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在流动人口聚集的城市,双流动家庭规模逐渐扩大,更多的农民妇女和儿童开始走出农村,过去农民工家庭的家务分工模式和生产分工模式发生转变。农民工家务分工由留守女性承担向夫妻双方共担转变,且农民工妇女也开始承担起家庭的经济责任,传统性别分工模式逐步瓦解。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不论是在政府、学术界,还是在民间、市场中,都出现了儒学的蓬勃回归现象.以"当代大陆新儒家"为代表的儒学学术流派和以名媛学堂等为代表的参与儒学复兴的市场行为,无疑都对当代家庭和性别方面的观念有着深刻影响.当下的学术和市场这两种力量,都不约而同地将儒家传统的性别和家庭观念进行神话、本质化,不但缺乏批判意识,而且在当代中国继承并发展着传统中国儒学理想人格--内圣外王的性别分配.当然,在儒学复兴的潮流中,也有相关的制衡力量对上述偏离的倾向进行了矫正.  相似文献   

3.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不仅影响一个人知识的获得,生理发育,更重要的是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个性品质的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形成优秀的个性品质,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往往会使青少年形成不良个性品质,甚至成为滋生违法犯罪的土壤。因为,任何犯罪者都具有不良个性的心理品质,而不良个怛是形成犯罪心理的基础;是形成犯罪心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社会,继"妇女参与发展"、"妇女与发展"以后形成的关于妇女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框架是社会性别与发展.它从以人为本、平等公正、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的全面发展、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协调发展等多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社会性别纳入发展主流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目益成为关注的焦点。离异家庭子女更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等不良性格,其主要原因在于夫妻离异使得家庭解体,残缺的家庭导致残缺的家教。本文主要从家庭方面分析了离异家庭子女形成不良性格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现代家庭社会学研究以帕森斯和古德的功能主义为重要开端,并发展出个体化理论和个人生活的社会学.新世纪以来,性别视角、女权主义视角和多元交叉视角的理论不断拓展家庭社会学研究,这三个理论视角皆关注性别不平等和性别公正,但也有其内在差异和相互补充,其理论范式和学术立场为家庭社会学研究的知识生产作出了贡献,并对公共政策的出台产生...  相似文献   

7.
名字是传递性别信息的重要载体.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名字性别倾向与个体性别倾向不一致的情况变得越来越突出,这种不一致性对传统性别观念造成冲击,也会影响个体的成长.名字性别倾向可划分为三种类型:正向名、反向名和中性名.实证研究发现,取"反向名"的家庭更追求名字的独特性,以此彰显子女与众不同,但"男名女用"与"女...  相似文献   

8.
农村留守妻子家庭地位的性别考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农村中“男工女耕”的分工模式、“丈夫外出,妻子留守”已是普遍现象,这种新的分工模式是否提高与改善了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经过考察、分析发现,这一新的分工模式并没有从根上改善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而只是再现了性别不平等关系。因此,我们应对如何提高留守妻子这一群体的家庭地位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10.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对第二性征的态度是其自我概念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对城市青少年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青少年对性别的自我接纳程度及其影响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男孩对自身性别的接纳程度高于女孩,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受父母(主要为同性父母)的影响更大;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对自身性别的接纳程度提高,同时家庭因素的影响力减弱,同辈群体和媒体的影响力增强。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性别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教育是女性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能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表层认识和深层认识之间的一致性;淡化性别刻板印象,理性认知性别与能力及特长与个性间的关系;提高大学生对劳动力市场领域制度化的性别不平等现象的敏感度,从而提高他们的职场应对水平。  相似文献   

12.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对第二性征的态度是其自我概念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对城市青少年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青少年对性别的自我接纳程度及其影响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男孩对自身性别的接纳程度高于女孩,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受父母(主要为同性父母)的影响更大;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对自身性别的接纳程度提高,同时家庭因素的影响力减弱,同辈群体和媒体的影响力增强。  相似文献   

13.
家庭对个体特别是对青少年能否形成良好个性有着巨大的影响.现实生活表明,各种类型的不良家庭教育后果十分严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逐年呈上升趋势的一个重要因素;残缺病态家庭会使青少年缺少父爱或母爱,承受巨大的痛苦,形成不良个性;家庭的消极作用则会使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反社会态度,不正确的价值观念、低级庸俗的兴趣、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对34个农民家庭的质性研究,从制度、结构和家庭三个层面分析了农民家庭离散化的成因及其表现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离散化农村家庭的维系问题。从家庭结构看,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外出流动对家庭结构造成了冲击,农民家庭呈现出离散化状况;从家庭关系看,家庭成员的离散化并没有导致家庭成员关系的疏离,流动农民家庭依然保持与亲属组织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儿童社会化及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墨森认为,社会化是儿童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亲人的态度、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系安娜·萨恩森博士认为,社会化就是指儿童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爱别人、怎样接受别人的爱。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儿童  相似文献   

16.
单崇莲 《工会论坛》2004,10(4):120-120
在领导干部廉政建设工作中 ,家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领导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家庭观 ,并教育监督家庭成员守法守纪 ;作为家庭成员也要正确看待作为领导者的家人手中的权力 ,劝导、监督好家人在领导岗位上奉公守法。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诸多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中,家庭因素至关重要。主要包括破碎、重组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父母有不良行为家庭。作为父母应切实担负起责任,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而努力。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性别教育对大学生健康观念的影响进行的研究发现,社会性别教育对大学生健康观念有一定的影响.社会性别教育能增强大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可让大学生对女性生殖健康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还可加深其对两性关系的理性认识,从而让他们树立起科学理性的健康观念,并建立良好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通过应用回归分析的原理,利用计算机进行程序设计,对被检材料进行定量化研究,从而为认定嫌疑人的性别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试述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一种更直接、更具体的微观社会原因。而良好的家庭因素能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使未成年人产生对犯罪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