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严刑峻法著称,但他注重官员教育的一面,却往往被人忽视了。朱元璋即位之初,就告诫来朝的府、州、县官员,要“约己而利人”,切勿“薄人而厚己”。洪武二年,他诒谕群臣,宣布要“严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他先后编定《大明律》、颁布《祖训录》、《臣诫录》、《醒贪简要录》等大批律令文告,对官员既是一种约束,也是教育。那带血腥味的“剥皮实草”,其实也是一种“警示教育”。对身负监督之责的监察官,朱元璋要求他们“正己以率下,忠勤以事上,毋委靡因循以纵奸,毋假公济私以害物…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听一位在农村工作的同志讲,在老百姓眼里,现在有些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已不是“鱼水关系”,而是“蛙水关系”了。此言一出,我为之震动。问他此话怎讲?他说,有些干部到下面只知道“要钱、要粮、要命”(即(佥欠)提留、催公粮、抓节育),而不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疾苦,只知道向百姓索取,却不想着为百姓办  相似文献   

3.
原山东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是个弄虚作假、好大喜功、官迷心窍的政客,是个卖官鬻爵、收受巨额贿赂的贪官。但当上级组织部门前来考察他时,不少干部却投了他的“优秀票”。 由此不禁想到了农家女唐黎。据报载:唐黎去年高考得了900分,是陕西省的文科高考状元。一厂商闻讯后,愿出1万元请唐黎在媒介上做广告,说之所以考出好成绩,是因为喝了他们厂生产的“健脑口服液”。但唐黎却毅然拒绝了。 那些干部为何要投胡建学的“优秀票?报上披露了泰安市政府一位干部的真言:“胡建学有问题,大家都知道。可他大权在握,如果投了反对票,被他查  相似文献   

4.
唐代隐士赵蕤,是李白、杜甫的老师,一生没有做官,却著了一部很有名气的谋略方面的书——《长短经》。在《臣行第十》一篇中,他提出了“正臣”和“邪臣”各六类,也就是好干部的六条标准和坏干部的六种表现。正臣六类 1.“夫人臣萌芽未动,形兆未现,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豫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于显荣之处。如此者,圣臣也。”在事  相似文献   

5.
前些日子,与一位朋友聊天,说他们那里出现了数字化“民主”选官现象:他单位要新增几名中层干部,人选由全体职工无记名投票,按得票多少排序确定,以真正体现民意。前来主持这次选任工作的同志说,这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重大改革,一人一票最民主了。可结果,朋友真心佩服的公道正派、业务素质均佳的同事以一票或几票之差落选了,而一些品行欠佳、很会“为人”的业务平庸之辈却榜上有名。他说,只要被“群众”推荐上了,其实就意味着被任命了,余下的工作只是走走形式。他说,他们单位的风气不算好,不少同事拉帮结派,党同伐异,选举之前互相走  相似文献   

6.
也要严于律人胡绍明自古以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直被奉为做人的准则。圣人孔夫子在要求人们“吾日三省吾身”的同时,却提倡宽恕待人。他的学生子贡曾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想了想,便拈出了个“恕”字。一般地说,孔老先生的道理还是不错的。然...  相似文献   

7.
“人比人,气死人。”这本是一句安慰人不要盲目与人攀比的老话,可它却应在了我的一位朋友身上。我这位朋友在某镇任镇长,按理说已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是,朋友最近却突然烦躁起来,烦躁到极点时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意思,以至于扬言“工作没法干了”。后来才知道起因是不久前县委调去一位党委书记,而这位书记曾经是镇长手下的一位助理级干部,而他就因此觉得很没面子,没法并驾齐驱。其实,由于个人素质、能力等诸方面的差异,一些与自己同时“起步”,甚至一些“起步”晚的同志,经过实践的  相似文献   

8.
为强化干部的理论学习,中组部提出了“领导干部述职时要‘述学’,评议干部时要‘评学’,考核干部时要‘考学’,并把干部理论学习的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一项重要依据。”可以肯定地说,这既是增强干部学习理论积极性,提高干部政治理论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有助于把理论学习由“虚”变“实”,将“软指标”变成“硬任务”。要做好这一工作,使之更好地发挥促学功能和作用,必须注意“四个防止”:一、要防止形式主义。学习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比较“虚”的,它有较强的内在性和隐蔽性。一个干部学得怎么样,学识素质高不高,往往不像干…  相似文献   

9.
一边是贪官们大肆卖官敛财、劣迹斑斑.一边是绝大多数干部虽早有觉察却保持沉默;一边是贪官们一手遮天、飞扬跋扈,一边是绝大多数干部丧失批评之声“虽然知道他坏,仍然跟着他走。”近年来.安徽省有18个县(区)委书记(或离任不久而犯罪事实集中在县委书记任内的)因卖官受贿被查处,《了望新闻周刊》记者最近在这些县调查时,发现了这个令人痛心的“反差”现象。  相似文献   

10.
《党建》1994,(10)
“恕我不能办理”周育伦33岁的共产党员骆富才,在陕西石泉县武装部负责征兵办的日常工作。一次,他的一个侄子在参军体检时,托武装干部说服医生,把视力0.8写成1.0,到县上复查时,又找到骆富才说:“叔叔,我今年的视力恢复了,没问题。”了解侄子参军迫切心情...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基层干部的楷模曹发贵,被村民们称为“抠书记”。一是他对公家钱“抠”。上级来人,他带头买菜在家里请客,村级零招待成为铁律。上级同意他盖村部大楼,他却把盖大楼的钱“抠”下来为村民修路和建安息堂。二是对自己花钱“抠”。当村支书10年没用一  相似文献   

