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家庭伦理的法律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 ,法律的调整范围日益拓展 ,渗入到家庭的伦理关系中。家庭伦理的调整需要制度化、多元化和专门化的机制 ,其中法律调整手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完善家庭伦理的法律调整 ,应当制订惩治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律 ,设立别居制度 ,转变执法观念以及实现社会力量的共同干预。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使得亲子关系面临着现实问题,它不仅表现在传统家庭观念的滞后、孝亲关系的弱化,而且还表现在不当的家庭教育上.我们不仅要从家庭内部着手,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而且更要批判地继承与吸收传统伦理文化中"慈孝"的积极部分.此外,我们还必须强化国家在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代生命法学与推动科技和伦理和谐互动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一,研究内容承担调整处理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包括人权)两者矛盾的任务,有时还涉及生命哲学价值取向的选择;二、不仅研究与自然生命延续和生命保健相关的社会关系,而且研究遗传基因解密和生命创设,生命修缮引发的新型复杂社会关系;三、调整的对象不仅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且包括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地球生物圈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四、调整方法有多种类型,以行政法和民法的手段为主、重视奖励这一方法的运用,此外,刑法手段也占一定位置。生命伦理与生命法相辅相成但不可互相替代,两者的价值取向虽然一致,生命伦理是生命立法的基础,但伦理处于认识和道德层次,缺乏刚性的约束力,只有上升为生命法才有普遍有效的约束力和可操作性。当代生命法推动科技与伦理和谐互动的常用手段:一、生命法充当科技发展(或社会进步)与伦理矛盾的仲裁者和协调者;二、给人类某些伦理观念的变革发放“通行证”;三、创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实现生命科技与伦理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4.
从词源学考察伦理是一定社会的人们所认识和理解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应然性关系;道德则是人们对这种应然性伦理关系的反思、认同和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关“应当如何”的观念、品格、规范和行为.伦理是道德的来源和依据,道德则是伦理的展开和实现,表现出既相通相依、又相互限定的张力关系.厘正两者的关系,可有效防止道德绝对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的构建和践行,有助于重建当代人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作为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所日益形成的社会形态,是实现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功能系统;其在历史向度中展现的私人指涉性、群体指涉性、公共指涉性转向,则逐步彰显着"契约性"社会自治中所内蕴的个体伦理精神、群体伦理精神以及公共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6.
伦理价值观念及其发展的趋向、特点、规律性等问题,是人们尤其理论工作者在我国价值理论、价值哲学深入研究中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拟对伦理价值观念发展中的几个关系,诸如:伦理价值观念发展与价值取向"多元性"的关系,与社会经济形态变化的关系以及与人的本质属性的关系等不同层面作一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7.
国际关系伦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关系伦理是国际社会中制约和影响国际行为体之间关系与行为的观念规范总和 ,其形成取决于国际社会结构和规范两大要素。当前 ,国际社会结构和规范的变化使传统的国际关系伦理面临着挑战 ,重建国际关系伦理已是大势所趋。国际关系伦理的重建 ,首先面对的是根据当前国际社会的结构特征和主体发展需求的变化来理解国际社会这一特殊领域中的正义概念。将现代现实政治的政治计算与理想政治的伦理判断结合起来 ,并且有志于超越两者局限性的“责任伦理” ,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伦理道德是法律的精神支柱,法律是伦理道德的政治支柱.任何法律都体现了一定的伦理道德精神,都必须与立法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保持某种程度的和谐一致.法律的实施固然可以依靠国家强力推进,但更需依靠伦理道德的力量.伦理是法治的基础,道德使法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体现着丰富的伦理意蕴: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前提下,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立场;在认识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在认识和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追求公正、公平的伦理精神;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0.
克隆技术作为一种尖端高科技,虽然对许多行业和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它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产生强烈的冲击,尤其是"半克隆婴儿"技术的出现,更加深了对克隆技术和克隆人自身所面临的伦理问题的思考。我们应构建适应科技伦理的框架,正确引导克隆技术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尽可能减少克隆技术产生的伦理负效应。  相似文献   

