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曹植对诗歌文人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植是建安文学中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 ,其诗歌创作意义 ,在于使汉魏五言诗歌从民间状态、半文人化半民间状态逐渐向文人化过渡 ,突出诗歌的心灵化、个性化及艺术特性 ,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文人诗”的诞生。  相似文献   

2.
漫议“诗中有画”丁远直诗中有画,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之一。苏轼《书摩洁蓝田烟雨图》评赏王维的诗画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上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诗画的审美关系。纵观中国诗史,“有画”之诗可谓源远流长,无论是质...  相似文献   

3.
曾庆雨 《思想战线》2002,28(4):84-87
晚唐诗以“意”、“象”的不确定性带来了诗歌艺术的朦胧之美 ,开创了中国诗歌创作的另一境界。 2 0世纪初的新月诗在形式上与晚唐诗有极大不同 ,可诗的“境”、“意”的非一致性仍是主要的特征。 2 0世纪末的朦胧诗 ,更加努力加大“意”、“象”的这种距离感 ,以增加诗的多元和多层次性 ,更具有一种立体解读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诗品》上品曹植条昭示出了钟嵘丰富的诗学理论。钟氏认为曹植诗"源于《国风》"、"情兼怨雅"而"骨气奇高",正是其所推崇的充满"性情"而兼具"风力"之说;钟氏评价曹植诗如"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符合其自然"直寻"的诗学追求;钟氏认为曹诗如"女工之有黼黻"而颇具"滋味",符合其诗学理论的"诗之至"理想。  相似文献   

5.
李江峰 《前沿》2009,(2):176-179
对诗格著作个体在诗格中阐述的诗学思想与其诗歌创作实践关系的探讨是探索诗格与诗歌创作关系的基础。本文以齐己为考察个案,通过《风骚旨格》“诗有三格”诗学思想的解析、《风骚旨格》引诗所见齐己的诗学追求、《风骚旨格》所见齐己的诗禅世界、诗艺的多方面探索与实践四个方面探索了《风骚旨格》与齐己诗歌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杜红亮 《前沿》2010,(10):130-132
汉魏之际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期。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诗歌创作表现出浓郁的丽文倾向,专注于对偶、炼字和声律等技法的锤炼,实践"诗赋欲丽"标准,从而推动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并且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曹植“游仙诗”表现了在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他的“不遇”之痛与生死之辨,也自觉和不自觉地展示了以立足全局、直觉体悟、动态描写反映万物运动之美的艺术手法,从而引领了一种极具影响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8.
梁志刚 《前沿》2008,(9):177-180
王维的心态特征与诗歌创作的关系验证了文学创作的一条基本规律:客观存在决定诗人心态,心态特征影响诗歌创作。大唐时代及个人经历使王维的思想心态呈现出前后两种迥然的特征,这两种心态特征又作用于其诗歌创作。使之在题材择取、风格境界等方面产生差异。从前期多阳刚之气的游侠边塞诗,到后期富阴柔之美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上题材风格的变化,无不受其心态特征的影响,而其不同的心态特征又受到那个特定时代及个人经历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识见与实践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于八十四高龄写给他的幼子子聿一首五言古诗,在简要论述了自己所经历的创作道路,总结了毕生诗歌创作的经验之后,提出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精深见解。那么,这“诗外功夫”究竟何所指呢?恐怕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曰:品格、识见,或思想基础;二曰:社会实践,或生活基础。概言之,就是学诗先学做人。  相似文献   

10.
李东阳诗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阳的诗论承袭了儒家诗教说,他的诗论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是从儒家诗教说的观点出发反对诗歌创作上的模拟剽窃、务美求奇;二是从诗歌本体上阐发传统比兴声律,深化了比兴声律的认识;三是提出学、识、才的观点,论述了诗歌创作上的“因”与“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姜夔是诗词兼擅的作家,其诗词均偏于一己幽感之表达,诗心与词心的相通无意间促成了文体的融合与渗透,其诗有了词的韵味,其词又有了诗的格调。本文从姜夔诗词所表达之情感特质、所写之景、所造之境三个方面探讨了姜夔词之创作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与渗透。  相似文献   

