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单向“集体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法的价值观。它经历了家族本位、国家本位、国家与家族本位、国家与社会本位、阶级本位等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法律文化建设的深入进行,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和以人为本为标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法律价值观———“国家·个人本位”的酝酿和形成创造了前提。双向的“国家·个人本位”法律价值观标志着现代中国法律文化建设的价值方向。  相似文献   

2.
孔庆平 《中外法学》2008,(6):900-910
<正>个人与社会或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确切地说个人权利与社会利益,在法律当中究竟应该占有怎样的地位,这种本位说,在当前的法律理论中,不再是一种流行的表述方式,但在民国时期的法律理论中,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问题。无论这个问题是否依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是亲属法学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民国时期亲属立法的争议焦点。家族本位之亲属法与个人本位之亲属法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亲属之间地位平等这一观点,《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在性质上应属于个人本位之亲属法。  相似文献   

4.
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各个流派或代表人物尽管主张各异,但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体现了以个人本位为立足点,强调个人价值与自由。中国根源于宗法家族主义的群体本位法律思想将"国家"、"集体"这一整体概念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个体的存在和价值是由社会群体派生的。主张对西方个人本位的法律思想采取扬弃的态度以利于中国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近代最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作古已64年了。长期以来,阐述和评价其思想学说的论著和文章数不胜数。然而,人们在探讨孙中山宪政方案、法治观以及刑法和司法改革主张时,往往忽略了一个极为严肃和重要的课题——孙中山的法哲学。这就使以往对孙中山法律思想的研究难以摆脱片面性。孙中山的法律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  相似文献   

6.
个人本位为民法所倡导,然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是否分别为民法与经济法所拥有,且彼此泾渭分明?至少在三个方面存有疑义:个人本位是否指具体的个人本位?现代民法对自治原则的自我矫正是否表明民法已转而追求社会本位?经济法是社会本位。还是国家本位?  相似文献   

7.
在法律的本位上历来有国家本位、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而自19世纪以来,社会本位法律观就成为主导性的法学思潮。社会本位法律观的主要缺陷是:在人的模式上,社会人的预设隐含着对个人及其权利、自由的漠视;在方法论上,将整体作为推演理论的前提,本质上颠倒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法律实践上,法律扩张业已导致个人生活的“殖民化”。因此,社会本位不宜作为现代法律的基准,法律应当推崇与强调以人为本的个人本位。  相似文献   

