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权力腐败的根源及根源性的反腐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归纳分析了有关权力腐败根源的理论解说,可以看出,导致腐败的原因很多,腐败是权力主体、客体和环境合力作用的结果;任何国家如果存在一个庞大的行政官僚机构,它就必然是腐败之风难以遏制的制度性根源。当代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必须从权力运作的主要环节,即权力的设定、操作、监督等方面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制约机制,以法为主要控制手段,遏制、防止和惩治权力腐败。  相似文献   

2.
腐败与反腐败是一个博弈过程,腐败与反腐败虽然产生于政治领域,但是可以通过经济学分析的方法来找到一般规律。腐败的成本按照“经济人”原理可以分为政治成本、经济成本、法律成本和道德成本,通过分析腐败的成本可以探究腐败的戍因,找到遏制腐败的方法。反腐败是政府进行的重要活动,反腐败的成本属于政府成本的内容,通过分析反腐败的政治成本,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确定了反腐败斗争要在政治意识上高度重视、运行中经济节约和社会影响上一分为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刘金国 《法学杂志》2012,33(2):39-45
坚决惩治权力腐败和有效预防权力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政治任务。权力腐败是权力的权利化和权力的非责任化,因为权力时刻存在着走向腐败的可能性,权力具有私欲性,权力具有可交换性,权力具有不平等性。权力腐败的本质是剥削,其法律属性与民本、民生、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完全相悖。要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建设的战略意义,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4.
笔者认为,所谓腐败就是以权谋私,即掌握一定公权的人利用权力追求额外(或称不正当)的收益。可以说,腐败的目的几乎都是相同的,即为了满足个人贪婪的欲望。一、腐败行为可表述为收益与成本之比成本和收益比较,是影响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当前,导致我国腐败问题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腐败的成本低而收益高,致使一些人为高额利益所诱而“前腐后继”,走上腐败不归路。当掌握公权的人利用权力追求的额外收益比其成本大得多时,他就容易具有腐败的动机。当潜在的收益足够大时,他就可能铤而走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反腐败的有效机制就是使腐败的…  相似文献   

5.
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有效遏制腐败,是我国政府长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曾指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这表明要有效的遏制腐败,就要通过监督来实现对公共权力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从腐败、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角度探讨腐败的成因,认为腐败并非是公共权力的腐败,而是公共权力主体的腐败。公共权力不可能自发导致腐败,腐败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公共权力主体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从根源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就要从教育、法制、监督的配套机制中加强对公共权力主体的治理。  相似文献   

7.
根据腐败主体以及腐败的基本特征,可以把我国金融腐败(或国有银行机构中的腐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可以称为权力干预型金融腐败,其主体是政府机关的党政领导干部。由于国有银行的所有制性质以及原来的机构设置特点,党政领导干部可以通过手中的权力直接干预、操控金融机构的决策,例如,“写条子”、“打招呼”甚至直接命令银行贷款给某个国有企业,投资某个项目,为别的机构提供商业担保等等。凡此种种,都酿成了大量的腐败行为。自1994年初财税体制改革以来,应该说,这类金融腐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第二类金融腐败可以称为道德损害型,…  相似文献   

8.
公共权力腐败有其深刻的制度经济学原因,包括正式制度的缺陷、约束机制的缺位、激励机制的欠缺、惩罚力度的疲软正式制度因素,也有意识形态的缺陷、道德代价的下降、传统政治文化"路径依赖"等非正式制度因素。笔者通过运用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公共权力腐败现象,指出应加强制度建设,即通过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从根源上遏制公共权力腐败。  相似文献   

9.
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的异化,惩治和预防腐败关键在于监督权力的运行过程。笔者认为,从我国目前反腐败斗争现状来看,用公民权利监督公共权力,不啻为遏制腐败的一条捷径。本文讲的权利,主要指公民依法行使的权能与享受的权益。以权利监督权力,即以公民权利监督公共权力,是指权力的产生、运行都要以是否有利于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标准的一种监督方式;具体而言,就是让人民群众直接监督公职人员履行职务行为的监督方式。一、权利监督权力的优势1.权利监督成本小。用权利监督权力,与高薪养廉相比,它不需要国家投入大量财富,只要法律明…  相似文献   

10.
腐败的制度根源与从制度上遏制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警钟长鸣”。要反对腐败,首先要弄清产生腐败的最深层次的根源,并从治本上下功夫,才能见效。本文拟就腐败的制度根源和从制度完善上遏制腐败作一些探讨。一、腐败的制度根源(-)腐败根源的理论误区。l、腐败与反腐败现在已经成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话题。腐败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免。一些论者在追溯腐败的根源时,往往只限于从腐化者个人品质和社会意识中找原因。好心人为了维护社会主义的形象,又往往把腐败只归咎于剥削制…  相似文献   

