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澄 《北京观察》2021,(5):32-37
对于《黄河大合唱》最初的记忆还是1975年那一次中央乐团轰动全中国的复排演出,虽然年纪尚小,但郭淑珍《黄河怨》那种切肤之痛的歌声从此刻在了我的记忆中.时隔44年之后的2019年,在《黄河大合唱》诞生八十周年之际,已经是"90后"的郭淑珍老师在《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地——延安,用一种遥远的带着凄婉迷茫的哀怨和叹息再次唱起《黄河怨》,给我带来了内心巨大的震撼.没有44年前感受到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哭诉,却仿佛听到那位绝望的妇人八十年来依旧在河边向苍天求问,那哀怨声撕扯着每一位聆听者的心,让人无以排遣……八十多年前的那场民族苦难至今依然缠绕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黄河大合唱》既是那段苦难的记忆,又是五千年悠久灿烂文明的颂歌,更是民族解放复兴的战斗号角.虽然时代在不断变化,但《黄河大合唱》所蕴含的不屈的民族精神却历久弥新,依然散发着顽强不息的生命之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相似文献   

2.
当我看到2013年的第2期《黄埔》杂志上《"我心中的中国梦"感言征集启事》时,使我联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自2012年11月29日以来,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中国梦",使我这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感慨万千……是的,梦想是一种期盼,是一种人人梦寐以求、亟待实现的渴望……千百年来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的文明古国,由于后来的封建锁国、停滞不前而由强变弱,特别是到了清朝后期和抗战时期,遭到国际列强在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文化上的摧残以及国土的侵占和人民的屠杀等种种蹂躏。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多么渴望复兴啊!  相似文献   

3.
很久以来,《中国妇运》就是我心中那一片永远青青翠翠的竹林。 初识《中国妇运》是在1991年,那时我刚调入山西省妇联做文秘工作,那时《中国妇运》还叫《妇女工作》。办公室的《妇女工作》遂成了我案头、手上、枕边的最爱。  相似文献   

4.
去年纪念“五四”八十周年时,我写了一篇文章《老话不能不说,新话也不能不说》发表在《随笔》上。现在我想只用那篇文章题目的一半──“老话不能不说”再做一篇文章。这里所谓的“老话”就是贵刊名称《民主与科学》。要把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经过不懈地斗争请到我们国家来。而这八十年中德赛两先生在我国的状况如何呢?这是值得深思和讨论的问题。 我手边有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一九二二年休刊的九卷《新青年》。在创刊时陈独秀开宗名义六点:一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曰“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曰“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相似文献   

5.
翻开《人民公安》 2000年第 15期,一篇报道我国几个大城市火车站整治工作的文章跃入眼帘:《去火车站看看》。我神经一紧——可怕的火车站, 16年前的那一幕在我记忆中犹存,使我心中荡起一股说不出的滋味,像打翻了的五味瓶,有苦、有涩、有悲、也有喜……   这是一段真实的故事:   1984年, 17岁的我在山东读书,刚放暑假,我便从荷泽匆匆登上了列车,前往郑州转车回贵阳。车上很挤,没有座位,我只好挤在了车厢连接处的一个角落里,不知是晕车还是身体不适,在车上我头晕眼花,迷迷糊糊,经过数小时的颠簸,总算到了郑州。刚出站,…  相似文献   

6.
王天玺 《创造》2008,(10):10-12,14,16-19
20世纪末期,当苏联东欧国家红旗落地,世界社会主义陷于低潮之际,王天玺同志撰写了《社会主义是人民心中的太阳》一文,该文在《求是》杂志等报刊发表之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文中明确指出:“可以肯定,21世纪必将是社会主义大发展、大胜利的世纪”。 现在,全球金融海啸再次暴露出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弊端,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世界。本刊重新刊登《社会主义是人民心中的太阳》一文,希望广大读者积极参与探讨这个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又见红柳     
当那一蓬蓬、一丛丛、一簇簇枝叶茂盛的红柳掠过我的眼帘时,便像一把把绿色的火炬般点燃了我心中沉睡久年的爱恋之火。好久有看见红柳了。我是说好久没有看见那种我曾寄予过许多爱的意蕴的红柳。这次,我随《人民公安》杂志编辑部召开的会议去了新疆,在祖国西域的大漠里,终于又一次见到了我心中曾描摹和塑雕过无数次的那种真正的红柳了。当那一蓬蓬、一丛丛、一簇簇枝叶茂盛的红柳掠过我的眼帘时,便像一把把绿色的火炬般点燃了我心中沉睡久年的爱恋之火。为此,整个旅程我都在碾转反侧浮想翩激动不已了!初识红柳是十多年以前的事情,那…  相似文献   

