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洗马塘村位于邱北县西南端海拔2130米的大山里,是彝、苗、汉三种民族杂居的山寨,全村58户257人,其中少数民族占78.6%,全村仅有山旮旯地491亩,是一个有名的高寒山区民族贫困村。近几年,上海市松江地区对口帮扶邱北,使洗马塘村迎来了发展的大好契机,很快被列为温饱示范村。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努力奋斗,使这个特困村在短短的两三年里变为富裕村。1997年前,洗马塘村人均仅有耕地2.16亩,有粮(杂粮)286公斤,纯收入330元。很多群众吃粮用钱都要靠政府救济。自上海市松江地区对口帮扶邱北后,1998年5月开始,在洗马塘村实施温饱试点工程,一次投入资金15万元,扶持群众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并铺设村道水泥路450米,改变了猪牛屎满街流的落后  相似文献   

2.
新文办事处位于宣威城东面2公里处,是回、汉、彝3种民族杂居的民族办事处。党支部下设11个党小组74名党员,有农户1363户4200人,人均耕地仅0.8亩。199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52万元,人均纯收入1400元,粮食总产305万斤,人均有粮714斤。近年来,办事处党支部紧紧围绕"五好"目标,加强班子内部团结,选准经济发展路子,团结带领各民族同胞和睦相处,共同谋求发展,带领群众办了许多好事、实事。过去由于受条件的制约,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较差,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党支部通过多方  相似文献   

3.
安邦村红河县迤萨镇安邦村共有178户775人,人均耕地不足0.5亩,是个以汉族为主,彝族、哈尼族杂居的村子。近几年,村党支部积极带领全村群众"调结构、建支柱、奔小康",把这个贫困村建设成了富裕村、文明村。该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垦荒发展绿色产业。共产党员郭宗柱率先承包荒山180亩,种植芒果、荔枝、龙眼、香蕉等,去年创收15万元,产品畅销昆明、重庆、成都等地。党支部抓住这一典型,号召全村群众大力垦荒发展商品生产。从1996年至今,全村群众共开发荒山1950亩,人均开发面积达到2.5亩,种植了甘蔗、芒  相似文献   

4.
《当代贵州》2014,(12):56-56
我从1989年起担任村支书至今已有25年。25年来,我带领群众度过贫困,越过温饱。如今,虽然我年逾70,但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干劲依然十足。我村共有6个自然寨,176户756人,人均耕地不到半亩。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村的粮食产量每亩不足500公斤,群众生活极为贫困。  相似文献   

5.
马树奎是徽县银杏乡任庄村党支部书记.1995年当选后,他带领村支部一班人和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开发产业,使任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一是新修了水平梯田600亩,改造了2000亩中低产田,粮食生产连续获得丰收,1998年总产120.6万公斤,人均产粮1375公斤.  相似文献   

6.
正我从1989年起担任村支书至今已有25年。25年来,我带领群众度过贫困,越过温饱。如今,虽然我年逾70,但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干劲依然十足。我村共有6个自然寨,1 76户756入,人均耕地不到半亩。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村的粮食产量每亩不足500公斤,群众生活极为贫困。当时,我就想,阳溪村耕地少、林地多、平地少、坡地多,要发展经济,出路只有一条: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经济发展弥勒县西三乡小龙潭村,原是一个生产条件差,经济落后的彝族小山村。全村有219人、500亩贫瘠的土地,采取的是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1991年人均有粮不足250公斤,人均纯收入仅308元。人畜饮水相当困难,一年有半年时间要人背马驮到十几公里以外的花口闸塘取水度日。1992年,该村村民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按照省、州、县、乡的部署,民主选举出了28岁的常光亮担任村委会主任。面对群众的信任,结合本村群众生活贫困、经济发展缓慢的现实,他带领村委会"一班人",积极发动群众,利用群众的智慧、勤劳,一是实现了户均一个家庭水窖和一个地边水窖的愿望,解决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二是积极调整种植结  相似文献   

8.
太平村位于柳河县城近郊,在这个人均耕地面积不足零点六亩的村里,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几年都在三十万元以上,农民人均收入将近四千元。在创建“五好”村党支部的活动中,太平村党支部是如何带领村民走上经济发展之路的呢? 重科技发展效益农业 面对人均耕地面积不足零点六亩的实际状况,村党支部感到,单靠在这有限的土地上进行粮食种植,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党支部召开党员会议和群众大会,集思广益,探讨如何能在有限的土地上产生更高的效益。经过研讨,他们把着眼点落到了依靠地理位置优势,进行产业调整,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上。村党支…  相似文献   

9.
沸腾的山庄     
在武都县城西白龙江南岸的锦屏乡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叫土门垭村,该村坐落在于旱缺雨的半山地带,全村102户群众,440口人,有土地398亩,人均不到一亩,人均纯收入935元,人均有粮300公斤.过去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村里人"吃饭靠天,吃水靠担",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相似文献   

10.
祁振祥是1968年担任东乡县锁南镇乔文村党支部书记的,2004年8月从支书岗位上退了下来。在担任支书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为了群众的利益他尽心竭力。带领村民战天斗地,使昔日贫困面高达98%的乔文村解决了温饱,村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家家盖起了大瓦房,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00元,全村  相似文献   

