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华 《求索》2007,(3):42-44
西方第三部门发展与公共管理转型之间在学理上和实践层面都存在密切关联。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优势:可提供部分特殊的公共产品、提高公共管理绩效、使政府走出腐败陷阱、提高政府治理的合法性、促进社会自治和秩序稳定等。但其在深入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关注的困境。通过对西方第三部门功能优势与困境的梳理,提出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路径选择:如应注重我国独特的政治社会生态环境、本身应致力.于对促进社会公正的实际作为、在公共管理中第三部门与政府、公民等治理主体要有制度化的关系定位、应当对第三部门发展进行合理的法律规制和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2.
第三部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并且是理论界的热点问题。从理论、实践和组织诸维度对第三部门进行考察,有着丰富的内容。第三部门作为公共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共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效用,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合作之津梁。  相似文献   

3.
聂飞 《前沿》2007,(6):158-160
治理理论的特征是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治理理论与社会资本之间存在着制约与依赖关系,而第三部门不但可以促进社会资本重建,也能成为政府治理与社会资本的中介,因此,要不断发展第三部门,丰富社会资本,达到政府治理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4.
从第三部门成长的视角看公民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俊 《岭南学刊》2006,(2):67-70
20世纪80年代,第三部门异军突起彰显其特定价值并由此引起公民社会再度崛起。在现实生活中,第三部门以其承载的公共职能有利于助推公民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历史上看 ,市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理论在某些西方国家中曾一度盛行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 ,我国公民的个体权利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各类民间非营利组织开始应运而生 ,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开始出现。探讨中国第三部门的现代化对中国市民社会的培育必然会有同西方国家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合法性是政治学和政治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合法性的建立来自政治统治的正当性以及社会公众的自觉认可。社会转型期是合法性的高危期,其重要原因在于政治统治在正当性上滞后于时代发展和公民要求。化解合法性危机的必然路径选择是顺应世界性的民主化潮流,倡导公民对公共决策的参与和协商。协商民主理论为社会转型期合法性危机的化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发展中国家社会转型应普遍发展协商民主,以有效实现合法性危机的化解。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公民社会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公民社会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2年到世纪之交,为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起始并逐步展开阶段;第二阶段从世纪之交至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为公民社会研究的深入展开阶段;第三阶段从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至今,为公民社会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阶段。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我国第三部门发展与社会资本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雅丽 《岭南学刊》2006,28(1):79-83
第三部门的发展与社会资本的构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依赖与制约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部门发展迅速,但总体而言,当前第三部门在发展中仍面临许多困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资本的构建。积极培育第三部门、推动公民社会的成长,是提升我国社会资本存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浅议第三部门的公共政策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整体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第三部门作为公民社会的载体,正逐步成长。同时,转型时期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加剧了矛盾与冲突,也对第三部门公共政策的参与形成了多方面的压力。目前,我国第三部门公共政策参与不足的现状可以通过政府观念的转变、第三部门自身参与能力的提升、健全立法和完善参与制度安排等途径来改善。  相似文献   

10.
中国行政国家合法性的历史变迁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行政国家建设,并以此为主导探求公共行政的合法性,其历史路径表现为政治导向、市场导向、社会导向三个阶段性特征的政治社会、经济社会与公民社会。合法性的问题是公共行政研究的逻辑起点。以经验的方式总结中国行政国家合法性的自我求证,有利于未来公共行政合法性路径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