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强 《党建文汇》2021,(3):58-59
《褒衣洒脱博带宽——六朝人的衣柜》是一本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六朝春节婚俗的妆容与服饰时尚的解读。婚嫁新娘用红妆红妆即红粉妆,以胭脂、红粉涂抹脸部。红妆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魏晋南北朝时得以发挥,颇为流行。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旅游文化是多元激荡,那么进入隋唐时期,在旅游思想理论、活动内容、风格形式、旅游诗文等方面,都达到了高潮,旅游呈现出宽松的氛围、奔放的热情、壮观的景象,进发出创造的智慧光芒。  相似文献   

3.
齐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曾产生了孔子等思想文化巨擘。魏晋南北朝时期,齐鲁士人并没有因为政治上的失序而沉寂,相反,他们在学术创新、文化传播等方面仍卓有建树,为齐鲁之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明处于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背景下,赋旅游以更多精神依托的隐逸旅行和宗教旅行。青城山、龙虎山、五台山、峨眉山等佛道名山和敦煌、云冈、龙门三大石窟也在这个时期形成。  相似文献   

5.
党刊文摘     
毛泽东谈魏晋南北朝芦荻在《学习与研究》2006年第9期撰文回忆了30年前在毛泽东主席身边读书、学习的日子。作者指出,自中唐以来,士大夫对魏晋南北朝的评价,除其间的书法、绘画和个别作家外,大多持批判的观点。北宋的大作家苏轼在他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曾赞美韩愈所说的“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和隋。“文衰”、“道溺”四字,可说是对魏晋南北朝批判观点的高度概括。这种批判观点,后来成为传统的定见,并一直为后世所承袭,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不赞成这种因袭和定见。1975年6月18…  相似文献   

6.
谈士执麈是“礼”说质疑──兼议清谈的成因与追求王平文,徐善珠魏晋南北朝时期,玄谈之风炽盛。清谈之士谈玄时,手执廖尾,这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陈书·张讥传》载:“后主尝幸钟山开善寺,召从臣坐于西南松林下,敕召讥竖义。时索在尾未至,后主敕取松枝,手以属讥...  相似文献   

7.
张仁玺 《理论学刊》2012,(12):103-108
据《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可知,魏晋时期最受推崇的孝行主要是:能满足父母在物质方面的特别需求;为父母寻医问药,甚至自学医术为父母治病;在公开场合赞扬父母,维护父母的尊严和声誉;守丧期间不顾身体健康,尽情地表达哀思;处理忠孝关系时先孝后忠;等等。孝行是评价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它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声誉和地位,也对能否进入仕途以及职位的升迁有显著影响。魏晋时期孝子众多,孝行突出,是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和世家大族重视孝道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作者认为山东古代易学史可以大致划分五个阶段 :上古至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明时期、清代。从第一阶段可以看出 ,《易经》的基础阴阳八卦、《易传》源于山东。从第二、三、四个阶段可以看出 ,具有不同特点的汉易、晋易、宋易系统源于山东。因而 ,可以得出结论 :周易文化源于山东。  相似文献   

9.
佛教艺术在印度和中国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佛教造像题材反映了不同时代特征。在印度,佛教艺术经历了早期"无佛像期"和大乘思想兴起后以键陀罗和马图拉两种代表各自时代特征的佛像繁荣期;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石雕艺术历经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民族化、隋唐佛教艺术的中国化而出现佛教造像艺术的辉煌、宋代佛教艺术的世俗化、元代造像艺术的短暂停止及其藏传佛教特征乃至明清时期石雕艺术的衰落。  相似文献   

10.
士族现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士族本身更强调的是文化素养,世族则注重的是世代传承以及乡里势力,二者有时可以通用。而势族则不同,它强调的是对政治力的控制,无论是士族高门、还是寒门庶族都可以成为势族。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国人皆知;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国人亦皆知并为之自豪;倘若提起中国古代官制,也是一项伟大发明创造,并对现化文官制度(即公务员制度)产生过重大影响,恐怕国人未必尽知。中国古代官制在先秦时期萌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确立,到隋唐时期趋于完备,宋元明清时期进一  相似文献   

12.
正我叫张祥光,1936年生于遵义市桐梓县,1961年从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又考取了本校硕士研究生,师从繆越教授主攻魏晋南北朝史。1965年,我从四川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贵阳师院(今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因为工作需要,我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跨入贵州历史研究,先后参与主编《贵州古代史》《贵州近代史》,并获得1987年贵州省首届社科出版特等奖。1993年,我参与主编《贵州通史》第三卷,并执笔第一卷《贵州通  相似文献   

13.
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经过西晋的短期统一后,进入了分裂和动乱时期。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而此时的黑龙江地区也进入了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鲜卑族南迁以后,其遗留在大兴安岭等地的部族与邻近部族形成了乌洛侯。北夫余随着夫余国的灭亡而逐渐融入黑龙江的其他民族之中,其遗族形成了豆莫娄。在贝加尔湖以南以东的黑龙江西部地  相似文献   

14.
鲁南地区遍布各时期重要的佛教遗迹与遗物,从类型上看,举凡造像、刻经、寺塔皆备;从时间上看,上起东汉,下至唐宋,连绵不断.东汉时期,这里出现了国内最早的佛教造像;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的刻经别具一格;到了宋代,寺塔与地宫的不断发现证明了佛教信仰的持续.鲁南地区佛教的发展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本土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5.
"言官谏诤"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独具特色的、重要的行政监督制度.它早在尧舜时代就已萌芽,从秦代起向制度化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唐代趋向完备,一直延续到清朝.认识历史上的"言官谏诤"制度对创新行政监督制度大有益处.我们应该以史为镜,广开言路,弥补缺失的内部舆论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6.
正历朝历代的官员大多年幼时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寒窗苦读,养成了长年读书的习惯,做了官以后大多不改其习惯,勤于读书,即使在休假中、退休后也依然手不释卷。总之,读书是古代官场的主流。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品评官员往往看其出身门第、识其谈吐风度、论其书  相似文献   

17.
刘秉承 《实践》2010,(3):53-53
<正>曾活跃于阴山南北的匈奴民族,虽然在经厉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后最终消失,但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匈奴曾盛极一时,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陈简希 《世纪桥》2014,(7):74-75
门阀世族是由东汉豪族地主发展起来,随着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依附关系的发展,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社会地位的不断上升,出现了累世公卿的显赫家族。整个魏晋南北朝都受这种门阀势力的影响,西晋属于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暗弱时期。本文将从内外战争、荫客制度与九品中正制的促进、门阀的庄园经济的发展与玄学思潮兴起四个方面论证西晋太康年间门阀势力兴起之因。  相似文献   

19.
戚志 《前线》1993,(18)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考试选官制度。它始于隋朝,唐朝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直至清光绪31年(公元1905年)被废除,沿行将近1400年。科举制度与以前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相比要进步、合理得多。汉代的察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都是推荐选官,而科举制度是以考试选官,体现了公开、竞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经历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及明清时期。由于古代监察制度本身的缺陷加之受“人治”的影响,尽管它在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其历史局限性在所难免。借鉴古代监察制度的经验,当今我国监察制度建设,必须保证监察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和较高的权威性;重视监察立法,健全监察的法律法规;严格选拔和考核监察官,不断完善监察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