11.
清水县金集乡潘山村原来是一个偏远落后的贫困村.六年来,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为彻底摘掉穷帽子,尽快走上致富路,进行了艰苦的奋斗,把一个后进村建设成为县级文明村,1999年又被天水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五好示范村".2000年人均产粮402公斤,人均纯收入1026元.群众说,这全靠党的政策好,全靠村党支部领导的好.  相似文献   

12.
温江县天府镇铁篱村党支部书记蒋熙华,带领群众走"蔬菜兴村"的路子,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蔬菜书记".该村蔬菜种植面积780多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0%.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3600元.  相似文献   

13.
庄浪县委、县政府9届班子、11次易人,他们紧握梯田建设的"接力棒",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同心同德,34年兴修梯田94.5万亩,占总坡耕地面积的92%,光靠梯田每年可增产粮食5197万公斤,全县人均产粮42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38元,全县基本解决了温饱.1998年7月6日至8日,由水利部在庄浪主持的项目鉴定会上,朱尔明等专家一致认为庄浪梯田化建设与开发项目是一项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水土保持工程.庄浪人修出了全国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也修出了令世人称赞的"庄浪精神".庄浪的做法和成就受到了姜春云、温家宝、陈俊生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4.
东关村是张家川县的一个城郊村,有629户,2942人,耕地不足1800亩.到1989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200元,绝大部分群众生活在温饱线以下,贫困面高达70%以上.1990年以来,东关村在不断发展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5年在全县率先实现稳定解决温饱;2000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9年的不足200元,提高到1200元,村积累由10万元增加到150万元.最实惠的莫过于群众生活的巨大变化,30多幢颇具民族风格的"小洋楼"错落有致,村有大小客货车30多辆,大部分农户家都通了有线电视、程控电话,买了高档家具,东关村成为了全县的"文明村"和"首富村".这一切,与村党支部书记苏永禄的努力和奋斗分不开.  相似文献   

15.
从1996年开始,元阳县新街镇的聚起村党支部就把科技的种子播撒在村里的每一寸土地上,带领700多村民快步走向致富路,2006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元,人均有粮650公斤,村里先后实现了水、电、路“三通”。一幢幢钢筋水泥房鳞次栉比,昔日的荒山变成了果园,家家户户丰衣足食,处处一派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6.
杨梅 《支部生活》2009,(1):21-22
土台村位于距红河县城迤萨镇10余公里的干热河谷地段,有11个自然村,468户,1894人,居住着傣、彝、汉、哈尼四种民族。200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660元,人均有粮仅250公斤。在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迤萨镇党委重点抓土台村党总支领导班子建设,选拔调配了一批能干事、会干事、敢干事的班子成员。村党总支新班子带领党员群众强组织、建阵地、抓经济、兴科技、促村风,使这个出了名的贫困村转变成为全县闻名的致富村、文明村。  相似文献   

17.
贫困山区党组织如何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梅河口市水道镇新立村党支部闯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子。 新立村位于梅河口市西南部,荒山1.2万多亩,仅有6000多亩耕地绝大多数分布在半山坡上,加之土地贫脊,尽管投入很大,但经济效益一直很差,是全市比较贫困的村之一。经过艰苦奋斗,1993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334万公斤,社会总产值1364万元,村集体纯收入21万元,人均纯收入2160元。现有468户已达到小康户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一项目在提高水稻单产,增加总产,增加农民收入,切实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日本国政府粮食增产援助项目》,由贵州省农业厅安排,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五年在铜仁地区印江县的洋溪乡、德江县的煎茶镇、沿河县的官舟镇三个贫困乡(镇)实施。该项目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经过五年来项目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项目取得圆满的成功。五年累计种植水稻18.82万亩,生产稻谷101942.23吨,与1988年与1989年两年平均值相比,水稻平均单产由187.4公斤提高到551.1公斤,增长1.9倍,1991年至1995年年均增长2.2%,累计增产稻谷68448.30吨,以每公斤稻谷1.2元计,增创产值8213.8万元,投入产出比1∶6.4。人均占有粮由177.4公斤提高到349.2公斤,增长96.8%;人均纯收入由174.68元提高到396.2元,增长1.3倍;到1995年底建立农业发展储备金58万元。项目实施的第一年就全面超额完成了项目要求的各项指标,而且随后的四年,每年在实施第一年的基础上稳定增长。与非项目区1991  相似文献   

19.
论大关精神     
贵州省罗甸县麻山腹地的大关村,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是一个被认为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区域。1984年以前,全村人均年口粮仅130公斤,年纯收入人均不到50元。大关人没有向困难低头,在党支部书记何元亮的带领下,奋起向贫困宣战,12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劈石造田,在乱石磷峋的石旮旯中建成高标准稻田918亩,实现人均基本农田0.8亩,其中80%是旱涝保收田,从而基本摆脱了贫困,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很好地总结大关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抓党建促致富─—记定西县葛家岔乡黑营村党支部周学彦,张健座落在葛家岔乡东南部的黑营村,是一个沟壑纵横,自然条件严酷的干旱山区村。改革开放以来,村党支部依靠党的富民政策,积极带领群众发展商品经济,1993年使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18万元,人均产粮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