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延安中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中学。延安中学坐落在延安市北关街,这里面临延河水,背依云梯山,与延安革命纪念馆和八路军总部旧址隔河相望,是当年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和美军观察组所在地,是明清文庙、府学、龙溪书院的遗址,是延安古城的"文萃之地"。学校从1938年8月创办至今,曾15次易  相似文献   

2.
王锋 《北京党史》2008,(2):60-61
延安,承载了一段非常重要的中国历史,“延安时期,黄土地上,毛泽东思想在这里形成,新中国的雏形在这里孕育,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传统在这里被重新阐释和规范。”无论是研究中国现当代史,还是研究中共历史,延安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巨大存在。《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1937—1947》(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7月版)是朱鸿召历时数年,在大量查阅文献、档案资料并多次深人延安实地考察,多方采访延安革命老人的基础上写就的。  相似文献   

3.
《党建》2001,(8)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进入5月以来,延安的宾馆、旅馆呈现出异常火爆的态势,成千上万的人从全国各地来到这个革命圣地,追寻党的足迹,探求延安精神的深层内涵。土窑洞、纪念馆、革命旧址、宝塔山……到处都是参观者的身影。半个多世纪前中国革命的灯塔──延安,再次成为亿万人民关注和向往的焦点。延安是革命圣地,也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多年来,延安革命纪念地的开发、保护和利用,为党和政府所关注,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江泽民同志担任总书记后视察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延安,并留下了“延安精神…  相似文献   

4.
东平  王凡 《党史纵横》2007,(1):10-16
延安,中国革命的红色经典之地。这里,有着许多值得追忆和回顾的往事。有一群少年,自1937年后陆续来到延安,先后在这里上了小学、中学。他们在宝塔山下学习和生活,度过了一段不平常的青少年岁月。他们大多是中共高层领导和军队、地方核心骨干的子弟,也有不少是烈士子女。笔者东平、王凡采访了这群延安少年中的几位代表,听他们讲述少年时代在延安的难忘经历,讲述父辈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无私奉献的革命传奇以及他们对子女的爱与亲情。透过少年的眼睛,折射出中共领导下的红都延安的不同侧影。  相似文献   

5.
1939年7月,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在毛泽东的倡导下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专门培养妇女干部的女子大学。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之前建立的唯一一所女子高等学校。1941年9月,延安女大被并入新的延安大学。在两年零两个月的办校时间里,延安女大培养了上千名妇女干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警卫员手记     
1937年1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一起进驻了延安。对于陕北来说,延安是个比保安大得多的地方,有飞机场,也有汽车,算是陕北的大城市了。 毛泽东和党中央在这里一驻就是长长的10年。 虽然延安基本上炮平枪静,但毛泽东着实遇到过几次危险呢。  相似文献   

7.
<正>2022年10月27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陕西延安,瞻仰中共七大会址、毛泽东旧居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在延安城西北的杨家岭,坐落着中共中央驻地旧址。党的七大、延安文艺座谈会先后在这里召开,延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在这里酝酿和决策,著名的“窑洞对”也是在这里展开的。  相似文献   

8.
延安,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也就是在延安,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相似文献   

9.
《党史文汇》2008,(4):F0002-F0002
从1935年至1948年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大后方。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培育了延安精神、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觎放战争的胜利,因此,延安又被人们称为“革命圣地”。延安还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双拥”模范城和闻名全国的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延安这块红色土地。承载了厚重的历史的记忆。  相似文献   

10.
1946年11月,任弼时的长女任远志、次去任远征从湖南老家来到在延安工作的父母身边。不久,远志进了延安中学,远征进了“抗小”。延安中学和“抗小”离任弼时住地不远,她们回家吃住都很方便,可是任弼时不同意。他说:“还是让她们住在学校里好,可以得到锻炼,学会独立生活。”任弼时让她们住在学校,吃延安当时规定的三种伙食标准中的最低档──大灶。由于远志从小生活在江南水乡,初到黄土高原,生活不习惯,水土不服,入学不久就病了。延安中学及时通知了家里,任弼时也知道了,可是他既没有来接,也没派人来看。远志吃不下饭,同学们…  相似文献   

11.
邓大姐在延安(上篇)金凤延安,中国的革命圣地。1937年到1947年,党中央、毛主席曾驻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中国革命事业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在这片具有光荣传统的土地上,工作、学习、生活和战斗过,不仅与延安和延安人...  相似文献   