8.
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及其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薛克鹏 《现代法学》2006,28(6):92-100
社会本位是以社会整体为中心和起点,要求在个人与社会之间重新分配权利的一种法律思想。它将社会视为目的而非手段,坚持权利本位,但主要关注社会公共权利而非个人权利。私法因其奉行个人本位理念而难以容纳这一权利。社会公共权利的栖息地主要是经济法和其他社会立法。在社会本位实现过程中,国家的作用至为关键,除立法机关应以社会整体为中心配置权利和义务外,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应当成为实现社会本位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人民本位法律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许多关于毛泽东的著述中都提到毛泽东与黄炎培关于民主治国的谈话。那是1945年黄炎培等六人访问延安时发生的。黄炎培对毛泽东谈起了兴亡的周期率: “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够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览取一望。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黄炎培希望中共“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以群体本位为其文化特征,重视群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和价值。而个人本位则是同时期的古希腊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体现了其价值的根本特征。近代以来随着中西交流的增加,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在相互比较、借鉴、交流中逐渐出现了融合的趋势。本文试以群体本位和个人本位为出发点,来探寻先秦与古希腊法律文化的不同,分析比较出两者的优缺点,及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王莉 《行政与法》2010,(9):79-82
在房价持续上涨、住房供求失衡的背景下,个人合作建房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中低收入老百姓住房难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住房市场的供应压力。然而,我国的个人合作建房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具体操作时遇到了重重阻力,步履艰难,质疑声四伏。因此,对我国个人合作建房若干法律问题进行探析是必要的、有意义的,将有利于促进合作建房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入世”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利大于弊,机遇与挑战并存;可推动我国的改革开 放,促进我国市场的健全和完善,受益于 WTO的多边贸易体制。同时在国民待遇、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信息资源与电子商务法律、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自 然资源开发和国际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争端解决机制、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等问 题上,亦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3.
货币以其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基本职能创造了现代社会的商品交换世界.作为现代社会秩序维系的核心要素,货币既是人类个体从主观世界走向客观世界的中介环节,又是国家规范秩序和治理体系的关键所在.货币既是公私法规范体系产生发展的秘密,也是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紧张关系的聚焦中心.在权利和权力的合作竞争中,去除金银本位的国家纸币体系应当遵循货币运动的内在伦理边界,寻求货币权力和货币财产权之间的和解,通过货币治理法治化,以货币民主、货币非国家化等规范框架限制货币走向极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王妍  黄桂琴 《河北法学》2002,20(5):46-49
任何一项法律制度的设计都在于维护一定的权利、实现一定的目的。但是,很多具体制度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了“实然不及应然”的结果,令这些制度在价值方面大打折扣。究其原因,除了这些制度在设计时就存在一定的缺陷外,相关法律制度不够配套,也是原因之一。在我国现阶段,很多法律制度是积极的、进步的,但实施效果却不够理想,如何对其进行必要的补救,以形成目的与效果的统一,是立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法律拟制与法律类推:以刑法规范为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凤梅 《法学杂志》2006,27(1):139-141
以刑法规范为视角去审视法律拟制与法律类推,两者均具有法律漏洞的填补功能。法律拟制与法律类推均欠缺实质的正当性。对法律拟制与法律类推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法律现实主义在法学教育领域通过批判当时主流的案例教学法而兴起,并且在法学教育实践中展开了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和师资构成方面的改革。法律现实主义者的教学改革顺应了当时剧烈变动的美国社会对于法学所提出的要求,吸收了欧陆自由法学运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法律功能主义的理论精髓。它对美国乃至世界上其他国家法学教育方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成了诊所式法学教育模式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BRIAN BIX 《Ratio juris》2007,20(1):45-55
Abstract. The article considers Robert Summers' new book ( Summers 2006 ), in the context of Summers' earlier work and the role of form and formalism in other jurisprudential discussions. While accepting the value of a form‐centered approach to studying law, the article questions Summers' claim that his approach is clearly superior to (and not merely complementary with) traditional analytic theories, like those of Hart and Kelsen. The article also suggests that the book's discussion of form in contract and commercial law is somewhat disappointing, given Summers' expertise in this area, and the many difficult form‐related questions that area raises.  相似文献   

18.
武建敏 《河北法学》2012,30(7):23-30
法文化的价值问题属于“法统”范畴,它是任何时代的法文化必然具备的一个核心问题.当代中国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研究当代法文化之价值问题的一个理论前提,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可以解读出与法文化的价值问题息息相关的概念组合,这就是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当代法文化之“法统”既不应该是单纯的个人主义,也不是单纯的国家主义,而必然是个人与国家的有机统一,但要统一于具体语境之中,就需要引入实践智慧的概念.当代法文化的“法统”所依据的理性基础是关系理性,这种理性形态在传统中国法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都有良好的思想支撑.  相似文献   

19.
"法"、"刑"、"礼"、"德"、"律"是与古代法律活动相关的重要的古文字,它们各自代表着中国法律文化不同方面的特质,但对它们的整体性理解将获得对中国法律文化的总体风貌的把握.每一种法律文化都有自身的思维方式以及合理性基础,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目的论关怀,"法"、"刑"、"礼"、"德"、"律"恰恰体现了中国法律文化在此类方面的根本特质.  相似文献   

20.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role of dissent and anarchic thinking in modern legal culture. Such notions traditionally convey opposition to established authority and are essential for all free and open societies. In fact, the right to dissent and practising anarchic beliefs exist insofar as a true right of confrontation is guaranteed by the legal system. In this perpective, the author suggests some correspondences between dialogic thinking, that Peirce says allows all ideas to grow semioticall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ole of dissent in the legal culture. Generally speaking, the question concerns the well-known Peircean dichotomy between chance/spontaneity and lawfulness. This thesis is exemplified in detail looking at the history of US law, at its outset the direct consequence of a legal counter-cultural movement against British common law. Moreover, the possibility of dissent is written into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 At least three modes of dissent are built into American law as legal counter activities: (1) voices of nondominant religions, (2) dissent within the legal system, e.g., dialogue among and within the courts, (3) challenging the legal system sanctioned by the right to civil disobedience and by other forms of reaction against an oppressive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