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构想,蕴含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彰显了党的绿色中国,生态中国的执政新理念,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特点。十八大以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美丽中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美丽中国"的内涵、"美丽中国"研究视角的拓展、"美丽中国"的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梳理和归纳了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基本问题的相关研究,并做了简要评析,以期为进一步加深对"美丽中国"的认识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彭焕才 《湖湘论坛》2008,21(6):28-2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塑造的。它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革新、对资本主义的扬弃,体现了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中国特色"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度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我国制度的十三大优势,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早期建设时期的实践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之制"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之制"形塑了基本框架;进入新时代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之制"的基本体系,并提出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的时代命题。"中国之治"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发展方向,丰富了内涵。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历史实践中得出的,具有严谨的现实逻辑和丰富的时代价值。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破除"历史周期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作出的重要决定,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4.
<正>长期以来,"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两种错误论调一直存在于国际舆论漩涡之中。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两种论调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近年来,部分西方人士炮制的所谓"中国渗透论"甚嚣尘上,就是"中国威胁论"的升级版。"中国渗透论"主要集中在西方某些政客、研究机构、新闻媒体三大群体之间,并且在渲染"中国渗透"问题上,各有侧重,甚至交相呼应。他们鼓吹"中国渗透论",其实质是时隐  相似文献   

5.
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70年历程所取得的历史成就是巨大的,但挑战也是空前的。从"阐释中国"到"中国阐释"的转变,涉及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理论创新,是现阶段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中国学术界已经历经了40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出版界也基本完成了体制、机制的改革,具备了进行"中国阐释"的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6.
面对"中国渗透论",我们既要据理力争予以批驳,也要秉持泰然面对的态度。中国文化"走出去"不能因"中国渗透论"而放慢脚步,更不能因此而止步不前。要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应对"中国渗透论",把握好"听"和"讲"、"同"和"异"、"内"和"外"、"官"和"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模式",一是指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二是指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形成的"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在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模式"成功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正>编者按:近代社会以来,西方话语体系就主导着整个世界。当代中国人以"中国道路"成功开辟了"中国模式"的话语体系,但是"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权旁落西方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学术话语则已经陷入"贫困"和"失语"的境地。因此,建构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是主体意识和使命意识正在觉醒的当代中国学  相似文献   

9.
《小康》2008,(11)
近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西方人称之为"中国奇迹",同时他们有些人又以"中国经济是个谜"来表示对中国发展的不理解。"那是他们对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的不了解。"身着灰色西服的库绍伊先生充分肯定了"中山装"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本质上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案"。它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也考虑了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同时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中国道路的研究渐入高潮。各类相关著作、论文的出版发表、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推进了中国道路研究的深化。学者们围绕"中国道路"内涵,分析了"中国道路"的特征、机遇与挑战、前景,对"中国道路"与"苏联模式"、"中国模式"及"中国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国际示范效应、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等方面梳理了中国道路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路理论的研究,加强中国道路国外成果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6.9%的中国"年中考答卷"赢得外媒纷纷点赞,"中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强韧性""中国再次公布好得惊人的数据""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超过了预期"。一份亮丽的"中国答卷"圈粉无数,在响亮地回答了"中"国会经。济到底行不行"的时代之问的同时,也增进了世界各国和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模式的中国信心。"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中国模式下的广西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法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一直自觉主动地接受西方法学的滋养,它的恰当表述与其说是"中国的法学",不如说是"法学在中国"。与"法学在中国"、"在中国发现法学"这两种对法学知识谱系的论证不同,魏敦友教授提出的"新道统论"突出了中国法学的历史之维,从子学、经学、理学、法学的视角来论述中国法学的正当性及其知识谱系,并自觉地寻找新的概念体系来创造"中国的法学",对重塑中国法学及中国思想的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正以自信昂扬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之际,或显或隐的"中国渗透论"叙事,实际上构成了一种新版本的"中国威胁论",我们或可称之为"中国威胁论3.0"。以"锐实力"为包装的"中国渗透论",以及以此为载体的"中国威胁论3.0",建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道德优越感和所谓"东方专制主义"的政体敌视之上,具有借助恐惧以"塑造他者"的"自由主义民主"国际动员色彩,也体现出"此一时彼一时"的历史健忘与"宽于己苛于人"的双重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力量作为一种伦理形态,是在国家层面由国家公共性和普遍性的伦理内涵所界定的具有汇聚作用和集合功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它是一种磅礴力量,是一切正能量的合力,是中国各族人民汇聚生发的具有普遍性的进步力量和文明力量。"凝聚中国力量"作为国家伦理的规范性诉求,构成了当代中国人实现中国梦在主体向度上之必须。它是一种伦理觉悟,其根本价值指引来自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和"当家作主"的主体精神自觉,蕴含着从人民主体的主体向度定义"民主"的内涵及其实践原理,是"中国的民主"和"民主的中国"的发生学机制和动力学本源。凝聚中国力量应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心骨"作用和全体中国人民的主体性地位与作用,真正调动和发挥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价值旨归上是要回归人民的梦想,要让中国力量沿着正确的方向运行。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上,"五四宪法"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文试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角度透视、剖析"五四宪法"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关系,揭示"五四宪法"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开创性、奠基性的地位,反思"五四宪法"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缺陷和教训,探讨"五四宪法"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吉林政报》2013,(17):2+41-42
富庶美丽的辽源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长白山余脉和松嫩平原过渡地带,被誉为东辽河畔的一颗明珠。辽源的历史源远流长,清代这里被辟为皇家"盛京围场",康熙皇帝曾钦敕"皇家鹿苑",1902年设立县制,1983年升格为地级市。辽源素有"中国二人转艺术之乡"、"中国棉袜之乡"、"中国琵琶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  相似文献   

18.
"家"是儒家学说的逻辑起点,也是传统中国人"修身"的物理与心理栖息所,人性、伦理和德行的养育场。传统中国国家治理具有试图打通"心理""伦理"与"治理"的鲜明特质。推进具有中国品格、中国气象乃至世界担当的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亟待化解"家国矛盾",塑造"家国合力"。  相似文献   

19.
王天玺 《创造》2016,(4):62-64
正鲁比尼之流那样危言耸听,正是要诱导中国跳进西方国家早巳挖好的经济陷阱。中国模式从东方兴起,震撼世界。西方中心论的某些卫道士一时间怀着恐惧和仇视宣扬"中国崩溃论"。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模式既然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随着中国模式的成功发展,"中国崩溃论"最终必将自行崩溃!第一节"中国崩溃论"不绝于耳中国模式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中国崩溃论"也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20.
罗屿  薛涛 《小康》2013,(2):98-99
2012年12月15日晚,第七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举行了隆重的颁奖盛典。"2012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2012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2012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2012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2012中国十大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