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要经受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  相似文献   

2.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还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不要大力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对于这个严肃的问题,历史和现实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进行伟大的创业,必须有伟大的创业精神,必须大力弘扬党的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历史上的许许多多英雄模范人物是这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孔繁森、徐虎、李素丽、李国安等一大批先进人物身上,也看到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光大。然而,时下党的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崇尚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好作风,在相当一部分党员和干部中被淡忘了。一些人挥霍公款、吃喝玩乐,沉溺于物质享受,过着纸醉金迷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省、市委相继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相关规定,省委组织部又在全省组织系统部署开展“联系群众转作风、公道正派树形象”主题活动,把加强组织部门作风建设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坚持公道正派,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用作风好的人带动各级干部转作风,通过近年来的组织工作实践,深感需在“五一个”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作风问题十分重要,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成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保证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多数党员经受住了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党中央反复强调,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联系群众,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次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指出:“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  相似文献   

6.
面对社会思潮的复杂性、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社会问题的多元性、未来的开放性和风险性,干部的能力与作风面临新的考验。要着眼于提升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领导力、集体行动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对领导干部的作风与能力建设进行融合分析。干部的作风和能力建设要聚焦于干部的集体行动能力。有效的干部集体行动能力是我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取得举世瞩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作风的先进的政党 ,在 80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 ,一直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形成和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 ,在广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光辉形象 ,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 ,从而使得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阐述了坚持密切联系群众 ,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强调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 ,就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密切联系群众 ,切实纠正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歪风。一、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我们党有许多优良作风 ,根本的一条是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决定》强调 ,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因此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  相似文献   

9.
《党政论坛》2014,(5):54-55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做好群众工作是干部能力素养的基本要求。年轻干部是党的队伍中的生力军,是党的事业接班人,年轻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如何,关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党的作风建设的现状,作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的问题是要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观点的唯物史观包括如下内容: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的前进和发展,因而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创造…  相似文献   

11.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党从诞生到现在的全部历史反复证明一条真理:什么时候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群关系紧张,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当前,我们党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考验,能否保持和发扬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得失,这是一个十分现实、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党的力量源泉在群众之中,我们党的一切胜利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本刊从这一期始,开设“老照片·共和国长子的历史印迹”专栏,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大批大型国有企业的艰难创业为时代背景,选登体现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干部和群众鱼水情深、艰苦奋斗的“老照片”,进一步激励党员领导干部在新时期牢记宗旨,践行群众路线,密切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公道正派是组工干部的核心素质,是组织部门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职能的“生命线”,更是组工干部的立身之本、为人之道、正气之源。开展好组织系统“联系群众转作风,公道正派树形象”主题活动就要引导组工干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使其成为转变作风的楷模,公道正派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传统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保持廉洁,实现自己政治任务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我们党一种特有的政治优势。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早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引以为自豪的革命口号.可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一些同志在强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忽略了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放松了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继续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致使这个在党内外本来解决得很好的问题,也变得模糊和混乱起来。有的同志,特别是青年同志经不起高消费和个人主义享乐思想的冲击,逐渐滋长了讲实惠、赶时髦、重金…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这既是对我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继承和弘扬,又是对党执政60年来宝贵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2)
作风是党的生命,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当前,干部作风存在严重的"四风"问题,令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四风"不仅违背党的性质与宗旨,而且成为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不根治"四风",我们就难以凝聚人心和力量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密切联系群众是作风建设的核心,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根除"四风"之害、不断强化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所谓“论心”,是指以诚相见,心心相印。现在,有的干部也想和群众交朋友,可就是没有“论心’的雅量。他们也偶到群众中走走看看,可那是“前呼后拥”;他们也偶尔“雪中送炭”,可那是逢年过节的点缀。长期养成的正襟危坐的惯性,使自己放不下架子,找不到与群众的共同语言。其实,“论心”,贵在知心,重在诚心。患难之时,正是考验交友是否“心诚”的最佳时期。在企业揭不开锅、职工发不出工资时,在农民温饱有障时,在群众体痛生病时.“人民公仆”的出现,无疑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我们的领导同志,要善于“危难之处显身手”,多交…  相似文献   

18.
加强作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十八大召开后,中央政治局作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央领导同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党的优良作风,展示了求真务实的新形象,表明了改进作风的坚定决心。各级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加强作风建设,大兴读书思考、狠抓落实、艰苦奋斗之风,力戒浮躁之风、庸俗之风、奢靡之风,努力在改进作风上走在前头、做好表率。  相似文献   

19.
岳秀峰 《学理论》2012,(13):157-158
"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胡锦涛同志也曾经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发表重要讲话,重申"两个务必"的重要性,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20.
党中央号召各级干部下基层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已经过去一年了。这一年多来,党群关系密切了,人们有目共睹。这说明,干部下基层是十分必要的,今后应该长期坚持下去。 干部要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光是身在基层还不够,还必须心中有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