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三大法宝”之一的“党的建设”,是决定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决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事实已经证明,而且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自身建设,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左”的路线影响,特别“文革”的十年动乱,使我党我国各方面的事业受到重大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党中央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标志着我党冲破了长期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从社会和谐的角度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进一步深入认识,是中国共产党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念的重要升华,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集其大成,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这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3.
以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为开端,以“八大”为轴心,中国共产党人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诸多理论。虽然没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进行系统的论述,但探索中提出的理论被日后中共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是正确的,并为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4.
综观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发展,贯穿于其中的一条红线,就是社会主义观的播种、成长、在曲折中发展并不断超越的过程.成熟的社会主义观,可以加速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僵化的教条的社会主义观,则可能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负面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影响.理顺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观的发展演变过程,有助于贯通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以及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解,从而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能够科学地审视和前瞻.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理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其中尤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最新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有责任带头把它们学好和用好。  相似文献   

6.
30年前,在改革开放问题上,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30年后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创立、“十个结合”宝贵经验的理性阐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规律有了初步的感知和掌握,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了由经验式向理性的转变。“十个结合”是新时期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则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刘少奇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党的统一战线事业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一、明确地指出了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战线,是我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革命胜利后,共产党已成为执政党,在这样的条件下,党内一些同志因为革命胜利而产生了骄傲情绪,认为江山是我们打下来的,现在政权在手了,还要什么统一战线呢?刘少奇针对党内存在的这种错误认识,专门论述了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问题。指出:“要不要统一战线,不决定于胜利不胜利,而决…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年,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90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的根本原则;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高度重视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在领导文化建设中,坚持理论创新,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主要包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建设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任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建设纲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文化建设使命,等等。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科学总结了十三年的成功经验 ,深刻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报告充分体现出继承、创新和发展的理论品质 ,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文献 ,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政治宣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描绘了宏伟蓝图。一、“十条基本经验”奠定了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 1 3年 ,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经历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 ,奋斗不息、排…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50周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巨大胜利的50年,也是我党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50年.回顾50年的探索历程,对于我们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向21世纪,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一大创造,是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毛泽东同志把统一战线称之为党的“三个主要的法宝”之一,邓小平同志从党的战略高度指出:“在历史上,统一战线是决定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因素之一。”在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对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作了更加明确的阐述,他说: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o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在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内容和写法上,较之其它党史论著有如下一些新的特点。 (一)紧紧围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主题,充分论述了1949年至1991年7月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正确与错误、成功与挫折相交织的曲折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了 2 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使中国人民获得解放、中华民族获得独立 ;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中国人民坚持独力自主 ,自力更生 ,经过 5 2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国家日益强大。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 ,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为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而奋斗的党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这一初心和使命与近代以来海外华侨的期盼高度契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海外侨胞在这一过程中认同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同历史阶段 ,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针对全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努力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这集中体现在党的两个基本纲领之中。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基本纲领 ,创造性地解决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 ,如何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创造性地提出并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曾经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7.
杨海英 《理论前沿》2003,2(4):20-21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一、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证明,没有党的领导,就不会有新中国的成立,更不会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成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大浪淘沙所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特殊性与必然性的转化,并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轨迹。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呈现出不合格特征的必然性;我国社会主义呈现出不合格特征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具有双重特征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胡厥文出生于19世纪末,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朝代,从立志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到真心实意地拥护中国共产党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爱国、救国、建国的抱负.他是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与中国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注重以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实文化支撑.建党一百年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前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创新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全面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