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 ,从“三农”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发达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经验的高度 ,坚持“六个必须” ,解决好四川的“三农”问题。进一步加大力度 ,探索农民增收途径 ,跳出“三农”问题思考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 ,从而明确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农民的根本出路是逐步转化为非农民 ,农村的根本出路是逐步实现城镇化  相似文献   

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本文全面梳理了中共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关于“三农”问题的表述,将党的三农政策演进历程划分为五大阶段、八个时期,系统阐述了党的“三农”政策思路及其对城乡关系的动态调整过程,从农业与工业的关系、农村与城市的关系、农业人口转移规律三大方面总结了党的三农政策演进逻辑,揭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及城乡融合发展是延续党百年来经历几代人艰辛探索的改革之路、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关乎全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一、农业是“三农”问题的基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业一些不容忽视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显露,主要表现为农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经营方式落后、农业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弱等,而这些都是“三农”问题中的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三农”问题的解决就是一句空话。由此就三者的关系而言,农业是“三农”问题的基础,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是变革农业经营模式,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  相似文献   

4.
常欣 《民主》2005,(11)
《建议》特别突出了“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提出“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将年均增长8%左右,到“十一五”期末,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将达2.3万亿美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1700美元左右。经济发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法的由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黄蕙 《瞭望》2005,(47)
新提法的内涵形成显示中共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完整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位列中共中央对未来五年科学发展的十大方略之首。对这个在毛泽东时代就多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的名词,许多人在似曾相识之感中确信, 尽管是同一提法,但其内涵已大大丰富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胡锦涛用这短短20个字概括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国内外观察家对此评论说,这不仅勾勒出一幅令人向往的现代化的美丽图景, 也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乡村社会的想象。参与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文件起草的一些人士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则表示,这一提法的形成和最终提出,实际上表明了中共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姜帆 《学理论》2008,(14):30-32
进入新世纪,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和“三农”的新老问题,党中央实事求是地定位我国“三农”的弱势地位,确立了城乡统筹的发展道路。从多方面制定了新的农业政策,加大了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在理论认识表客观实践中,切实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了以往我们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努力把握新形势下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发展的规律性,创新发展了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充分吸收国外发达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益经验,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到“十一五”末期,一个公平合理的分配政策将成为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保障“缩小贫富差距、遏制两极分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杭州市副市长陈重华委员在谈到“十一五”纲要(草案) 中“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的内容时说, “这也是群众关注程度最高、反响最强烈的问题。必须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下大力气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新社区建设:21世纪的中国乡村再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改革、发展、稳定”三个方面论述了“三农”问题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紧迫性、重要性,指出了当前人们在思考和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的主要观念误区,提出了以“中国农村新社区建设”为核心的21世纪中国乡村再造的蓝图。  相似文献   

9.
蔡永飞 《团结》2004,(4):18-23
据《人民日报》2004年7月7日北京报道,此间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在随后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也强调了这一提法。实际上,最近一些年来,“三农”问题早已经是关心中国建设发展的人们“重中之重”的话题了,许多人言必称“三农”,有人开玩笑地说,似乎所有的人都在谈“三农”,除了农民以外。那么,究竟什么是“三农”问题,中国为什么有“三农”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三农问题呢?一、“三农”问题的由来中国人口绝大多数是农民,农民居住在农村,主要从事农业,这是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直为人们所了…  相似文献   

10.
鲍晓娜 《学理论》2009,(27):172-173
“三农”问题目前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众多,本文着重从提高农民的素质、扩大农民的政治权利及农民的组织化问题等方面,具体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谭向勇  张正河 《瞭望》2016,(36):28-30
县域发展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城镇化和土地经营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郭蕊 《理论探讨》2006,(2):87-89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走有特色的小城镇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3.
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前提,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蔡永飞 《团结》2010,(6):24-26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按照这一逻辑.“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将把着力点放到“最慢的船只”“三农”问题的解决上。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阅读全会公报.可以看到“十二五”规划将带给“三农”的诸多利好。以笔者之见.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韩俊 《理论视野》2013,(1):19-21
党的十八大对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作出了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做好“三农”工作,必须把“多予、少取、放活”作为重要方针,巩固少取成果,加大多予力度,特别是要做好放活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包括农村改革基础论、“两个飞跃”论、城乡改革协调论、乡镇企业论、“首创精神”论、农村改革性质论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对于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60年农业发展有其辉煌,亦有挫折。回顾建国以来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解决好农业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并且有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的趋势。从根本上讲,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取决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它无论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推动小康社会的建立,以至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面奔小康进程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强政策导向,有效发挥政府的组织管理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进权 《民主》2008,(3):18-19
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务院认为职业教育工作“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十一五”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