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远耀 《传承》2013,(2):94-96
目前,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总体是规范的,但仍存在着不少误用的现象。标点符号的误用不仅存在于一般读物,而且存在于教材和词典中。通过分类、举例就标点符号常见的误用情况进行分析,指出误用的原因及其改正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通常在颁布的法律、法规的题目和正文之间都有带括号的一段非正式条款文字,内容包括法规的通过、修正、公布和施行时间等。目前我国对这段文字还没有统一的名称。虽然有人在有关文章中提到过,但不是很规范。如周旺生的《立法学》一书中用过"法律中的括号"的提法。同时指出:"这里所说的法律中的括号,是指法律名称下方设置的括号。在括号中表明法律通过时间和通过机关、公布时间和公布机关、施行时间等内容"。"括号"是一种标点符号。把这个标点符号同"各部分标题、目录和序言"等名词并例起来进行解释,显然是不合适的。有人说称"法律声明"为好,但也不太准确。我认为用"法律说明"或"法规说明"较为贴切。"法律说明"或"法规说明"都不是法律或法规的正式内容,但它是公布后的法律或法规的一段说明性文字。既然"法律说明"是法律或法规的组成部  相似文献   

3.
本文引用相关例句分析总结了英文中常见的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详细说明了这几种标点符号在实际语境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指出某些标点符号的使用对于英文语篇中句子间逻辑关系的确定、句子主要结构和重要信息所在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有关标点符号的阅读理解方略,以供语言学习者在阅读中尝试。  相似文献   

4.
本文引用相关例句分析总结了英文中常见的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详细说明了这几种标点符号在实际语境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指出某些标点符号的使用对于英文语篇中句子间逻辑关系的确定、句子主要结构和重要信息所在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有关标点符号的阅读理解方略,以供语言学习者在阅读中尝试。  相似文献   

5.
"五福"一词,原出于《书经》的《洪范》。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长寿是命不天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临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牵挂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理念应是"自由",如果没有自由的话,科学只能在力量意义上被敬畏,而民主也只能被理解为一种较好的政治程序.我想,如果要纪念"五四"的话,应该去读一些"五四"时期文化大家们的原文,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体验一下那时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7.
杨福泉 《思想战线》2013,39(5):67-71
东巴教有个基于敬畏大自然、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还树债"仪式和同名口诵经,它们与东巴教祭大自然之神的"署古"仪式和相关象形文字经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学术界多年来忽略了对东巴教口诵经"枯使"(ku sheeq)的记录、翻译整理和研究。东巴教口诵经难以固定成文字经书,与其产生与相关仪式内容灵活随机变化密切相关。东巴教口诵经的翻译整理研究,对口诵经与象形文字经书、与民间祭词谣谚等的关系会有深入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一、标题中标点符号的用法公文的标题,即一级标题的末尾,一般不加标点符号。公文内部的标题,即二、三级标题的末尾,如果是居中标题,一般也不加标点符号;如果是缩两格标题,并且标有序号(如1.2.3,第一,第二,第三,),可以加句号。公文内部的段首题,即用公文自然段落的第一个句所作的标题,其末尾可以加句号;如果不加句号,可以在段首题与其后的公文内容之间空一格。公文标题的内部,除用书名号和引号外,尽量不用标点符合。例如: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民主法制维护安定团结保障改革和建设顺利进行的决定》,在"加强民主法制"和"维护安定团结"之后,没有用顿号。  相似文献   

9.
程兴丽 《求索》2012,(5):95-96,254
马融本《尚书》与今传本《尚书》在用字、分篇、断句等方面有不少差异,由用字和分篇的差异可见二者所遵用的版本不同,以及部分是由马融、梅赜或後人主观性更改而致,而断句的不同则反映了二者对经义的不同理解。并通过这些考察发掘马融本的价值,有助于校勘今传本的错误,有助于厘清纠结已久的一些版本问题,以及为更好地解读经文提供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0.
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解释在行文中使用并列方式是为了安排结构、组织文章;并列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一)标点符号,包括1.顿号"、"、2.逗号","、3.分号";"、4.括号"()";(二)关联词语,标点符号与关联词语结合使用;(三)句子成分,包括1.语词、2.语段;(四)排比与反复;(五)部分与部分;(六)数字排列。  相似文献   

11.
心不可分     
如何在浩瀚书海中,寻找一本好书?这是很多读书人面临的一个难题。记得读大学时,语文有“泛读”和“精读”两门课,既“精”又“泛”,以求融会贯通、触类旁通。顾名思义,“泛读”指泛泛而读,当然比浏览稍为认真点,非但不能不求甚解,还要写读书报告;“精读”即精细地读,逐行逐字甚至连标点都不放过地读,看看人家是怎样遣词造句、构造文章的。而“精读”的文章,当然是老师依多年教学经验精挑细选的。如果没有老师  相似文献   

