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晓 《学理论》2010,(11):83-83,92
人类生活必有其固有的社会关系和民族团体,而每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特征与文化来哺育人们。艺术的民族性被定义为"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愈具有民族性的作品,愈具有现代感、世界性。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开发普遍面临开放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单一的旅游开发往往造成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恶化。通过引入生态博物馆理念,在旅游开发中倡导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发展中保护和居民自己保护,从而使人与物与环境处于固有的生态关系中并和谐地向前发展,才有望实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双重责任。  相似文献   

3.
论民族地区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重新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佩霞 《理论导刊》2007,(10):15-17
"瞄而不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行动的固有弊病。需要对民族地区的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进行重构。依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地理、人文特性,应从四个方面融合地域特性建构其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提高民族地区的贫困线标准;在穷人识别设计中引入土地指标;在穷人界定与细分标准中引入性别敏感指标;建立容纳穷人参与的穷人识别机制。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有其独特的变化发展规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社会发展问题上,如何处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待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可忽略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少数民族文化,至少必须注意三个方面:一、按照文化固有的特征和规律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二、主动帮助少数民族自觉增加他们的文化与周围文化发展的同质方向;三、努力创造各民族文化多元共存、共同发展繁荣的和谐局面.只有这样,才能为地方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10)
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讨论,学界一直将其概括为西化派与中国本位派之间的论争,但是详细研究当时知识分子参与讨论的文章及表达的观点与思想,里面传递了更深的思考与更开阔的思路。这次文化讨论中知识分子对于民族认同与文化选择的理性思考既超越了之前文化论争中复古与西化的极端,也摆脱了简单的文化折中主义,是以本民族特色、本国国情为出发点,提倡在固有文明与西方文明之外建设一种全新的民族新文化,这是人们对于中国文化问题认知的进步,也对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文山水资源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有效手段,但是在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大多数的民族地区受到了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及影响,使应有的民族文化特色逐渐丧失固有滋味。民族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延续,更重要的是能利用文化资源使民族地区走上富裕的道路。那么协调利用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经济,对实现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根据大理市大理镇龙龛村的旅游开发与发展,来论述如何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经济的开发中,从而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双链式的发展。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挖掘该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使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之间的矛盾得到化解,形成高效、完整并具有传统特色的多功能民族旅游地域,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35)
民族权利的保护是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就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民族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包括在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以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地理环境、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与其他地区相比较,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也影响着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和法治进程,同时也直接影响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权利的维护和保障,因此对民族经济与民族权利保障与维护的关系研究,在理论上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的实现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地税作为经济领域的重要一隅,亦必须朝着和谐发展这个目标努力。和谐地税有其固有的特征和规律,应该按照其固有的特征和规律构建和谐地税。  相似文献   

9.
现代犯罪构成具有模糊性、非妥当性等固有缺陷。对于这些固有缺陷,不能仅在刑事实体法范围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可以在刑事一体化思想指导下,通过在刑事诉讼各阶段中设置和运作各种协商程序、异议程序、审理裁决程序等救济程序最大限度地消解犯罪构成固有缺陷可能带来的不良实体结果,实现相对的实体正义。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在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各阶段均建立了相对合理的协商程序、异议程序,但是也存在着立法的不足,应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消解犯罪构成的固有缺陷。  相似文献   

