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联邦论》,解读美国宪法中代议制、联邦制、权利分立、司法审查、权利法案等制度的设计思想,指出这些制度都旨在以精巧的设计防范代议制蜕变为直接民主制,进而导致无政府状态和随之而来的暴政。  相似文献   

2.
《现代法学》2015,(4):77-88
在国家荣誉制度的立法过程中,应对其政治理念、宪法依据与宪制功能有深入的认知。荣誉制度作为连接国家与公民的政治纽带,一方面强化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归属,促成政治认同与进行社会动员;另一方面则代表国家对公民进行教化与规训,经由英模塑造达成特定国家目标。中国宪法规定了国家荣誉与个人荣誉的"双重主体结构"与实现路径,国家荣誉构成个人荣誉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于国家任务的实现。此外,国家荣誉制度兼具重要的宪制功能,包括了对于政权合法性的建构、对于政治诉求的吸纳,以及引导主流价值观。国家荣誉立法应符合宪法所设定的原则,提高与增强国家荣誉的权威性和稀缺性,强调评审机制的独立性和参与性,并通过荣誉制度来培育公民的政治人格。  相似文献   

3.
美国与德国都是联邦制国家也是奉行宪法至上的国家 ,两国的法院体制都必须适应这一特点。比较两国的法院体制的基本特征 ,分析这些特征产生的原因并进而探讨法院在维护联邦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瑞士宪政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继敏 《现代法学》2003,25(1):135-140
瑞士是世界上第二个联邦制国家,自1848年制定第一部宪法以来对宪法进行了多次修改,1999年4月瑞士通过了新宪法。经过长期宪政实践,瑞士的联邦制度、直接民权制度、委员会制的联邦委员会制度等日趋完善。这些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得益于瑞士公民较好的公民权意识,反过来也较好的保护了公民的权力。近年瑞士宪政制度的发展有了一些新趋势,如公民要求强化直接民权、改义务兵役制为自愿兵役制和加入联合国等就是其体现。  相似文献   

5.
对于《美国联邦宪法第九修正案》的含义有“限制权力派”和“未列举权利派”的争议,双方各自从历史、语境和文本论证自己观点的正当性。前者更接近制宪者的“原意”,后者则体现了对第九修正案的当前理解。在宪法实践中,二元联邦制终结前,大法官们把《第九修正案》理解为限制联邦权力的解释规则;二元联邦制终结后至今,随着联邦权力的扩张而逐渐将其理解为保护个人未列举权利规范依据。这一变化是大法官们立足于现实,以实用主义的态度运用司法技术回应时代转型和社会需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从美国加州改革看法院制度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加州法院制度改革的基本认识与评价美国是实行联邦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在联邦和各州之间又实行地方自治,因此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而复杂的法院体制。在法院制度上有联邦和州的双重体制,50个州加上联邦法院共有51个不同的法院体制,它们互不隶属,互相独立,共同对社会实行管治。美国法院体制非常复杂,但加利福尼亚州(简称加州)却是个例外。加州是美国第一大州,人口34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近百分之十三。在经历了从分散到统一、集中的改革过程后,目前加州法院和司法行政管理制度实行高度统…  相似文献   

7.
通过法律具体化宪法精神、原则和规定并加以实施一直被视作实施宪法的一种重要方式。宪法实施和法律实施都是将规范要求贯彻落实到具体的社会生活中的实施活动。表面看起来具有相似性,但是由于宪法特殊的性质、功能和价值目标,宪法实施与法律实施不能划等号。法律实施规范前提的不足和法律实施的结构性缺陷让法律实施难以独自保证宪法实施的质量和效果。何况宪法实施所依靠的实施方式、路径是多元的,除了法律实施,宪法还依靠直接实施和政治实施来确保实施的全面性与效果。不过,以法律实施推动宪法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法律实施要以宪法价值、原则和精神作为指导,以保障基本权利为最高价值目标,在健全保证宪法实施的体制机制中更好发挥法治化实施路径中的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8.
联邦制是设计中央-地方关系的制度框架,其中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垂直权力关系和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横向权力关系,而垂直权力的集中与分散是识别集权单一制国家与联邦制国家的重要标准。俄罗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向联邦制转型,经历了主权巡游阶段、联邦协议阶段、俄联邦新宪法阶段、地区封建主义阶段和准联邦制阶段。在俄罗斯从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向联邦制转型的不同阶段中,联邦控制和地方自治能力一直是转型与政府改革的重点。改革并没有真正改变中央集权的传统,反而加强中央联邦对区域的控制,并不断削减区域自治,因此,严格而言,俄罗斯是一种"准"联邦制。但是,联邦控制区域的政治目的受到外界超国家层级经济发展和俄罗斯政治传统的影响,俄罗斯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区域自治能力,促使了"新"区域主义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协商精神与宪政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殷啸虎 《法学论坛》2002,17(1):19-23
在宪政建设及价值目标实现的诸因素中 ,协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无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立宪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协商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 ,各种政治利益的协调应当是通过协商来实现的。建立协商机制的宪政意义在于 ,通过协商 ,达成宪法共识 ;而协商精神的贯彻和实现 ,则应有一个保障协商进行的完备的程序性制度设计和一个稳定、健康的市民社会 ,以及相应的宪政制度安排等。协商精神与协商机制的建立 ,不仅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精髓 ,而且是宪法与宪政制度适应社会变化、不断发展完善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0.
沈培培 《法制与社会》2013,(21):136-137
1789年,美国宪法确立了联邦制。美国联邦制先由"二元联邦制"发展到"合作联邦制",最后演变为"新联邦主义"。在与州的权力角逐过程中,联邦权力呈现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出现集权化的趋势。美国联邦制的历史演变过程为我国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应把握中国的现实情况,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同时循序渐进地推进地方分权,设立特定的解决中央与地方权限争议的机构,从而建立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相似文献   