12.
学界分别用"课程系统"和"教材"这两个理解对象区分"课程理解"的广狭义虽简单明了,但这种区分稍显粗糙。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些混用现象和弊病都与之有关,说明人们对这一概念的适用范围特别是广狭义背后的理路没有理清。"课程理解"是教育学科领域的基础性概念,是研课程、讲课程及学课程绕不开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对其作精细分析。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在哲学原理上,广义"课程理解"从本体论的角度理解课程;狭义"课程理解"从教学认识的角度达到课程理解。在理解的方式机制上,广义"课程理解"运用的是抽象(经验入)及演绎(先验入)思维,产出课程的概念以及课程观;狭义"课程理解"运用的是理解—解释思维,产出课程文本语言的意义及认知模式。在理解取向方面,广义"课程理解"的取向侧重价值层面;狭义"课程理解"的取向侧重主客观层面。在理解的影响因素方面,广义"课程理解"主要集中在理解主体、学科理论、国家意识形态及实践问题等;狭义"课程理解"主要集中在理解主体、解读方式及文本载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多年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道古文断句翻译题,同学们答案各异,但今日一读,让我生出无数感慨。题目是翻译《道德经》中一段话,原文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相似文献   

14.
《世纪行》2015,(11)
<正>第一次读《为人民服务》是在小学的语文课上。虽然那时候能把这篇课文背得滚瓜烂熟,但其实并没有多深的理解。第二次读《为人民服务》是初中的时候。当时学校里有个特别调皮的男生,每天总想方设法"搞破坏",今天砸个玻璃,明天扔个板凳。当时我的父亲在学校教书,他给这个黄姓男孩起了个名字——黄思德,说你跟张思德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这男孩开始不知道张思德是谁,我也记不得了,就自己又看了一遍《为人民服务》,估计那男孩也看了,因为慢慢的他再也没有破坏  相似文献   

15.
荒地生花     
俊明 《协商论坛》2008,(3):60-60
寺前有一片荒地,什么都不长。 双目失明的心明大师,在别人颂读经书时,摸着锄头垦荒。他一锄一锄整地,播下一粒花种。一有空,他就到那里忙碌。  相似文献   

16.
<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多年后回忆起童年生活时说:"我童年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书读,而现在最大的痛苦就是书太多读不过来。我总结出一条经验:当书越多的时候,实际上人读书的热情就越淡薄;当书越少或者找不到书读的时候,人渴望读书的热情就会越高。"莫言二哥管谟欣回忆起小时候说:"那时候,晚上看书没有电灯,就点着油灯看书,母亲常  相似文献   

17.
遗书     
古代有一财主颇有谋略.他80岁时,不幸唯一的儿子就病死了.为了自己的财产能后继有人,他娶了个小老婆,又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子非".但这个名字从没有公开叫过,平时只叫乳名"来儿".来儿还不足周岁,小老婆又离世了.财主只好既当爹又当娘把儿子养到了4岁.这时,他觉得自己的日子不长了,便打算把儿子委托给已出嫁的女儿抚养,并将家财交给她管理.可他深知女婿心术不正.为防止女婿将来谋害儿子和侵吞财产,便写了两张内容相同,只是有否标点符号之别的奇异遗书.有标点符号的遗书,他放置在自己亲手制作的死后的神牌里,在牌的背面标上箭头,并秘密地把它放进列祖列宗的神龛里;没有标点符号的遗书交给女婿,全文共26个字:"八十公公生子非是我子也田园财产交给他女婿他人不准干涉".  相似文献   

18.
赵景文 《云南人大》2010,(2):20-22,24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表达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如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它能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别人的语言,能辅助修辞和增强语意表达效果。在突出强调使用文字规范化的立法工作方面,关注和探讨标点符号的使用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书架     
<正>《唐豆的烦恼》安宁著新世纪出版社这是一部关于初中小女生唐豆成长的长篇小说,作品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解读了唐豆成长中的一个又一个烦恼。基本主题是"小孩子眼里的大世界"。这部小说不仅适合同龄的学生来读,而且  相似文献   

20.
郭齐 《求索》2014,(7):142-147
经书中“献”字指人之用法春秋时期即已消失,人们已不能理解,从而导致了今人对经书的误读。然通过梳理,我们可以“献”字指人这一古义作出新的准确诠释,以廓清两千年来对相关经文的误解。首先从“献”字指人的用例、历代学者对“献”字指人的训释、关于孔子考礼的有关记载等方面可以证明上古“献”字确有指人的用法;从文化史的角度、“献”字本义及词义引申系统、通假说、近义说、错字说、引申说诸方面探讨可知“献”字指人具有其学理依据;通过考辨,可知相关“献”字的确切含义及其由来,这对经文的准确诠释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