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给学校大力加强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抓好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大力加强中小学的道德教育,要在具体实施中给道德教育定好位,处理好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教育;要切实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利用一切教育渠道形成合力,全方位推进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张剑萍 《求实》2005,(12):33-35
当今,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功利主义,其目的是唯经济功利,其手段是唯工具理性。在功利教育的框架中,德育没有它的存身之地。道德教育的根基在于民族文化,渗透民族文化的教育是既授人以生存的手段和技能,又导人以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既使人懂得何以为生,又使人懂得为何而生,拥有人所特有的意义世界。民族文化、道德教育在建构人的意义世界中具有重要作用。关注道德教育向民族文化回归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生活是道德的源泉,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密切联系,今天的道德教育部分偏离生活世界,造成道德教育结果的偏差。只有克服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疏离,将道德知识教育与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才能达成道德教育的预期目标,即培养有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4.
道德需要是人接受道德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心理基础,是道德发生、发展的内部驱动力。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深入学生的心灵,激发、唤醒学生的道德需要,切实加强学生道德需要的培养。笔者以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当认清必要性,明确道德需要培养的重要地位;把握二重性,突出道德需要培养的主体作用;遵循规律性,创设道德需要培养的教育情境。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道德教育的两种对立观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解读"立足于道德教育可以培养人向善的品德这一基础之上,肯定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贯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其他诸种教育方式的灵魂和核心,它规定着人全面发展的性质和方向。但同时也提出了当今的道德教育存在  相似文献   

6.
梁衡 《学习导报》2013,(10):1-1
人的思想是支配行动的先决条件。在物质享受的基础上,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样可以获得更高尚、更深刻的人生体验,体现自己更高的人生价值。人不仅是一个肉体的存在物,同时还是一个精神的存在物。人不同于动物又超越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除了肉体还拥有一个心灵的世界。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才能显示出人之所  相似文献   

7.
论"以德治国"的双重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包括行德政而治国和施德教而化民两个内涵.前者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后者是指用新型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去教育全体社会成员做社会主义新人.以德治国重在教化,要对党员干部进行道德教育,同时也要坚持对人民进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胡小星  谢峰 《党史文苑》2005,(11):60-63
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使得道德面临严峻挑战,公民道德建设迫在眉睫.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应与教育学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同时注意对道德评价作用的运用.这样,道德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论全民生态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平 《求实》2009,(12)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是培养现代意义上完整的人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探讨进行全民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生态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社会心理学研究证实,在信源即传达者可信性较高的前提下,态度差异在目标靶态度改变中的作用呈倒U曲线特征,即中等差异引起的态度变化量大.在社会心理学的视野中,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者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劝导教育对象形成正确道德态度或是改变错误的道德态度,并建立相应行为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效促进道德教育对象的态度改变,道德教育者要在把握不同教育对象原有道德态度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态度差异,力避其产生同化失误和对比失误,同时注意提高自身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1.
昌明教育、砥砺德行是文明的必由之路。道德教育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使人不仅"是其所是",而且"是其所应是"。道德教育对于实践的积极干预,体现了人对世界的主体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和发展。在社会转型期,道德成为关涉立国价值、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基石。道德教育需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不断破解难题、发展内涵、探索新路,既要梳理清除传统道德规范过时的一面,又要与时俱进、广采博纳,凝练完善新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今天,许多人在谈论、争论、褒扬、批评“道德”及其道德教育,这种道德领域中纷繁而激烈的争执、开放而宽阔的视野,对当代中国的道德重建和德育观念的更新、确会是一种推进.对当今的道德教育的手段、方法和观念进行考察,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的、简单化的道德教育,甚至将德育等同于政治宣传,将道德知识与信念教育相分离,道德知识传授与道德践履相分离的现状已是当代中国道德重建面临的重大问题.只有改变这一现状,才能做到使道德真正鼓舞人、打动人和教育人.  相似文献   

13.
悖离与重建:走向生命关怀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人。道德教育应该对人的生命进行终极关怀,遵循生命的内在原则,指导个体学会关心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和珍惜生命,承担起提升人的生命境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重大历史使命。然而,在当前科学理性的主宰下,道德教育被工具化与功利化、严重脱离"生活世界"以及过于强调强制与灌输,遮蔽了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生命关怀。我们要使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建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民主的主体际关系,使"敬畏生命"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等途径,实现道德教育的生命关怀的基本价值诉求,促进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体悟与实现,追求生命本真的存在与超越,达到生命的安顿与愉悦,成就个体的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14.
薛艳丽 《唯实》2008,(9):10-12
精神家园的重建是更高层面、更内在、更本源的灾后需求,这源于精神家园对心灵的抚慰、润泽和激励功用.重建精神家园是帮助灾区人民和整个国民走出精神困境的一项重任;追寻精神超拔与人的本然需求以及植埋在民族血液骨髓里的民族精神,是重建精神家园的力量之源;灾后重建精神家园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这两大主阵地.  相似文献   

15.
书法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艳 《学习月刊》2009,(4):33-33
书法教育作为一门艺术教育.既不同于抽象的理论规化.也不同于其他课的直接说教.它通过书法技术实践与艺术审美活动给予学生心灵和情感的陶冶、净化.从而起着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道德盲视是一种道德主体满足自身需求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道德教育应该从道德盲视的形成机理着手,找准道德印象形成规律,把握人的心灵特质,突出道德情感体验,用活道德教育模式,唤醒道德激情力量,形成对道德盲视的有效抵抗。  相似文献   

17.
李朗 《探索》2005,(3):162-165
上个世纪西方现代道德教育领域内存在的“两条道路”之争,即传统品格教育理论和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之间的争论,其分歧主要体现在道德观、教育途径和教育内容等方面。通过这一争论,可以得到关于我国现代道德教育的有益启示:一是应该正确看待现代中国社会道德共识的困境问题;二是必须对传统道德教育进行认真的反思;三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必须在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重视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异质、开放、无政府的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变异,商业化、标准化、通俗化的大众文化导致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偏移,物欲泛滥、个性张扬、追求世俗的消费文化导致大学生的道德理性危机。大学道德教育应当预见并思考新的文化景观,建构网络教育与生活教育、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之间的联系,倡导全面、开放的教育方式,培育大学生健全的网络道德人格、日常道德人格和社会道德人格。使道德教育真正深入大学生的生活,触动大学生的心灵,发挥育人的功效。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基层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同时,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学校道德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学校切实以生为本,更多地面向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存和体验方式的现代转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20.
试谈学校道德教育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道德教育既是整个社会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和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当代学生思想发展以及学校道德教育本身的发展都要求新世纪初的学校道德教育要与时俱进,走向现代化,并使其呈现出主体化、人本化、生活化、个性化、民主化、开放化、网络化等趋势.为此,就必须对学校道德教育方式在观念、内容、过程、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