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品交换即俗话所谓“做买卖”,无论对于当年以“小米加步枪”为生的“老革命”来说,还是对于捧读过《资本论》的新一代人而言,的确都是件很陌生的事情.党叫你攻碉堡的时候,你当然不能讲什么等价交换和按劳分配.在《资本论》中,的确也找不到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共产党员是否可以以及如何“做买卖”的论述.苏联十月革命以来,中国解放以后,所有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几乎都曾把商品经济看成某种与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对立的“异物”.读着这些课本长大的人,难免对商品交换感到陌生.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的语言中,很多语词是有内在意义的,不能随便指称.分析人们在日常使用"法律解释"与"法律的解释"时的意指,会发现二者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法律解释"与"法律的解释"并不能相互指代.中国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应首先注重概念的准确界定.  相似文献   

3.
〕经典作家按劳分配的原意所要求的经济条件在现时代不能满足,现阶段按劳分配只能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个层次。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共有的分配方式,它与社会制度无关、与所有制无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效运作需要不断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公有制的实现离不开按劳分配。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企业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使用都是统一调配的,谁也不能把自己从整体中分割开来。只有进入到分配阶段,劳动的私有性才有权表现出来。这样,按劳分配就成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终端环节。十五大报告对此作专门论述,深刻理解这些论述,才能把握改革的脉搏。理论原则有待付诸实践公有制的性质决定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但只有按照原则去探索实现原则的方法,才能逐步形成现实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按劳分配。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混杂在一…  相似文献   

5.
同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相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消费品分配既有本质的相同点,也有其相应的特点.一、按劳分配原则的非唯一性经典作家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原则.但社会主  相似文献   

6.
最合理的分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光 《理论导刊》2000,(6):21-23
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所有分配方式中最为合理的分配方式。令人奇怪的是,两年多过去了,对于这个分配方式的反应,从理论到实践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漠。这大概同十五大政治报告提出这个问题的表述方式有关。政治报告是这样表述的:“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根据这个提法,有人解释:职工拿到工资就是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则是给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的所有者分配一定的利润。过去的利润归资本所有者(国家)所有,今后还要给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分配一部分。这样理解就把普通职工排…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原则是凭借劳动证书实行按劳分配。列宁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实行了货币工资、奖金、利润分成等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中探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问题。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在理论上,应厘清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社会保障、收入差距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上,须划清按劳分配与按企业经营权分配、按资源垄断分配、按执掌公共权力分配的界限,规范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8.
承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存在按劳分配的同志,都承认现实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存在着差别.但是,如何认识这种差别,人们在认识上还不尽相同。第一种意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同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区别.第—,在非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劳动一开始就是直接的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因而完全可以按照人们各自提供的劳动时间分配消费品。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所提供的是个别劳动。许多个别劳动要组成为集体劳动,形成产品,然后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以后,才能得到社会承认,转化为社会劳动。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按照实现了的劳动,对劳动者支付报酬。第二,在非商品经济条件下,国家或社会是按劳分配的主休,而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分配,只能以商品生产者为限,在企业内部实行。第三,在非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是唯一的分配原则,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有其他的分配原则,如按资分配和按经营成果分配。第四,在非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后,拿到的是证明其劳动了多少时间的劳动券,然后到  相似文献   

9.
按劳分配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得挖掘和发扬按劳分配的优越性.按劳分配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有了极大的保障和无穷无尽的推动从"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的“生产决定分配”的科学原理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特定分配形式。建国后,我国建立了公有制经济,为按劳分配创造了条件。但是,我国现阶段落后的生产力和不发达的经济,决定了实行按劳分配必然有着自己的特点。 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建国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短期内在全国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经济是不现实的,而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形式只能是以按  相似文献   

11.
对各尽所能和按劳分配的关系,理论界一直有争论,分歧很大。有些同志认为,在马恩那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各尽所能没有关系。还有的同志认为,各尽所能和按劳分配结合在一起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并认为,各尽所能是指劳动态度。(这种观点是对斯大林观点的继承和表述)。更有的同志认为:各尽所能并不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在按劳分配前面加入各尽所能,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是左倾思想的产物,它表面上只是加了一个前提,实际上根本否定了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12.
唐连凤 《行政论坛》2002,3(6):63-65
本文拒斥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存在马克思设想的三个历史条件而否认按劳分配的观点。认为产生这一错误观点的原因是将按劳分配实现的历史条件与经济条件加以混淆:目前我国虽不具备马克思所设想的实现按劳分配的历史条件,但这些历史条件并不是按劳分配有无的客观依据,这些历史条件只能决定按劳分配的实现范围、程度和实现的具体过程及形式;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合按劳分配的经济条件,故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由于我国现阶段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不具备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只能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13.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在理论内涵上是不同的。现阶段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具有历史必然性 ,按生产要素分配也具有客观必要性。一定要坚持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完全可以结合。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行按劳分配,如何处理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如何实现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本文展开进一步探讨。一、按劳分配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收入悬殊按劳分配既是对剥削的根本否定,也从根本上反对平均主义,是最公平的分配制度。实现公平分配,要求我们在实行按劳  相似文献   

15.
在政治经济学教材和论著中,关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规律问题,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很不确当的论述。一方面,正确地肯定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肯定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对社会主义生产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又大谈按劳分配的“弊病”和“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陈兵 《学理论》2011,(19):66-67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逐渐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按劳分配制度实现的依据、我国按劳分配制度的特点着手,分析按劳分配制度的历史局限性,阐明坚持按劳分配制度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在按劳分配问题上,有两点似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其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二,我们现在实行的就是按劳分配。但是,什么是按劳分配?怎样实行接劳分配?迄今为止,似乎很少有人作出系统的清晰的理论阐述。笔者不才,试图对此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以就教于理论界。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大报告在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关系时,强调指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那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实  相似文献   

19.
为社会主义生产者谋利益是按劳分配的目的,劳动和劳动时间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标准,消费资料是按劳分配的对象,完善的社会保障是按劳分配的内在要求,存在"资产阶级权利"是按劳分配的弊病等思想是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中蕴涵的注重居民消费需求的闪光思想。这些思想可成为扩大居民消费的理论生长点:坚持以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为根本;建立劳动权益主导下的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注重分配公平。  相似文献   

20.
"理解马克思"的方法论反思:实践解释学的理论特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践解释学是实践的、历史的、批判的、总体性的解释学方法.它对于批判各种教条化的理论性的、观念性的、意识形态化的马克思解释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它对于解决理解马克思多样化的解释模式与统一化的解释模式之间的争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实践的解释学对于我们通过多样化的解释模式来寻求"整体性"地理解马克思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而这首先需要对实践解释学的理论特质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