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旗渠,被称之为"人工天河",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州人民创造的一大奇迹,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近来有"林州市"改为"红旗渠市"之传闻。城市改名,古已有之,而在近几十年,"城市改名运动"愈演愈烈,如:湖南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四川灌县改为都江堰市,福建崇安县改为武夷山市,四川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云南中甸县改名为香格里拉县,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地方政府大搞改名  相似文献   

2.
王建 《瞭望》1994,(26)
红旗渠盘绕太行山流淌已经近30年了。30年来,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创业精神,象红旗渠水滋润着林州大地一样,在哺育着林州人民的心灵。 (一) 修建红旗渠,是林县人民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与大自然所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奋斗。红旗渠整整修了10年,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在修建这一宏伟工程中,林县人民踏平了1250座山头,钻透211个隧洞,架起152座渡槽,挖砌土1818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修了一座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共有189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56名民工重伤致残。  相似文献   

3.
奉上级命令,我团于去年3月11日至4月1日赴山西省平顺县石城乡执行援建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第二期技改工程施工任务。在时间紧、任务重、强度大、作业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全团官兵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原计划一个月的工程量,提前20天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受到军区、集团军、河南省的通报表彰。我们感到,这项任务的圆满完成,除得益于地方政府、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外,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威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是广大官兵能始终保持高昂斗志的主要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4.
在河南省林州市,与“红旗渠”差不多一样知名的外出建筑业近年来获得长足发展,形成10万大军出太行的强大阵容。 但是,伴随着外出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也给林州市的党员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中共林州市委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为外出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摸索出一些新经验。 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在全市13万外出大军中,有党员6000余名,他们散居在全国各地。曾经有过一个时期,原来的农村党支部想管管不着,施工队又无人管理,正常的组织生活难以为继,致使部分外出党员的组织观念有所淡薄,在思想上产生了不少的糊涂认识。更为严重的是,偷税漏税,不上交各级管理费,年底不给工人开工资等现象也在一些党员,尤其是党员工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0,(7)
红旗渠精神具有时代性、人民主体性、革命性的鲜明特征,内在地包含着求富精神、和谐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敬业精神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本文论述了红旗渠精神可以成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极佳载体,并就如何通过弘扬红旗渠精神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考察红旗渠时强调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的价值意蕴,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相似文献   

7.
红旗渠,对于林县人民来说,不仅是夺取丰收的物质基础,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靠当年那股楔而不舍的开渠精神,林县人民用20年的时间,走出太行,建设太行,彻底改变了家乡的穷困面貌。他们的实践表明,要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变成看得见的财富,就要踏下心来一件事一件事地做。修渠是这样,建设社会王义新农村同样是这样。  相似文献   

8.
论红旗渠及其精神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旗渠修建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弘扬红旗渠精神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翻开最近的报纸,几乎天天都有关于"红旗渠精神展"的消息。不仅报纸上热载红旗渠,网站上也热论红旗渠。 有人说: "红旗渠是时代的一面旗帜,是中原儿女的杰作,是我们珍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时期是历史给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最好的历史机遇,既要巩固过去10年、30年、60年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和经营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又要规避文化产业在过去10年快速发展中所出现的突出问题,紧紧抓住国际文化产业强国的发展趋势,为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推动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更大作用,谋大篇,布鸿局,创伟业。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会同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9年6月1日。公司拥有35KV及以上变电站12座,其中7个变电站已实现综合自动化改造;运行维护220KV线路141KM,110KV线路189.729KM,35KV线路347.745KM;电网覆盖全县25个乡镇346个村,并辐射周边三县市及军工供电,年供  相似文献   

12.
正红旗渠干部学院建院以来围绕"传承红旗渠精神,增强党性修养"的办学宗旨,积极探索开展党性教育主题培训,充分利用红旗渠精神资源,不断延伸党性教育课堂,拓宽党性教育视野,增强党性教育深度,提升党性教育体验度与获得感,让每位党员干部在"身临其境"中真正触及思想、震撼心灵,入景入境入理,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固根守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3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种"自上而下"的特征,因而需要在群众中的普及与践行,即面临着所谓的大众化的任务。红旗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弘扬红旗渠精神,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值得进行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4.
周刚 《学理论》2012,(35):1-2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即人民群众创造了人类历史。毛泽东、邓小平作为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们都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又是价值的主体,是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内在统一。人民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并且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也是为了不断满足自己的需要,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理应为人民群众所享。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人民最终走向共同富裕,他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发展理念。这些发展理念各具时代内涵和特色,体现了对马克思群众观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全部工作出发点、归宿和党的领导的根本目标。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全部目的,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利益、谋幸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都要按照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制度,落实人民的主人地位,保证人民主人权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新需要、新期待为目标,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党员干部必须把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最高准则,作为自己履行职责、行使权力的最高规范。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始终与改革开放的总进程同频共振。在不断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和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的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人民至上、德才兼备,以及科学化、专业化、正规化、年轻化的选人用人原则、立场和标准,培养锻造了符合时代要求与人民需要的干部队伍,也为党的组织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应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大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勇于改革创新,继续推进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向更高标准更高水平发展,建设好新的伟大工程,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相似文献   

17.
《求知》2020,(7)
正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法律保障我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我国民事立法的集大成,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的编纂、审议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颁布实施必将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重要法律保障。第一,顺应更好维护人民权益的要求。民法典主要以民事权利为主线而展开,在系统确认民事主体所广泛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上,明确权利的行使规则,并为权利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我国民法典  相似文献   

18.
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18,(3):5-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做出的这个重大判断,反映了人民需求层次的变化,超越物质文化需要满足的美好生活诉求,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增添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发展协商民主的动力,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必须努力使人民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感受主人翁感;使人民在国家发展中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使人民在多样化的差异发展中增强社会认同感;使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焕发自豪感。  相似文献   

19.
《瞭望》1990,(1)
除夕午夜报时的钟声回荡在首都上空。历史告别了80年代,跨进了90年代。 站在这两个10年的交汇点上,回首难忘的80年代,令人不禁心潮澎湃。人民共和国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的航道前进,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历经曲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过去10年不平凡的历程,1989年春夏之交那场政治风波之后的冷静反思,使中国人民更加坚信:动乱不得人心,政治稳定是获得一切的大前提;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来奋斗牺牲、比较鉴别作出的历史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把中国引向富强、民主、文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全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力量。 90年代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充满希望而又面临困难,机遇和挑战同时并存的10年。这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高度重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及推动社会共享发展提出了新举措。他强调通过精准扶贫确保人民底线公平、尊重平等的教育权利推动教育公平、积极促进就业保障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权利、监管住房为人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秉持共享发展理念,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缩小贫富差距,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社会的美好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