11.
陈沅 《江淮法治》2010,(16):50-5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了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的产生及其实施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作紧密相关,可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宪法产生和实施的前提.是宪法得以成为国家根本大法的重要因素;而宪法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完善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联邦党人文集》可以说是美国人经典的政治哲学著作之一。正如《联邦党人文集》在正文前的出版说明中所说的,本书的论点是阐明建立中央相对集权的强大的联邦政府,以保证政治上的统一,实现国内安定,促进经济繁荣,但也不过多地侵犯各州和个人的权利。联邦制解决了美国建立之初所面临的政治统一,国家安定等问题,促进了后来的经济繁荣。《联邦党人文集》的作者从两个方面以理性的角度论证了联邦制的优越性,并分析了邦联的缺点。因此联邦制可以说是美国统一的最好形式。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五四宪法有关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采取从政治权利到公民权利再到社会性权利的排序,规定了很难兼容于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迁徙权,对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的结社权和社会权规定得非常简略,这些都与苏联1936年宪法形成鲜明对比。五四宪法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同时规定普泛性的平等权,规定公民的纳税义务却不同时规定公民的财产权,这些规定在理论上都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4.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宪法则是取得革命胜利的阶级(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为确立有利于阶级统治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意志体现.宪政运动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独裁制度过程中形成,近代意义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产物.立宪思想则是宪政运动中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目标,是各种政治力量为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展开激烈斗争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王公义 《中国司法》2006,(1):98-101
应瑞士外交部的邀请,作者率团对瑞士进行了访问,了解了瑞士有关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登记制度,现将有关情况简介如下:一、瑞士的有关政治制度(一)宪法自治瑞士是个联邦制国家,700多万人口,国土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行政区划上分为中央(联邦)、州和市镇三级,共26个州。1848年制  相似文献   

16.
宪法危机的发生有两个条件 :第一 ,在根本性问题上 ,宪法条文具有强烈的容易引起宪法解释争端的模糊性 ;同时 ,这些模糊的宪法条文所规定的问题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又已经发展成为实际的、主要的政治问题。我通过对美国内战与重建时期的历史检视 ,发现在美国联邦宪法中存在着三个符合这些条件、并最终引发宪法危机的模糊点 :联邦制度和最高主权归属的问题、共和制度与奴隶制度的关系问题、公民身份与公民权利的问题。这三个问题也是美国内战与重建时期要着力解决并通过暴力手段得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体制,通常指组织制度和规范的系统或体系。这些组织、制度和规范的承受对象,既有经济的,又有政治的、文化的等等,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立法体制,通常是指有关国家立法权限的划分和国家立法机构设置的系统或体系,它是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国立法体制的建立,都是从该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巩固和促进本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政法学刊》2017,(6):49-56
关于中国社会稳定已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中国存在一系列挑战国家权力和破坏社会关系的冲突事件,社会稳定危机密布;另一种观点强调由于中国政治权力的排他性和封闭性,社会处于刚性稳定的风险状态。但是,实践表明中国虽存在一系列社会冲突,却没有爆发整体治理危机,而是呈现动态稳定的局面。这种社会动态稳定源于官民分治、全面维稳、话语反制和策略变通四个方面的治理建构,它们分别发挥着政治风险阻断、体制力量联动、德治形象构建和实用主义稳控的作用。这一发现为理解社会动态稳定及政府在社会风险应对中的治理建构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19.
美国宪法的经济内容在美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演绎出丰富的含义,表现出平等原则的不同价值取向。《独立宣言》强调美洲人民应当平等地享有与英国人同样的权利和自由,表达出平等地进入世界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的迫切要求,以及有产者捍卫既得财产权的坚定决心。《邦联条例》强调各州主权平等之下各州的经济权利。《美国联邦宪法》则为了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经济区域,协调联邦和各州的关系免受狭隘地区主义的破坏,保障经济的平衡发展,进而维护国家安全,在联邦与各州的立法范围上作出分配,其中涉及多项经济财产制度。美国宪法在经济内容含义上的变化对美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美国宪法的经济内容在美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演绎出丰富的含义,表现出平等原则的不同价值取向。《独立宣言》强调美洲人民应当平等地享有与英国人同样的权利和自由,表达出平等地进入世界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的迫切要求,以及有产者捍卫既得财产权的坚定决心。《邦联条例》强调各州主权平等之下各州的经济权利。《美国联邦宪法》则为了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经济区域,协调联邦和各州的关系免受狭隘地区主义的破坏,保障经济的平衡发展,进而维护国家安全,在联邦与各州的立法范围上作出分配,其中涉及多项经济财产制度。美国宪法在经济内容含义上的变化对美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