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培兴 《世纪桥》2005,(9):22-25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胜利60周年了。德、日、意法西斯为什么敢于发动侵略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什么能够取得最后胜利?怎样才能防止这种历史悲剧重演,使人类在和平中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是重温这部历史教科书的主题,也是我们今天纪念这场战争胜利的根本目的。那么,德、日、意法西斯究竟为什么敢于发动那场侵略战争呢?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
宋飞 《党史纵横》2001,(9):30-30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  相似文献   

3.
战争与和平问题是国际关系理论中具有永久性意义的研究范畴,也是最难解释和最难解决的问题.其核心是两个:第一,为什么会发生战争?第二,如何实现持久的和平? 从古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到欧洲的三十年战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冷战时期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两伊战争到冷战后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反恐战争,战争成为人类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战争也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历史.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雷蒙·阿隆所说,"一切文明都免不了经历过战争."(1)美国两位历史学家小戴维·佐克和罗宾·海厄姆在<简明战争史>中写道,"战争影响了文明的进程".马克思曾提出,"暴力是每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相似文献   

4.
朱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在昔日的战争年代,在漫漫的战火硝烟中,横刀立马,出生入死,功业彪炳千秋,神话般的故事可歌可泣。从井冈山到宝塔山,从延水河到永定河,他与战友们用巨人般的足迹,踏遍荆棘,走出康庄大道,迎来了革命的胜利,赢得了人民的解放。他的神勇、他的功业,人们不会忘记。但是,你是否知道这些伟人们曾经有的情感世界?是否知道他与她之间的戎马姻缘?  相似文献   

5.
《前线》2014,(9)
<正>抗日战争结束已经整整69年了,战争硝烟早已散去,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却没有因岁月远去而淡化,抗战中彰显的爱国主义、万众一心、牺牲奉献、与强敌血战到底的民族精神,经历史长河洗礼和积淀,愈加清晰而厚重。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抗日战争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争取独立解放、追求富强光明的道路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人才是事业之本,人才济济,经济的腾飞和民族的振兴才大有希望。女性占人口一半,农村女性人口又占女性人口的80%,因此,充分挖掘农村女性人才的潜能,开发农村女性人才,成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一、农村女性人才亟待开发什么是人才?《汉语词典》解释:“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专长的人”。通常人们还把有知识有学问的人称为人才。那么,如何判定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呢?对于“人才”的界定,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主要的是看其是否在某一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和做出较大贡献,看其是否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推进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因此,我们可以对  相似文献   

7.
小平,您好     
在春天 您悄悄走了沿着战争硝烟和历史风雨走过近一个世纪走进圣洁的花丛走进苍松翠柏的意境走成一部史诗和传奇  相似文献   

8.
正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也从此吹响了全民族抗战的号角。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英勇的中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史诗。今天,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历史的声音仍在我们的耳畔回响,那些经典的歌声穿越时空,依旧直抵人心。《游击队歌》就是那个年代流传至今的永恒的抗战声音。  相似文献   

9.
正1949年4月24日,太原战役胜利结束。斗转星移,近70年过去了,太原这座古城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战争硝烟虽早已离我们远去,但脚下每一寸土地都时刻丈量着那段历史,让我们永远铭记那段镌刻苦难并终铸就辉煌的岁月。太原是山西政治、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0.
抗战胜利60年了,那场战争留下的历史不仅仅是惨痛的历史记忆,更重要的是惨痛的历史教训。这就需要国人铭记那段历史,勿忘国耻,从那场战争中思考中华民族复兴的路径。抗日战争的硝烟虽已消失,但一些日本右翼分子却妄想在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为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鸣冤叫屈。他们故意歪曲历史,胡搅蛮缠,试图通过重复一千遍的方式让谎言成为真理。因此,我们应采取各种方式“还原历史”、“还原真相”,让那段尚未被“历史化”的历史昭彰天下,成为无需辩驳的常识,让日本右翼的种种歪理邪说在国际上不再有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江沛 《党史文汇》2005,(9):7-12
1937年 7月爆发的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全国抗战随即开始.这场中日两国倾尽国力的大战,波及到了中国东部、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域,近 4亿人口直接卷入了战火硝烟.这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战争打断了中国社会与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也使中国社会形态与结构发生了若干重大的不规则变化.  相似文献   