11.
山西历史上的两次服饰文化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服骑射”和“易服改制”是历史上发生在山西的两次著名的服饰文化变革 ,变革的内容始终围绕民族性和时代感这一文化内涵中最核心的部分。两次变革都对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 ,这两次变革是民族服饰文化长期碰撞与融合的结果 ,也是山西的先民们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有2000多个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县域经济的领导者来说如何发展县域经济呢?笔者认为,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和结构,在战略层面上有以下着力点特别值得注意。 第一,资源导向。 把县域所拥有的禀赋资源作为突破口,是发展县域经济常见的着力点。每一县域都程度不同地具有一些特殊资源,如特殊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或其它传统资源,这些加上一定的资金和劳力投入经过市场配置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资源  相似文献   

13.
监狱的行政隔离措施 ,一方面具有预防性作用 ,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护性作用。因而 ,行政隔离的囚犯可分为二类 ,对于捣乱性囚犯 ,发挥预防性作用 ;对于受威胁的囚犯 ,则发挥保护性作用。始于 2 0世纪 6 0年代后期的囚犯权利运动影响了矫正系统管理捣乱性囚犯的方式 ,实践证明 ,行政隔离是处遇那些需要高度警戒囚犯的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措施 ,不论他们对其他囚犯有威胁 ,还是自己处于其他囚犯的威胁之下。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惠及47.7万户、204.3万生态移民之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文章针对贵州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中重建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便实现生态移民脱贫致富和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良好的双赢。从而促进生态贵州建设,保障2020年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在当代的深入普及和应用,网络犯罪已然成为刑事犯罪的主要形式。与此同时,网络犯罪的虚拟性、跨区域性等特征打破了传统犯罪中地域的限制,使管辖成为当前网络犯罪案件中的首要解决问题,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目前,在办案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往往不在技术方面,而是因管辖不明所带来的繁琐的行政化程序性问题。公安机关往往掌握网络犯罪案件管辖的主动权,而随着程序的推进,检察院、法院则略显被动。当前检察机关对于网络犯罪的管辖监督存在比较大的缺位,对此,关于当前网络犯罪案件,不仅要从管辖制度本身进行针对性完善,更要从监督层面对其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6.
"历奇为本"辅导(Adventure Based Counseling,简称ABC)起源于外展运动,20世纪90年代传入香港,2002年初,由香港历奇辅导协会介绍到内地. "历奇为本"辅导是借助简单器械、设施,精心设计一系列的程序,让队员处于一个陌生新奇的环境中,面对各种不同的挑战,通过辅导员适当的介入、及时的评价,引导小组或个人解决难题,突破局限,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发掘个人潜能、激活团队创造力,将经验整理、升华、转移,应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促进队员成长,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教育方法.历奇为本辅导主要是有历奇活动、体验式学习、野外训练和小组及个人辅导技巧四大元素组成,并在四大元素的互动下,让队员获得经验和感受.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外合作办学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我国教育国际化,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教育需求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在办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教育主权、外方合作准则的资质和水平、收费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等。  相似文献   

18.
"两个证据规定"出台后,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对其寄予了厚望。其中,《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虽然主要立足于死刑案件,但对于普通刑事案件同样适用。现阶段,侦查取证工作未能全面贯彻"两个证据规定"的具体要求,有待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来推进侦查取证的规范化,从而切实提高刑事案件的办案质量。  相似文献   

19.
王更伟 《理论前沿》2002,(15):19-20
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治党建国的重要思想理论武器,是我们党不断走向胜利,走向新时代的伟大旗帜,继续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学习中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批判中的法学与法学中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研究与其说是一种对法律现实的理论认识活动 ,不如说是一个对法律现实进行批判与反思的过程。批判法学彰显了法律认识过程中的审视意味 ,让人们意识到没有批判的法学是封闭和僵死的体系 ,法学只有在批判中才能更新和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 ,一味的批判与普遍的否定也会导致法律虚无主义的复活。因此 ,对批判方法的法学应用需持谨慎而又必须予以正视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