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针对灾后的心理援助,目前国内多数认为需要进行心理援助的只是受灾的群体,往往忽视了救灾人员、尤其是青年志愿者这个群体。以心理咨询从业者的角度浅谈灾后青年志愿者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提出进入灾区前的心理筛查及预防,在灾区现场的心理督导及朋辈辅导,离开灾区后的追踪与心理干预的三阶段干预方法,针对青年志愿者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危机选择适合的方法开展相应的心理援助工作,帮助青年志愿者尽早恢复心理平衡,从灾难救援中走出来,恢复正常生活,共建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共情在灾后初期心理重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满足灾民被理解的需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心理援助关系、有助于灾民的稳定等,心里志愿者在运用共情时要有共情的意识、真诚、尊重、转换角色、保持开放心态、关注非语言信息和恰当的运用绘画技术等。  相似文献   

3.
在一个和谐的企业,职工的内心和谐是其重要支撑。胜利油田要实现和谐发展,就必须重视职工的内心和谐建设。伴随着油田各项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职工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内心不和谐,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援助机制,大力开展职工心理帮助活动,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并重建设和谐"心田",推动油田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日渐凸显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中,因心理因素、法制意识淡薄导致犯罪的占有相当比例,若不对已走在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开展心理援助等有效的挽救措施,就不能降低失足青少年的重新犯罪率,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稳定。应当围绕青少年犯罪预防心理援助工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合理性与制度框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建议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探索尝试,以便更有效降低青少年犯罪比率。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在遭遇急性应激事件并出现情绪波动、认知狭窄和心身不适等急性应激状态后,通过遵循"及时、就近、恢复社会功能和症状正常化"等原则合理安排时机,建立信任关系,帮助当事人处理现实隔离感,运用情绪疏导和认知调整,降低急性应激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重建生活秩序和信心。实践表明,除了对急性应激后大学生实施干预外,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强化与干预、心理援助长效机制建立对学生心理康复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突发事件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援助,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民族地区,由于民族宗教及风俗习惯特色,凸显其特殊意义。玉树震后,开展了心理援助的积极实践,但也面临诸多困境。本文通过对玉树震后心理援助的积极实践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总结了获得的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7.
警察因为其职业的特殊性,成为了心理危机的"易感人群"。解决警察的心理危机,需要从构建警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入手,重塑警队文化,为警察创造和谐的心理环境,在管理中彰显人文关怀,落实从优待警,同时对危机者实施积极干预,帮助其恢复心理功能。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也是危机易发的高危地区。校园危机具有突发性、危害性、紧急性、不确定性、转化性等特点,对师生的生命健康、教育教学秩序或社会秩序构成了威胁。高校要注重从心理学视角研究的危机事件,掌握应对方法和技巧,积极开展危机嫩育,构建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使用心理援助的理论与技术,善于对常见心理危机进行识别与评估,遵循科学化的原则进行干预。管理和干预校园危机,要把保护和尊重学生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学生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  相似文献   

9.
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指由公安机关建立的一整套针对民警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处理、评估和快速反应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各地在管理制度、干预模式、危机评估和队伍结构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包括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尚不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预警机制缺失、心理危机评估过程重视不足、心理危机干预力量薄弱等方面。建设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需要资金、人力的全面投入,需要各方的广泛重视和参与,需要通畅的工作机制来运行。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5.12"汶川大地震被困群众搜救工作的结束,灾民安置、物资救济、堰塞湖险情、震区防疫、恢复生产、维护灾区社会秩序、心理援助、生产力布局及产业调整、防灾减灾等灾后重建工作逐渐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中央政治局5月26日会议要求:"认真做好灾后重建前期工作,统筹规划、科学评估、分步实施,抓紧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1.
员工在危机面前与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适时使用心理援助项目,通过组织诊断,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工作绩效,从而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提升企业形象。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对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战略。这种外交战略决定了在对外援助中中国必然把援助越南、朝鲜等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自己的首选对象。中苏分歧日益扩大后,"一边倒"战略名存实亡。为了拓展外交局面,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对外援助的力度。  相似文献   

13.
从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立法发展进程来看,其重心在于通过面的扩大使这项制度真正成为待救济人群触手可及的公共福利,而事实却是参差不齐的援助质量使人们逐渐对这项制度失去信心。为进一步促进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完善,需要对运行中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进行过程分析。在对援助服务每个环节进行综合考量后,发现刑事法律援助服务质量的差距主要来自于立法者认知、服务质量标准、服务提供过程、服务宣传沟通和服务感知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灾害事故救援中的心理干预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事故救援中的心理干预是指在遇到灾难事故时对当事人进行的一系列心理疏导活动。从个体效应和整体效应上来看,心理干预在灾害过后的救援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有效缓解灾民出现的焦虑、抑郁等症状和绝望、无助等心态,使他们尽早认识、接受现实;通过对遇难者家属及相关人员的心理干预,能让他们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端正态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意识形态。目前心理干预的理论模式有3种: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我国开展心理干预工作需注重对现场其他相关人员的心理干预,加强对心理干预专业人员的培养,还应将心理干预纳入灾害事故救援的程序之中。  相似文献   

15.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在公诉阶段的具体实施,是检察机关有效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重点,但司法实践中,该阶段的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却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弥补和完善。针对公诉工作中亟待加强规范法律援助工作的趋势,应力求在范围明确、程序规制、优先保障等方面进行建制,从规范法律援助工作程序、扩大法律援助对象范围、针对特定人员优先提供法律援助等方面入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16.
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代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为此,必须采取措施,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避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是实现公民权利、体现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的法律保障机制。但是我国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刚刚起步,无论是理论上的研究还是实践中的举措都还不甚完善、科学,尚有若干问题亟待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开展被害人的社区援助工作,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应有之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开展社区被害人援助工作中,应以社区基层政府为主导,综合各种社会资源,建立社区心理咨询室、医疗机构,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为被害人提供物质、心理、情感等方面的援助。  相似文献   

19.
反腐教育需要入心入脑,法制教育要重纠正认知偏差,警示教育要重调适不良心理,形势教育要重辨析错误观念。预防犯罪需要打击为先,可以从提高刑事追诉力度、完善腐败制裁体系、平衡刑事制裁等方面提高打击效果。控制犯罪需要提早干预,可以尝试诱因免疫、权力监督、条件控制、心理干预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张浚 《外交评论》2010,27(5):20-34
外援是一种跨国的财政转移支付,这种性质决定了外援是一种跨国的国家干预行为,并成为一种重要的、将援助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形态延伸至境外的重要工具。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利用援助的杠杆作用,为援助附加各种条件来实现其政策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内部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外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关系准则,因此,中国的援助表现出了与西方国家及前苏联援助不同的一些特色,不为援助附加任何条件即为其中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的援助在非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原因即在于中国的援助实践体现了一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以及新型的、不同于新/老殖民主义的国家间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