资本论》,割断马克思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思想联系,孤立地研究和夸大《人类学笔记》中“人类学”的内容,认为马克思晚年是向人道主义的“复归”。这样就根本否定了第一个伟大发现的科学意义。我国理论界在研究马克思晚年学术…  相似文献   

17.
人活尘世中,有着太多太多的牵连。食五谷杂粮,焉能无七情六欲。情和欲成为构筑人际关系的一条锁链,将每个人紧紧捆在一起,使之逃脱不得。记得有人曾作一诗《人生》,内容仅仅一字:   “网”。   是啊,人生就像一张无边无际的大网,每个人都占据着网上一个交点。上有父母,下有兄妹,左有上级下级同事朋友,右有乡里乡亲左邻右舍。居在网上,每个人都无法脱离人情关系,不管相隔多远,却总也能找到牵连。谁又能离开这张“网”而独傲于“俗世”呢 ?  “网”是先于人而存在的,在“网”上,有人关心爱护,有人提拔扶持,有人请客送…  相似文献   

18.
“文化大革命”概念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概念使用阶段“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概念大致形成于文艺界整风运动中。1964年7月1日,《人民日报》以《文化战线上的一个大革命》为题发表社论。不久,中央又决定成立“文化革命五人小组”,负责文艺界整风事宜,“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概念开始使用。这一时期的中央文革五人小组组长为彭真、副组长为陆定一,成员有康生、周扬和吴冷西。1966年2月3日,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举行扩大会议,讨论学术批判问题,并整理出《汇报提纲》(《二月提纲》)。2月12日,中央…  相似文献   

19.
时间节约的规律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对自身自由发展理想状态的设想,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都将塑造智力、体力、性格和潜能均得到充分发展和自由运用的“优秀人物”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将人的全面发展看作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马克思在创立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时,批判性地继承了这些思想遗产,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联系起来加以思考,得出了一系列新的结论。 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①与以往思想家不同的是,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是与他对历史的唯物主…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与当代》2012,(12):61-62
程曼祺在9月16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指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放在传统中国很完满,但用到现代却少了一环:那便是“家”与“国”之间的“社会”。对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社会最简单的对应是我们生活的“社区”。笔者今年夏天在旧金山体会了一回美国人的“爱社区”。在旧金山电报山游览时,当地一个非营利导游组织“城市导游”为我们提供了免费服务。在游览过程中,导游本身成为最亮的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