12.
<正>结束于70年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这场战争的战火燃及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共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被卷入其中。这场战争是以德、意、日为首的法西斯势力给人类带来的一场劫难,是世界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文明与野蛮力量之间的一场大决斗。环顾这场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世界大战,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全民族  相似文献   

13.
《孙子兵法·计篇》中,对用兵的胜负提出了“七问”——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凭对“七问”的不同回答,推断战争的胜负。其实,孙子的“七问”法不仅仅适用于古代战争,对现代领导班子考察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一问:主孰有道?《孙子兵法》中是指领导战争的统帅是否有明确的战争目的,是否得到了民众支持。引用于班子考察工作,需要“问”领导班子前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达到目标的措施和手段又是什么?需要对整个班子的工作政绩进行客观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辩证思维,对班子的状况进行历史的、现实的、客观的、公正的评价;需要既看显绩,又看潜  相似文献   

14.
今年9月,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整整50周年。这场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壮烈的反抗强暴的民族战争,虽然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告终,但我们毕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强盗的铁蹄蹂躏了大半个中国,3000多万军民倒于血泊之中,多少稀世国宝毁于战火,沦为异邦,无数善良的人民遭尽凌辱和摧残……这一场旷古未有的浩劫,将永远铭刻在中华子孙的心头。如今,战场的硝烟早已消歇,死难同胞的坟头,墓木已拱。站在我们和平、幸福、自由的伟大国土上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我们有何感想呢?  相似文献   

15.
董仲其 《探索》2002,4(3):75-77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第一自然段:"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后出版的译文改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段斗争的历史."[2])曾经是马恩对人类历史发展性质的一个重要论断,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句话是否有弊病呢?如果有,那么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当时会写下这句话作为《宣言》正文的首语呢?他们又是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一弊病的呢?目前,国内理论界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基本持肯定意见,但具体认识不太一致;对第二、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比较系统的分析文章还不多见.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就教于理论界.  相似文献   

16.
《云岭先锋》2020,(3):17-18
抗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党员干部来说是一次"大考"。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如何扛起责任、经受考验,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做好战"疫"大考的答卷?我们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时刻准备打赢下一场战争,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核心要义。从历史硝烟中走来的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史上的奇迹。人们不禁要问,人民军队锻造成为一支善战之师的秘密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源于勇气、有人说源于纪律……透过历  相似文献   

18.
付闪 《湘潮》2013,(5):6-9
工业化——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国所有有硝烟的战争之成败。“落后就要挨打”从此烙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挥之不去的伤痛。  相似文献   

19.
滑铁卢战役,那场发生在1815年6月18日的战争,决定了拿破仑的命运,而那场战争的背后,进行着另一场没有硝烟的金融战.拿破仑说过:"金钱没有祖国,金融家不知道何为爱国和高尚,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得."宋鸿兵编著的《货币战争》,开篇为我们披露了滑铁卢战役背后那一段发人深醒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问:在临近世纪之交的前夕,我们迎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纪念.战争与和平是人类两大社会生存状态,我们可否从这个现实问题谈起,然后再转入正题?答:这很好.其实,战争与和平本身就是具有重大哲学意义的问题.尽管世界上仍有局部战争,人类从总体上说已经有50年生活在和平之中了,并且,我们至今仍可断言和平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为什么会如此?是否因为人类变得善良和理性了?有这个因素,但我们大概都宁可相信50年前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显示了“毁灭性”威力的核武器反过来制约了人类及其统治者发动大战的冲动.人们造出的核武器在对准别人的同时也对准了他们自己,正是这一事实使人类变得理智了吧?20世纪有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