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超群 《传承》2013,(5):130-131
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和参与者,理应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肩负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生态文明素养应当成为大学生成才目标的内在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个人紧密联系,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在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新代的新要求、新任务。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推动者、受益者。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要把生态文明意识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加以教育培育,帮助大学生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做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3.
苏美岩 《传承》2011,(9):46-48
研究采用无记名、随机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绍兴高校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知、对生态文明的参与度、对生态文明的现状和满意度、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知共四个方面的调查。调查表明,绍兴市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和重要性认识程度很高,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对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也积极支持,但对我国的生态文明现状表现出了忧虑。与此同时,针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的参与存在非经常化、非主动化的态势等问题,也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邓蕾 《青年论坛》2014,(3):6-10
大学生的生态科技观认同度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人的科技观中既包含了新型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同时又持有传统的科技思维方式。生态科技观对大学生环保意识有显著影响,生态科技观认同度越高的大学生支持环境保护政策的比例越高、环境保护责任感越强。但是目前大学社区对环境问题的封闭效应、大学课程对环境信息的屏蔽作用等使大学生对科技和生态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符号层面,因缺乏直观、深切的感受而难以在观念层面固化。在大学阶段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贯彻环境教育是必要且急迫的,树立和增强大学生的生态科技观对提高其环保意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高泳佳  侯子峰 《传承》2014,(4):110-111
在对浙江省湖州市高校部分在校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大学生能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但其认知水平和生态环保知识仍未达到我国科学发展观战略实施的要求。基于调查分析,在高校中全面开设生态环保课程的同时,加强家校合作,深化社会生态文明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是什么?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他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同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一样,具有一样的机体与机能,大自然为之提供了从事一切活动的场所,成为他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自然富源;人类应该珍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不然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人类必须深入认识大自然,理解大自然,按科学规律办事,杜绝对大自然的伤害;此外,还要变革现存的社会制度与生产方式,走内涵型与循环式发展道路,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  相似文献   

7.
张微  董玉宽 《前沿》2013,(8):100-102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加入到"五位一体"国家建设布局中,由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是加强公民生态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体现,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生态文明责任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核,包含历史向度、理论向度、实践向度和价值向度.历史向度体现为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继承发展、对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智慧的现代转化、对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治理思想的创造性升华和对习近平总书记从政以来生态实践探索的理论提升.理论向度体现在对生态文明责任的战略定位、三维内涵、目标体系、主体构架、制度保障的全面阐释.实践向度是通过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系统综合治理、大力培育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文明责任担当、践行实效、高效落实和责任意识.价值向度彰显为有助于加快人类文明绿色范式转型、推动中国共产党执政生态化、拓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野、提升全球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9.
覃元理  阎建明  荀启明 《前沿》2013,(3):173-175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时代迫切需要人们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即由非生态的生活方式向生态生活方式的转型。大学生生态生活方式包括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的消费方式、全面的生活追求和合理的闲暇安排等基本内容。建设大学生生态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新时期推进大学生生态生活方式建设,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郭雪征 《前沿》2009,(13):94-96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新概念、新理论。充实和提升了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内涵和高度,对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科学发展观,有十分重大的理论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京华 《前沿》2008,(3):78-80
生态文明是人类进步的重要表现方式,生态美学是中国学者根据世界生态批评发展提出的自已的美学观念。世界大环境处于一个遭到破坏的境地中。环境污染严重,人类精神出现危机,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人类生存的困境。中国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党根据中国的现实和长足发展提出来的,而在文学界生态美学的提出也势在必行,这是与生态文明的相互照应和促进。十七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政治报告。这是人类对自身的深刻反思和重新认识.与此同时,生态美学的发展和探索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美学将着眼点放在了空间“和谐”之上,在肯定人的能力的同时,肯定了自然的不可亵渎性,最终将人类与自然界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放在一个和谐的空间范围中,使人类的本质在世界中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美学具有物理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反思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和工业文明发展困境的基础上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它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西部作为我国生态脆弱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其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笔者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要求为切入点,提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将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两难"困境,并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角剖析其成因,认为:1、"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是形成"困境"的价值观根源;2、"唯GDP论"下的传统发展模式是形成"困境"的制度性根源;3、关于西部地区战略性生态功能的滞后定位则是形成"困境"的历史性根源。以期为破解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两难"困境探寻有效策略和路径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李佳音 《新东方》2015,(2):29-33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才能从坚持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入手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才能超越西方生态文明话语霸权,建立以维系中国发展权和环境权为指向的生态文明理论,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搞好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徐艳芳 《传承》2010,(36):44-45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生态问题日益突显,生态文明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在中国,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和谐社会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党的十七大审时度势地将生态文明提高到了战略高度。经济是基础,科技是关键,法律是依据,制度是保障。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从多方面入手,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科技进步,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运用经济、法律、制度等各种手段,将解决生态问题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者,应该自觉承担生态经济责任,发展生态经济。然而,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地方政府生态主体责任缺失,政府牵引生态经济的产业体系相对薄弱,生态经济发展不平衡。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欠缺,地方政府政策体系不完善,政府生态管理体制不健全。为此,我们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落实政府生态经济责任;制定地方配套政策,提高地方生态效益;加强生态管理体制创新,发挥政府生态职能;建立政府生态经济责任机制,打造生态责任政府。  相似文献   

16.
今天是“六五”世界环境日,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具有特别意义。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分析研究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  相似文献   

17.
邓蕾 《青年探索》2015,(1):100-104
关注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不仅有助于有效描述和预测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变化趋势,且能为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青少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提供依据和方向。实证研究表明,都市青少年高度认同生态文明建设,且已认识到生态安全的脆弱性、风险性和重要性;但生态价值观介于传统思维和生态取向之间;生活方式正在更新,生产方式亟待转变;他们普遍认同环保政策,但环保责任感不强、践行力不足。青少年的生态信息正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转变;女性生态文明意识和行动高于男性;年龄与生态文明意识成正比、与参与行为成反比;高学历青年的生态文明意识强,但主体责任意识相对较弱;党团员青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最高级文明形态,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无论从人类文明形态发展史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现代人类文明结构的角度来说,或是从人类同自然的关系来说,包含生态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都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继承与拓展。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不仅在学术上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也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问题特别是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为社会主义回应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给未来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正确把握大学生政治观的实际状况和特点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政治观的前提,而大学生是否具备良好且稳定的政治观不仅事关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本文依据2011年所作的北京市在校大学生政治观调研的数据,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的基本状况作全面概括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观是我国现代化实践进程中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生态文明观具有以下重要特征: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合规律性、合目的性、辩证性、全面性、开放性。深刻分析生态文明观特征,有助于加深对生态文明观的深刻了解和把握。这不仅在理论意义上,而且会在实践意义上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