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谢定平  赵永 《世纪桥》2013,(3):50-51
实施宪政对现代国家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宪政的本质在于用法律限制民主,宪政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在当代中国以民主和法治为基本走向的现代化政治发展中,宪政国家的标志是政府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用人民赋予的行政权力,严格履行职责,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维护公民和社会主体的利益;因此,在宪政维度下政府必须找准自己诚信政府、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2.
李雄文 《唯实》2004,(Z1):62-63
现在,一些地方政府为赶时髦,纷纷打出了"创建、打造某某诚信政府"的旗号,仔细推敲,这个提法有些不妥.所谓"诚信",简而言之就是指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行为主体之间守诺践约,戒欺戒诈,尊重双方权益,获取相互信任的一种基本规范和准则.分析当今我国信用现状,我们的地方政府部分官员(公务员)不规范行为无疑是使诚信状况不断恶化的根源.利益的诱惑,使一些官员在提到"政府"时,常常忘记了在前面还有一个重要的词,那就是"人民".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领导就是服务"观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新的阐发.建立服务型政府,使"领导就是服务"有了制度保证,政府应当管什么,怎样管,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要从干预型政府,变为服务型政府,并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4.
汪晓萍 《理论导报》2010,(10):31-32
<正>一、"同体问责"的现状"问责"即追究责任。所谓"同体问责",是指政府官员在发生了违法违纪的乱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行政行为时,由上级政府部门追究其行政责任的一种机制。目前,对政府官员的问责主要是"上问下"的"同体问责"。由于这种问责是在政府部门内部上、下级之间进行,缺乏人民群众的外部监督参与,从而导致人民群众即使不满意政府官员乱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行为,也难以直接追究其法律责任。而人民群众对某些政府官员的不负责任行为的追责意愿,也只能依赖或者等待政府的上级部门对下级进行问责监管。  相似文献   

5.
公共选择主要就是政府决策,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来实现对经济的干预。因此,政府失效通常表现为政府决策的失效。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决策失效的阐述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探讨在政府决策过程中"经济人"行为是怎样决定和支配集体决策行为,特别是对政府决策行为的集体选择所起到的制约作用,并由此证明政府决策领域存在缺陷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的难点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咎辞职是现代民主宪政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建立责任政府和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改变政府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为官状态,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但是,引咎辞职作为一种弹劾制度的引入,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向波 《探索》2006,(6):65-69
"新公共服务"是西方近年来兴起的、批判甚至取代"新公共管理"的全新的公共行政理念,它倡扬政府的"公共性"、"服务性"本质,而非"掌舵"与效率,主张对"新公共管理"所倚的"政府再造"进行"再造",从而回归政府的"公共服务"本质.新公共服务浪潮的兴起,对我国政府职能定位有深刻启示,建构现代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换的必然选择.我国现代服务型政府建构,不应片面追求政府绩效与官员政绩,而必须先确立"公共服务"行政理念、制度前提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政府改革和创新的热情不断高涨,诞生了以"最多跑一次""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等较为典型的改革模式,得到中央的认可并在全国推广。但同时也要看到,地方自主行为空间的增大和上级对于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考核指标从单纯的注重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与改革创新并重的转变,使得地方政府官员的行为策略发生明显变化,相伴而生的就是"政绩式改革"问题日渐凸显。"政绩式改革"的存在,使得地方治理易于陷入政府工作重心发生偏离、治理资源出现错配或无效配置、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真正干实事的干部难以获得晋升等问题。而增强顶层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提高居民满意度在地方官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帮助地方政府官员树立正确理性的改革观和维持地方政府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治理"政绩式改革"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宪政视野下的诚信政府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安树昆 《探索》2005,(5):180-183
宪政国家的标志是政府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用人民赋予的行政权力,严格履行职责,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维护公民和社会主体的利益;政府只有将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使行政权的行使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赢得人民的信赖和拥护。政府存在的合法性、正当性就是建立在人民或社会公众信任的基础上的,其整个活动也是以此为前提;诚信是政府的生命,政府的任何不诚信行为都会损害其合法性与正当性。  相似文献   

10.
论法治政府与“宪政中国”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士青 《学习论坛》2006,2(11):74-77
法治政府是一种以良法统治为要义、以行政权规制为基本原则、以公民权利保障为根本目的的政府模式,它对宪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宪政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宪政的基本精神,是宪政的重要保障."宪政中国"之构建必须以法治政府建设为关键与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决策,强化政府责任.  相似文献   