10.
斯大林是民族理论专家,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既有杰出的贡献也有重大失误。斯大林对民族理论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精辟组成部分,对斯大林民族理论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刻的了解民族问题的本质,从而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理论的借鉴。近年来对斯大林的是非功过的"重评之风"盛行,有过赞誉有过诋毁。本文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为基本立足点,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苏联的运用和发展为基本线索,系统的梳理斯大林民族理论的萌芽、形成、深化、巩固、异化等历史演进过程,进一步科学的揭示斯大林民族理论的发展规律。文章辩证阐述了斯大林的经典民族观、民族平等观、民族自决观、民族区域自治观等精辟观点及其形成的原因、主要内容和影响。最后对斯大林民族理论在苏联民族工作实践中取得的贡献和造成失误做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力求真实还原斯大林民族理论的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探讨当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前两节从理论上讨论了民族国家和民族国家构建的一些基本概念。作者认为,尽管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纯粹的”民族国家,然而,只要多数国民认同为一个民族,效忠自己所属的国家,同时政府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这个国家就是一个正常的、稳定的民族国家了。文章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民族国家构建是一个长期且无终点的过程,其目标和方向是同质化、国族化;而国家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实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和文化认同,这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文章还指出,“民族国家构建”还可以分为“构”和“建”两个部分。一个国家只要建立起来,“构”就基本完成了,而“建”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目的是要努力使这个国家不断向理想的“民族国家”靠近。文章从民族国家构建的角度,分析和介绍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其中包括土耳其、美国、印度、前苏联、前南斯拉夫、阿拉伯国家、南美国家,还讨论了跨境民族、国家移民与民族国家构建的关系。文章最后两节是关于中国民族国家构建的内容,包括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时间和方式,中国民族国家的特点,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近百年来中国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2.
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往往通过该民族的行为方式和处世风格表现出来.但理解民族精神.不能仅从该民族的行为方式和处世风格层面分析,还要把握影响其行为方式和处事风格的深层原因.概括来说,民族精神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来把握:民族世界观是民族精神的基础:民族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情感是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民族行为方式和处世风格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3.
语言立场是语言本身所固有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内隐,以及语言人通过语音、语调、句法等外在结构形式赋予的情感态度。学生在本族文化的固有影响之下,再从媒介语的文化立场去理解目的语文化有很多困难。在民汉外三语教学中,让媒介语的文化立场朝向少数民族文化的方向倾斜,谋求民、汉语言的文化共性,有利于提高三语教学的成效和消减民族学生潜在的无意识的文化对立。  相似文献   

14.
论民族的两种基本类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民族国家造就的国家民族出现以后,人类的民族就分为了政治民族与文化民族两个基本的类型.客观存在的两种民族类型反映在认识中,就形成政治民族的概念和文化民族的概念.民族概念以及有关民族与民族关系的既定认识和政策,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着现实中的民族和民族关系.因此,在对待民族的问题上,既需要客观地把握现实的民族现象,也需要恰当地使用民族概念去认识和分析民族现象及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带有很强的文化意味。韦伯是研究文化现代性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借助工具理性来阐释文化现代性的核心内容。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文化现代性蕴含了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三大文化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得中国社会发展也具有了现代性文化诉求的意味。现代性遭遇了后现代的质疑与批判,这是因为现代性本身固有的矛盾和张力:工具理性与自由、一元化逻辑与多元化文化诉求。其中,现代性文化的传统性悖论是现代性文化固有的深层次矛盾。  相似文献   

16.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中固有的、本质的、相对稳定的联系。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反映是通过科学知识来表达的,相对正确地反映自然规律的科学知识就称为科学规律。因此,在提到自然规律时,要区分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同反映这种客观规律的科学规律。科学规律的内容是对自然界规律性的反映,它的形式却是人为约定的概念或符号。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对民族问题及其发展规律进行科学分析的产物,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的民族关系,但是在民族地区仍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影响到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和各民族的团结稳定,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视域下分析影响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要素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理论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24)
民族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出于其对民族关系建设、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保护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而目前为止并未有统一性的定义和完善的价值体系,对其服务领域的探究也是众说纷纭。本文尝试在突出时代性的前提下,将民族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分为民族关系、民族地区、城市三个大方面,并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对民族社会工作的具体服务领域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和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高岩  韩阳阳 《学理论》2012,(29):62-63
在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期,社会工作作为一项独立的职业正日益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而我国社会工作的开展并不是均匀的。少数民族地区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就更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与帮助。认清民族社会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影响因素等,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促进社会工作这门朝阳职业在民族地区顺利开展,促进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南亚国家大都是在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及实现国家独立的民族主义运动中,逐渐建立了民族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这些民族国家建立伊始就面临着复杂的民族问题。面对着多民族多文化的客观事实,有的采用了符合国情的民族理论,也实施了符合现实情况的民族政策,而有的无视客观现实情况,对民族国家经典理论进行歧解和误读,进而实施了错误的民族政策,因此效果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