12.
延安,这个中国革命的圣地,在烽火连天的 8年全民族抗战中,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强烈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青年。他们历尽艰险,奔赴圣地,毅然为民族解放贡献自己的热血和青春。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全国各地,远至海外的华侨中间,大批的革命青年都来延安求学。”地处湖南抗日前线的湘北岳阳地区,先后也有大批青年分 5批奔赴延安抗日圣地,学习杀敌本领。而尤以华容“东山中学”的赴延救亡旅行团行程悲壮、感人至深。   东山中学是早期中共党员朱婴奉董必武的指示于 1938年 3月在华容创办的一所培育抗日人才的学校。   朱婴 (1894── …  相似文献   

13.
陕北,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的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但却没能再踏上这片黄土地。然而,在这片黄土地上,却有着———历史定格在1935年10月19日的延安吴起镇。这一天,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率领中央工农红军踏上了黄土地。毛泽东把这一重要时刻称之为“到家了”。从此,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在陕北,毛泽东和党中央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当年,就是在延安那个还不为外人所知的陕北小镇,毛泽东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毛泽东思想在这里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也从这里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4.
<正>王谟(1910—1965),原名王福祥,号祯斋,曾用名谟行、谟,山西新绛人。他一生致力于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始终不忘初心、践行使命,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投笔从戎为救亡奔赴延安加入党王谟1910年1月出生于新绛县泽掌镇程官庄村,从小勤奋好学,小学毕业后进入绛垣中学学习,高中转入太原进山中学,在这里他接受了早期共产主义启蒙教育,为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1931年,王谟考入山西大学法学院政治学系。大学期间,他积极追求进步,崇尚民主科学,探索救国救民之道。  相似文献   

15.
范文杰 《党史博采》2001,(11):41,44
1948年前后,笔者在李家口完小学习,有幸接触了马列学院在李家口的一段历史,今粗略回顾如下。1947年春,随着中央工委从延安移驻平山县西柏坡,中央马列学院和法制委员会同时移驻李家口村,为了保密,对外称工校,董必武、陈伯达、谢觉哉、王明、杨献珍、艾思奇、何其芳、张苏以及许多名人学者都来到这里。从此,李家口成了晋察冀乃至全国解放区的文化中心。 马列学院成立于1938年5月的延安,是一所以学习、研究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为重点的学院。当时,校长由刘少奇兼任,陈伯达、  相似文献   

16.
<正>成立于1938年的延安电影团,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第一个专业电影拍摄机构,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1938年到1940年,延安电影团所拍摄的第一部人民电影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生活、战斗场景,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延安电影团: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个电影制片机构  相似文献   

17.
<正>木刻画就是在木板上刻出反向图像,染色后再印到纸上的绘画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初,经鲁迅提倡推广,借鉴西方技艺与风格的新木刻画开始兴盛,并在抗战时期的延安获得大发展和质的飞跃”。敌后抗战的火热现实使木刻画在延安获得大发展全面抗战爆发后,革命圣地延安成了许多进步人士心中的灯塔,他们跋山涉水奔向延安。这其中就有大量的美术人才,如胡一川、沃渣、江丰、马达、力群等,他们很多都在1938年4月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担任教师。  相似文献   

18.
正1936年6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成立。1937年,国共双方确立了二次合作的方针,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校址迁往陕北延安。1941年7月,抗大总校在山西省兴县李家湾以第一二〇师教导团为基础,创办了抗大第七分校,附属一所陆军中学,共有学员2000多人。1942年,为"保存和培养干部,准备反攻",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和党中央在陕北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当年,就是在延安这个还不为外人所知的陕北小镇,毛泽东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毛泽东思想在这里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也从这里走向成熟。这种历史的际遇,在伟人与陕北人民之间拉起了一条特殊的感情纽带。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创建了一所世界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学校——延安日本工农学校,这是八路军总政治部为了对被俘的日本官兵进行政治理论教育而建立的。她从1941年正式成立到抗战胜利结束的先后5年间,把一批又一批的日本战俘改造成了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反战战士。研究这个学校的成立和发展情况,有利于我们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敌军工作和统战政策。一、延安日本工农学校的建立延安日本工农学校的建立是我军统一战线政策和日俘政策的具体体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1937年10月毛泽东与英国记者贝特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