12.
“边缘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在权力监管盲区或运行的灰色地带,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但却没有明显违法又无需为其后果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边缘腐败”的种种外在表现,看似“合乎情理”,实则是“法理难恕”,这种冲突直接导致了“边缘腐败”情理与法理的悖反.为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强宣传教育,走出对“边缘腐败”行为“情理可恕”的逻辑误区,同时,又要健全体制机制,扎紧“法理难容”的制度藩篱,积极探索“边缘腐败”情理与法理悖反困境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有一些干部在走上领导岗位后 ,便满足现状 ,不思进取 ,贪图享受 ,“一朝坐皇位 ,终生够享用”。只看重职务带来的“实惠” ,把勤政廉洁、开创业绩、为民服务抛于脑后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当个受“香火”不“显灵”的“太平官”。群众称这种官员为“保险柜”式官员———有权有利又牢靠。如何打开这种官位“保险柜”,是我们近年来贯彻干部能上能下制度的关键和难点。我以为 ,目前干部选拔工作中 ,我们能做到知人善任 ,却未能做到知人“善免”,导致干部选拔任免过程中出现“保险柜”式的干部。要做到知人“善免” ,一是要正确认识两个关系。首…  相似文献   

14.
一提起现实中的纪委书记,就会使人想起戏剧舞台上的“铁面包公”。中共屯留县纪委书记张治云同志当这个“铁面包公”已整整 5年了。这 5年里,在他的“铁面”下,一个个现代“赵王”“陈世美”入狱的入狱、丢官的丢官;而逞恶一方的“老痞子”和横行乡里的“小霸王”也威风扫地、翻船落马。他执纪如山的冷峻令违纪违法者胆寒。然而,就是这位“铁面”书记,对群众的疾苦和贫弱者的艰辛,却有着拳拳的关爱之情。因此,人们又称他是“铁面菩萨”。   余吾镇辛村村民冯焕俊两口子,怎么也忘不了 2000年 5月 18日这一天。一大早,村里的干部…  相似文献   

15.
某单位讨论干部任用,会议刚结束,下面就传开了。原来,有领导向被任用的干部透露,会上他如何举荐,力促此次任命获得通过。被任命者十分感激,表示不忘领导的关爱之情。这种利用手中的权力,以出卖个人的“恩典”来换取别人的谢意和好感,是对党纪的破坏,对党风的败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无可争议的。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在干部任用中兜售“私恩”,利用手中的权力去谋求下属的感恩图报,甚至结党营私。宋朝宰相范纯仁在引荐人才时,必以天下公议,这些人被重用后却不知道是谁举荐的。有人问:“为宰相岂不可牢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早就说过要“为人民服务”,这一点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也成了无数优秀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和做人标准。虽然”为人民服务一被一些干部经常性地挂在嘴边,但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如今许多来自“上面”的”服务”.却让许多农民避之不及甚至叫苦不  相似文献   

17.
陈强 《正气》2003,(Z1)
前不久在基层调研时,我听到一件“有趣”的事,大意是两位乡干部相随到一个村里下乡,正好到了吃午饭时间,村民们争着抢着叫其中一位年轻干部到自家吃饭,而对另一位年长一点的干部却不太热情。经调查得知,年长一点的干部之所以受到村民的冷遇,并不是他得罪过村民,比起那位受“热遇”的干部,他缺乏的就是吃饭的“本事”。原来,那位年轻干部毕业于农校,对果树管理颇有研究,而这个村的主导产业正好是苹果,苹果是村民的“摇钱树”。年轻干部到村里下乡时,喜欢往村民的果园跑,指导过村民打药、套袋、修剪技术,不论到哪一家,都会围绕果园管理给农户…  相似文献   

18.
现实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在某一岗位应付裕如、成绩显著,可一提拔到领导岗位,却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在领导看来“说话有分量,办事有胆量,活动有能量”的干部,群众却不买帐。何以如此?往往是因为选用这些干部时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以偏概全”,是选人用人大忌。谨记,口才不等于全才。  相似文献   

19.
亚盛 《党建文汇》2004,(5):30-30
吉林省原省委副秘书长、白山市委书记王纯因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8年。而恰恰是这名腐败干部却长期以来被人们当成“好干部”。随着“好干部”一点点露出“原形”,这一现象也给人们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相似文献   

20.
结“穷亲”     
这篇文章是受吴天祥的启发而做的。 结“穷亲”,并非指血缘意义上的“亲”,而是吴天祥所说的:“一名党的基层干部要热心同人民群众攀穷亲戚”。 吴天祥是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一个不起眼、没有多大实权的副“官”(现任武汉市武昌区信访办副主任),他没有创造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他所做的只不过是把全部精力都花在与他非亲非故但求助无门的普通老百姓身上,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交结了许多既无权又无钱的“穷亲戚”。但是,他的事迹却震憾人心,他成了现时代老百姓传颁的基层党员干部的楷模。 也许是人们对时下傍“大款”的现象见多了,忽然发现吴天祥这么一个乐于交结“穷亲”的干部,不免感到特别珍贵。其实,结“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