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莹 《探索》2008,63(2):54-59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中,存在着"习俗型信任"、"契约型信任"和"合作型信任"三种类型的信任模型,与此相对应,政府信任关系似乎也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考察,即习俗型政府信任、契约型政府信任的和合作型政府信任.而对于当今中国社会而言,哪一种政府信任关系在更多地主导政府与公民之间信任关系的格局呢?在采用多阶段抽样法,以南京市为例对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关系进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可以对当前三种类型的政府信任尤其是合作型政府信任的现状与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并进而通过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剖析影响合作型政府信任成长的深层原因,探寻构建合作型政府信任关系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2.
政府与公众的信任关系是现代政府的力量源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府与公众信任关系的产生与维系需要具备三个要素条件:效能政府形象、积极兑现承诺、关注公众利益。信任关系的维系和重建对现代政府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现代政府的力量源泉。政府在面临来自公众的信任危机时,应进行制度基础的重新选择,从而改善两者之间的信任关系。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是改善信任关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政府信任关系:概念、现状与重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程倩 《探索》2004,(3):35-38
政府信任关系作为公众对政府各构成要素、环节及结果的合理预期以及政府的回应 ,既有行政文化的特征 ,又具有伦理关系的实质。我国政府信任关系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需要自觉地通过政府信任关系的建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政府信任关系的建构需要基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需要关注行政人员的道德状况 ,需要努力追求普遍的人际信任。  相似文献   

4.
程倩 《探索》2007,(1):75-78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中,包含了合作型政府信任关系以及合作治理的要求。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期中,由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等原因,政府信任关系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然而,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以及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行动,都对合作型信任关系提出了迫切要求。合作型信任关系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础,也是走向和谐社会可行路径。反过来,我们也看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也正在服务精神的张扬中而建构起合作型政府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5.
谢治菊   《探索》2012,(3):76-83
调查显示,村民对立法机关、想象政府、政府决策、高层政府官员的信任度较高,对实际政府和政府行为的信任度较低;村民对家人、邻居、朋友的特殊信任较高,但对大多数人和陌生人的普遍信任较低,呈现出典型的差序格局。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村民政府信任对社会信任的增长有正向的促进。其中,村民对想象政府和实际政府的信任与社会信任呈正相关关系,但对检察院和法院等司法系统的信任却与社会信任呈负相关。而BinaryLogistic回归的结果则表明,少数民族村民的社会信任度远远高于汉族村民,具有统计学显著性。这些结论为提升村民的社会信任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论政治文明视野下的政府信任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文明是政治发展的成果,其理念、制度和管理方式直接体现和促进着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政府信任来源于政治文明的成果,也是衡量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谐的政府信任关系也为政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注入了生机。  相似文献   

7.
论制度信任及政府在其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任发生和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的有漫长的历史,信任关系的建立大大增进了个人和社会的福利。给予信任,尤其是对那些嵌入制度的陌生人给予信任,使得跨越大的时空范围的行动得以协调,这必然也使复杂、分化和多样化的社会的种种好处的实现成为可能。在当今社会,制度信任的建立需要政府有效发挥作用,不断加强信任的制度建设,从而促进信任这一社会资本的积累,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高度关注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建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诚信的缺失和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成为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瓶颈性问题。本文基于对《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1-2019)》(CSMR)的民调数据,揭示了受访民众对政府官员及办事人员信任程度不高的现象,分析了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主客观因素。结合北京市2019年推出的接诉即办改革,探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重构民众政治信任差序格局的优化路径与策略举措。新时代加快政府治理思维转变,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对于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现代政府治理体系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9.
郭祎 《实事求是》2013,(2):54-57
积极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模式是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客观要求,也是民主法治进程深入推进的重要体现。现代社会治理模式要求摒弃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科学把握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的法治化、人本化、多元化、精细化等特点,努力破除现代社会治理模式构建中的种种制约因素,以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中的政府负责内容为依据,明确政府在现代社会治理模式中的角色定位,从政策制度、社会支持、公共服务及公众参与等层面丰富角色内涵,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角色认知和提升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10.
全球社会风险的加大和政治行为者的个体化是政党信任问题凸显的全球情境.中国在双重转型过程中加剧的社会问题和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是政党信任问题凸显的中国情境.与干部型政党、群众型政党和全方位政党这三种政党模式相对应的政党信任类型分别是庇护型信任、动员型信任和契约型信任.当前中国政党信任问题产生的根源来自政党信任模式的转型,即传统的动员型政党信任已经逐渐瓦解,而新型的契约型政党信任并未完全生成.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中的政府信任及其建构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信任是社会公众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行使行政权力从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种心理.政府信任是公共行政体系的评价尺度,也是公民对政府的一种情感寄托,是对政府未来公共行政的期许.政府信任可以弱化行政权力的强制性色彩,降低政府与社会及公民关系的交易成本,提高社会行动体系的行为预期,有助于建构协同合作的治理结构.建构政府信任的结构性途径是努力形成服务的政府、负责任的政府、有效能的政府、法治的政府、开放的政府和参与的政府.  相似文献   

12.
政府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也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保障,政府信用缺失必然会给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为此,有必要从信用行政、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透明度、依法行政上对政府诚信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传统礼仪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翠 《学习论坛》2008,24(2):66-68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华民族数千年延续、积淀而成的重视礼教的优秀传统,孕育了丰厚的礼仪文化."礼之用,和为贵","礼仪"促"和谐".传统的礼仪文化无论是在历史的还是现实的社会中,不仅对于陶冶人心、规范人伦、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改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对和谐、稳定与发展社会,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政府与社会风险管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进  邹驯智 《学习论坛》2007,23(7):48-51
随着全球范围进入高风险社会,我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也日益具有高风险的性质,直接危及社会的运行安全。树立社会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和完善社会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类社会风险形成规律的研究,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鄂振辉 《新视野》2005,(6):60-62
自我国1999年第三次修改宪法,将建设法治国家作为奋斗目标写入宪法以来,虽然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政府诚信的缺失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在阐述法治与政府诚信关系的基础上,对我国政府诚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解决政府的诚信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文章针对我国当前社会信用之状况,分析了制约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快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构成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主体框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意识。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和谐文化模式所对应的人际和谐、群体和谐与天人和谐,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天下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之前,中国并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但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考察和把握社会历史,"通古今之变",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发展的主体、发展的规律和方向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对这些思想进行整体性的梳理和总结,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