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执纪工作实践中,有的案件只能依靠间接证据来定案。所谓间接证据,是指凡不能单独直接证明,而需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由此说明,使用间接证据是有条件的。中央纪委办公厅1991年7月颁发的《关于查处党员违纪案件中收集、鉴别、使用证据的具体规定》第21条规定:“没有直接证据而仅凭间接证据定案时.所有间接证据必须查证属实;  相似文献   

2.
查处违纪案件,认定违纪事实必须做到证据确凿,这是办案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纪检监察机关在办案实践中,除了要运用直接证据以外,还要善于运用大量的间接证据来认定违纪事实。直接证据是指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间接证据是指那些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起来,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就证明力而言,间接证据的证明作用不亚于直接证据。因为有的案件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根本无法取得直接证据。有些违纪人员手段狡诈,作案时不会让人看见,○即使案发后也不肯轻易供述和承认自己的违纪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认定其违纪事实,…  相似文献   

3.
在司法实践中,任何案件的处理,都离不开证据。一般情况下,证据是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的;但有时国家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也会采用非法手段取得证据,目前国际上一些国家在立法中明确了对所有非法取得的证据都不予采纳,而中国因为种种原因尚未完全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国在刑事诉讼立法中可以考虑选择适当的非法证据排除形式。  相似文献   

4.
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体系,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的缺失,致使当事人收集证据比较困难。要通过转变客观真实的观念、完善举证时效的法规、明确举证责任等措施,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  相似文献   

5.
手机短信已成为人们日常信息沟通的重要方式,手机短信的证据问题也随之进入证据法学的研究领域。在司法实践中,现有的证据种类无法容纳手机短信独有的特性,因而应将其作为独立的证据种类即电子证据予以确认。这是法学理论的内在需求,也是司法实践的迫切需求,更是社会发展及立法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6.
行政执法程序与侦查程序属于法定的不同办案程序,但都以连接两个程序之间的媒介为证据。如何使行政证据和刑事证据和谐衔接,是推进案件顺利办理的关键环节。根据办案过程中证据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应明确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责,明确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获取证据材料的诉讼地位,完善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立法规定,细化犯罪案件移送制度的立法。  相似文献   

7.
浅谈如何正确地收集证据王金林证据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证据的基本作用就是证明案件查处结果符合事实的原始状况,从而揭露犯罪,惩处违纪,澄清是非,保护无辜。所以,在查处党内违纪案件工作中,如何正确地收集证据是案件检查工作的重要一环。收集证据是一项...  相似文献   

8.
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时,应当主动向人民法院举证或提供证据线索,申请法院调取证据,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主张负有举证责任,但下列情况例外,原告不需举证或应由被告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9.
当前,人工智能正逐步介入到司法证据推理之中,并引起广泛关注。现阶段的人工智能仍属于“弱人工智能体”,长于形式逻辑推理,但仍无法实现对人类认知思维的完整模拟,在司法证据推理之中处于辅助性地位。结合司法人工智能在海量数据筛选定位、算法高效一致运行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在证据信息提取、证据语言转化、法律思维模拟、司法经验学习等方面的短板,应将人工智能的辅助范围明确为证据材料使用提示、证据信息缺失预警、证据推理前置性指引和后置性纠错。同时,人工智能在司法证据推理中应遵循智能审判实质化、算法公开、算法平等和机器有限制约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梯度性人工智能辅助体系,让人工智能分梯度地介入不同类型案件、不同诉讼阶段的证据推理工作之中。通过人工智能和人类法官的优势互补,进一步释放司法工作的公正性、效率性红利,助力新时代司法审判新篇章的开启。  相似文献   

10.
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是证据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是证据法学科学化发展的产物,也是人权保障价值的机制化需求。全国人大于2012年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制度,这不仅是《宪法》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的具体化,也是人权保障建设在刑事程序法上的职能延伸。  相似文献   

11.
仲卫东 《唯实》2009,(12):76-78
品格证据是一种特殊的证据形式,为了避免偏见以及保证诉讼效率,英美证据立法确立了品格证据的一般排除规则。然而规则当中也有例外,例如当品格处于案件争议时,其证明价值不可否认。品格证据规则的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不同诉讼主体的运用上,通过对被告人的品格、被害人的品格以及证人品格等三个方面的阐释予以说明,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品格证据规则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兵团党校学报》2008,(3):51-51
今后法院在审理房产登记纠纷类案件中,将不以房产证作为房屋所有权唯一证据。在《物权法》实施之前,法院在审理房屋登记类案件中,主要以房产证作为主要证据,一方当事人持有记载自己个人信息的房产证,并且对方没有证据证明该房产证是非法取得或者房屋登记机关登记错误,持有房产证的一方基本就能稳操胜券。  相似文献   

13.
“必须让每一个证据都开口说话” 邱波喜欢读庄子笔下“庖丁解牛”的寓言。他说,法官判案就像庖丁解牛,案情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了然于胸,审理过程才能游刃有余,判决结果才能公正精当。他常告诫自己,“刑事案件事关被告人的自由和生命,证据一旦‘哑巴’,定罪和量刑必然失当。要办‘铁案’,必须让每一个证据都开口说话。”  相似文献   

14.
对于悬赏取证现象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当给予其足够的重视。悬赏取证在法律上是合法的,可却是不合理的,对于此种证据,应当视为瑕疵证据并且在立法上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15.
浅谈违纪案件审理中的审核证据工作文/冯根年在反腐败斗争中,为了查明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和纪律条规,做到既惩治腐败,又不发生冤假错案或处分畸轻畸重的问题,就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好有关证据的审核工作。审核证据工作是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的核心,也是查处违纪案...  相似文献   

16.
《廉政瞭望》2010,(12):12-13
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了包括“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口供”等6种不能用于死刑定案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非法证据能否作为对被害人定罪量刑的依据,即对非法证据是否具有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的问题,是刑事诉讼中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在法学界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和相当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18.
非法证据是一种因为采用了违法取证程序而形成的证据,它的证明资格问题是当今司法界一直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孙瑞灼 《当代贵州》2011,(31):11-11
据《瞭望》杂志报道,目前在贿赂案件的侦查中,为取得受贿证据,形成证据链条,检方有时不得不对一些行贿人放弃追查。将办案重点放在查处受贿上。江西省某地一位检察长介绍,近两年其所在检察院查办几个腐败窝案,20多人获刑,而无一行贿者被定罪。  相似文献   

20.
试论我国民事证据交换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中国民事证据交换制度的立法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民事证据交换制度存在的缺陷,诸如证据交换规则的合法性存在质疑、证据交换的案件范围粗疏笼统、证据交换的证据材料范围几无规定、证据交换的惩戒规则缺失等,阐述了证据交换制度的价值功能,对我国如何完善民事证据交换制度提出了构想,即科学界定证据交换的条件、扩大证据交换的案件范围;科学界定证据交换的证据材料范围;建立答辩失权制度,完善证据交换的惩戒规则;科学确定证据交换的主持主体,建立证据交换的操作规则;改善证据交换的外部环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