12.
杨丽华 《求索》2011,(12):208-209
寒山诗情景交融,不拘格律,后代文人多有模仿,素有“寒山体”之称。诗中禅机勃发,也为唐宋以来历代高僧禅师唱和讲禅,引为经典。现有研究集中在对寒山诗的儒家、道家、释家思想的分析,而对其中的禅宗思想鲜有论及。本文从寒山诗“禅”之来源、内涵和影响三方面,对寒山诗之“禅”进行了分析,这对深入探讨和客观评价寒山及其诗歌在文苑和丛林中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许学夷的《诗源辩体》作为明代复古派诗论的集大成之作,其诗学思想基本继承复古派,主张师法汉魏古诗与盛唐律诗,重视诗之体制、格调等,但其在诗歌的正变之辩等方面亦不乏创见.如许氏认为曹植诗与汉诗相较,已体现出“体多敷叙,而语多构结”、“体既整秩”而“事由创撰”与“体既端庄,语复雅炼”等特点,并认为曹植工于诗作等.由此也折射出许氏的一些诗学思想:其认为汉、魏之诗有异同;他主张“审其源流,识其正变”,以“情兴”论诗;并主张“体制为先”,强调体制规范的变化,以“本色”论诗.  相似文献   

14.
古代论隐私     
《韩诗外传》第九卷第十七章,有这样一段故事: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礼。”  相似文献   

15.
吴思增 《前沿》2004,(4):170-172
文人创作乐府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乐府艺术发生的汉代。古辞中如《折杨柳行》、《西门行》、《怨诗行》等,从所表现的意识来看,似是文人士子的吟唱,语言也比较文人化。建安时期乐府诗创作集中在三曹身上。曹操今存诗歌二十二首,包括作者有疑问的三首,全部是乐府诗,曹丕、曹植乐府诗都占他们诗歌创作的半数以上。他们的乐府诗多数是“依前曲作新歌”,利用汉代现成曲调,特别是相和歌中的清商三调,另铸新词而演唱。曲调的沿袭,歌辞内容的创新,构成了他们乐府诗的一个重要特色。《文心雕龙·乐府篇》云:“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  相似文献   

16.
李白一生的创作中,留下了众多的以山川风光、鸟兽草木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景物诗。这些作品,有着巨大的艺术功力,犹如璀灿的珠玑,永远光芒四射,不仅深刻地展示了李白的内心世界,从一个侧面曲折地反映了他的时代,也充分地显露了他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气骨高举,是自唐以来对李白诗几乎一致的评语。皮日休说太白诗“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刘枣强碑文》)。这个特点,同样突出地表现在他的景物诗当中。孙觌在《送删定姪归南安序》中这样说过:“李白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一泉之旁,一山之阻,神林鬼冢,魑魅之穴,猿狖所家,鱼龙所宫,往往游焉,故其诗疏宕有奇气。”用“奇气”来概括李白景物诗的独特风格,很有见地。  相似文献   

17.
也说曹植对继承权的争夺高飞卫关于曹植与曹丕争夺魏王继承权问题,有学者认为,曹植“为了取得曹操的欢心,寻找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显露自己的才华学识,并与丁氏兄弟、杨修等人串通一气,营私舞弊,以求一逞”。‘但是,另一种观点与此截然相反,认为曹植非但没有与曹丕...  相似文献   

18.
王峰 《求索》2011,(3):214-216
中国诗对美国诗歌创作的影响绝不仅仅止于意象派,在诗歌题材、诗歌形式、中国诗的化用以及诗歌意境等诸多方面,中国诗都给美国诗人提供了无穷的文学想象空间。作为"他者"的美国诗人对中国诗的异国文学构建和创造性的文学想象,极大地丰富了美国诗歌创作,其诗意的呈现更加多元多彩。  相似文献   

19.
对于江西诗派中的成员之一的韩驹,很多学者都只有大致的印象,觉得他无非是江西诗派中的一员。其实,韩驹虽属江西一脉,他的诗却表现出许多新变因素来。本文立足于韩诗的文本,结合其诗论,对其诗细致地分析探讨,希图更准确地把握其在江西诗派中的地位。一韩驹对江西诗派的因袭韩驹处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下,他的诗学观点与诗歌创作受黄庭坚影响,有深刻的“江西诗”的痕迹。1.饱参诸家。江西诗派侧重于阐述诗歌艺术的本质,注重探索诗歌创作的规律。黄庭坚经常强调“无一字无来处”,“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就是要求多读书,掌握创作的“法度”。…  相似文献   

20.
马荣江 《前沿》2010,(20):150-154
自钟嵘《诗品》指出陆机诗"源出于陈思"以来,后世论者多据此反复申说,但这一论述缺乏材料佐证。本文选取了陆机乐府诗作为切入点,分别将陆机乐府与曹植乐府、建安其他诗人之乐府及汉代乐府进行了详尽的比对,得出:陆机拟写乐府非以水平高低为标准,而以是否近古辞、古意为根据,陆机乐府中无模仿曹植诗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