11.
政府官员政治责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俊生 《新视野》2003,6(1):45-47
政府官员手中握有公共权力,理应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否则就应该受到谴责或制裁,这就是责任。政府官员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故政治责任而非行政责任应该成为政府官员的核心责任形式。本文试图在对政治责任的内涵和政治责任的追究机制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构筑中国政府官员政治责任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2.
借鉴     
《先锋队》2012,(30):14-15
俄罗斯防"裸官"新招:官员子女或被禁止出国留学为防止官员腐败,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对公务员实施一系列限制。而此前,关于官员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必须申报收入的立法已经生效,禁止官员在国外购买不动产和存款的提案也表明政府要在反腐上采取更严格的措施。监管官员及议员境外资产8月初,俄罗斯全国进入夏季休假,然而俄国家杜马部分议员却仍在不停歇地工作。他们针对俄罗斯官员的境外资产"开刀",吹响反腐、反贪的"战斗号角",并为此提出了新的立法倡议。在不到  相似文献   

13.
政府过程视阈中的"两会"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会"机制是中国在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政治机制,为更广泛和更直接的意见表达和政治参与提供了制度化平台,是政府重大决策过程中极为关键的环节,也是重大决策过程中社会向政府的"输入"过程转变为政府向社会的"输出"过程的枢纽.目前"两会"机制本身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大的探讨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以公民为本":政府责任、治理理念与和谐社会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荃  鲁锦寰 《新视野》2005,(6):39-42
在当今中国,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建构和谐社会固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同时更是政府的"当然责任".为了这一宏大目标的达成,需要我们对当下政府的治理能力予以考量并作出适当调整.如果说,政府治理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多方面做出努力,那么,观念的更新恐怕是其当务之急.政府治理应当率先从调整政府的治理理念入手,以"以公民为本"作为政府治理理念的价值基点,超越传统的"以民为本",校正"以人为本",并以此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最基础性价值支柱和认知资源.  相似文献   

15.
戢斗勇 《求实》2003,(1):53-54
以电子政务为主要内容的"网上政府"不仅是一种虚拟存在的新事物,也是信息化时代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新途径.它有助于群众了解政府,消除"结构迷宫"和"程序迷宫"的屏障,并与政府形成互动,促使政务走向公开、公正和公平,从而更加民主化、现代化."网上政府"实现的政府与群众的网际联系,不能取代干群的直接联系和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与直接联系相辅相成的新的沟通形式和媒介.  相似文献   

16.
"政府责任"的语义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先  王春利 《探索》2007,(4):76-79
词语本身的含义始终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都会反映社会的要求.在不同的环境中,词语不仅表达其所反映的事物特性,而且反映特定时代、社会、语义的背景.尤其是"政府"、"责任"以及"政府责任"与"责任政府"这种带有政治意义的词语,不仅反映该词语的特殊含义,而且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诉求.因此,分析"政府责任"的语义,对于深刻理解当今社会为什么会对"政府责任"这一理念的热衷"追捧",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以自由观和平等观为基础的,其理论核心是五权分立和权能分治:即人民有四种政权,政府有五种治权;用人民的政权来约束政府的治权,从而实现政权和治权的和谐统一.在宪政的实施上,孙中山提出了革命程序论,即通过"军政"推翻专制政体,建立共和国;通过"训政"培养人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最后实现"宪政".  相似文献   

18.
不要以为房产"限购令"当今才有,古时的官民对这个"时髦词汇"早已"耳熟能详"。现阶段,我国政府推行了房产"限购令",其方法,主要是限套数。其实历史上,"限购令"已经延续了2000多年,采取的方法是"有条件成交",即购房者购买前,必须征得出售方的亲戚、邻居的同意,否则成交无效,其目的是限制百姓流动,以方便政府在收税、征兵、徭役等方面的管理。然而,在元朝到清朝期间,如此"限购"政策,也是一种"奢侈"。那时,政府对官员采取的不是"限购"而是"禁购"。元世祖忽必烈,可以说率先出台了史上只针对官员的房产"禁购令"。  相似文献   

19.
要刊视点     
《当代贵州》2010,(8):11-11
<正>《半月谈》2010年第6期政府官员应少些"管控"思维目前,我们一些官员还是习惯于旧式的管理,缺乏服务的理念。官员习惯于管理,实际上也就是习惯于权力,习惯了这种权力下的发号施令,习惯了享受权力、消费权力。一旦在行政工作中出现了"不和谐",就会把有正当要求的百姓斥责为"刁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也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它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应当从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提高对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管理创新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创新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管理体制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按照执政为民要求,加快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进程,全面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