11.
权力具有“双重性”,即权力可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以为个人谋私利;权力可以造就人,也可以腐蚀人。当前,社会公共权力的异化,其核心都表现为权力腐败。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建立与完善执政权力的监督机制,特别是对高层权力、高级干部的监督机制,是消除权力腐败,保持执政廉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辽宁省沈阳市原市委副书记、市长慕绥新和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向东分别伏法,以及同案的其他犯罪分子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人们欣慰地看到,历史是无情的,法律是公正的。人们在痛恨贪官污吏,斥责社会腐败现象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国家在社会转型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过程中权力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并且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遏制权力腐败的恶性蔓延。本文以“慕马”案件为切入点,深入剖析,试图找出权力腐败的根源,并提出积极的对策,以预防和遏制权力腐败。  相似文献   

13.
利益最大化原则是每个权力主体追求的目标,权力主体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就有可能将手中的权力谋取额外收益,进行违法违纪和违背党的宗旨的腐败行为。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市场化交换。当法制不完善、腐败惩治机制存在一定漏洞时,政府当局严厉的反腐政策在短期之内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腐败政策也因此陷入两难困境。遏制腐败的方式各种各样,而制度反腐败是其中的重要方式,即较高水平的制度化能够防止腐败,以非正式制度创新制约腐败也是一种不错的举措。  相似文献   

14.
论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从人民与人大的法权关系谈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我国,人民和人大都是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人民是国家权力的原始所有者,人大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予;人民是国家权力的至高无上的主体,人大是第二个层次的主体,它要对人民负责。人民的权力只能通过代表人民、为了人民的统治阶级中的少数人来实际地掌握与行使。人民为了“保护自己免受自己国家的侵犯”,遏制权力的扩张与腐败,保证国家权力运行的人民意志性,就不仅要以“权利制衡权力”,而且还必须以“社会权力制衡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15.
张集体 《政府法制》2012,(23):58-59
人类历史表明,腐败是权力的滋生物,不受制约的权力必将导致腐败。在现代社会中,“腐败”一词常作为“权力腐败”的代名词,权力腐败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党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在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条件下,权力具有二重性,既可以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能成为损害人民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反腐败力度的加大, 一些腐败分子意识到了搞腐败的风险,于是急着寻找贪贿新途径,“期权腐败”就此粉墨登场。在位时为企业谋利不要即时利益,等从领导岗位上退下后坐享企业“反哺”。这种把权力当期货进行交易的行为就是领导干部“权力期权化”,已成新的腐败形式。“权力期权”已成为当今最大且最具升值潜能的“期货”。这种公然以权力为资本参与社会物质利益的再分配,不但造成社会分配不公,而且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已经成为社会的一颗“腐败毒瘤”。  相似文献   

17.
谭永强 《法制与经济》2008,(14):83-84,99
利益最大化原则是每个权力主体追求的目标,权力主体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就有可能将手中的权力谋取额外收益,进行违法违纪和违背党的宗旨的腐败行为。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市场化交换。当法制不完善、腐败惩治机制存在一定漏洞时,政府当局严厉的反腐政策在短期之内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腐败政策也因此陷入两难困境。遏制腐败的方式各种各样,而制度反腐败是其中的重要方式,即较高水平的制度化能够防止腐败,以非正式制度创新制约腐败也是一种不错的举措。  相似文献   

18.
权力腐败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十七大报告更是将反腐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现代社会,媒体越来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防治权力腐败可以有效地依靠媒体机制,建立完善的媒体系统,运用媒体优势,在腐败的各阶段进行强有力地循环防治,在媒体领域给予权力腐败以有力地遏制与打击。  相似文献   

19.
公众监督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监督的实现与保障机制的建立,是有效遏制腐败、防止公共权力异化滥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在自觉 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与归 宿。  相似文献   

20.
源头治理腐败工作,是在总结党风廉政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推出的一项带根本性的举措。它是从腐败的本质和核心问题即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入手,通过深化改革以及管理、制度、机制的创新,加强对权力运作的监管,以把腐败遏制在权力运行的初始环节。源头治理腐败工作涉及到诸多单位和个人利益的分配,权力的调整以及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将面临着种种阻力,有些工作还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干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认真分析各种不利因素和负面作用,作好长期、持久作战的思想准备。一、对反腐败斗争认识不足的问题依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