8.
1949年,我有幸到全国妇联儿童福利部工作,在部长康克清大姐的率领下,为新中国儿童保育园地耕耘。几十年来,大姐的教诲,特别是她那植根于中国国土、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指导工作的思想、作风,至今仍深深镌刻在我的心中。  相似文献   

9.
沈哥:那天去理发,突然发现掉在眼前的黑发中已经有了点点银霜,一惊之间才意识到“沈哥”也老之将至啦!如何面对?心中茫然。好在,我还有《聊斋》中众多的朋友,朋友们恐怕也和我一样,对于将来如何养老,有不少的话要说。那咱们这回就好好地侃上一侃。 从朝阳红到夕阳红,是自然的规律,无论是正青春  相似文献   

10.
傅少强 《台声》2003,(1):39-39
《台声》杂志20周岁了,作为它的忠实读者和作者,自然为它的成长壮大感到高兴。我与《台声》的交往十分偶然。记得是1994年,我刚到台办工作,由于工作上的关系,开始尝试写一些新闻报道。那年写了一篇台商投资农业的通讯,想投稿,但那时大陆专业的涉台刊物的确太少。偶然看到一本刊名《台声》的杂志,觉得内容比较吻合,于是寄了去,当时也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不料过不多久,一位《台声》的编辑打来电话,说稿子不错,要采用,希望能寄几张照片。从那开始,我和《台声》就有了交往,至今已8年了。这期间有时是我主动寄稿去,有时是…  相似文献   

11.
34公安月刊2001/10有一个小小的故事一直折叠在我的心中。因为没有曲折、没有坎坷,不是浓情、也不是艳史,几次提笔,又将它轻轻抹去。但在人们常常感叹人心不古的时候,我会把它一遍遍提起。那是我刚到北京的第二年。大城市生活的喧嚣与嘈杂,我无法适应,总想背叛与逃离。写完一批文稿后,找一块清静的地方看看风与月,是我当时聊作平衡的方法。于是我独自去了云南,去了张家界,去了嵩山,又去了内蒙古……这个小小的故事便是在从内蒙古回北京的途中发生的。从内蒙古多伦县城坐汽车到河北围场,那里有连续不断到北京的火车,原…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叶紫     
《春秋》1995,(3)
一九三二年夏,我有幸结识了中国现代第一位写作江西「苏维埃」农民和红军的作家——叶紫。一九三四年七月,我被国民党抓去;一九三五年十二月被释后,我还见过叶紫,以后我就到延安去了,没有再见到他。他在一九三九年十月五日在上海乡间逝世,留下了一部由鲁迅作序言和投资出版的《叶紫短篇小说集》和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太阳从西边出来》。  相似文献   

13.
王在希 《台声》2003,(1):4-4
《台声》杂志创刊已经20周年了。这20年,是台海风云变幻的20年,是两岸关系从隔绝到开放的20年,也是《台声》杂志从诞生到慢慢长大的20年。在海峡两岸曲折、反复、发展、前进的20年中,《台声》起到了传递两岸信息、促进两岸交流、沟通两岸思想、推动两岸往来的积极作用。对《台声》20年来取得的不断进步和丰硕成果,我作为《台声》的一个老读者和顾问,谨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敬意。我与《台声》建立比较稳定、密切的联系,是从1990年元月《台声》召开的一个座谈会开始的。当时《台声》的记者向我约稿,我写了一篇《…  相似文献   

14.
《公安月刊》终于到了。当我轻轻摩挲着散发着浓浓油墨味的《公安月刊》时,一股暖流涌过心间。是她,伴随着我从一个不请世事的小女孩成长为一名公安战士。认识她是通过父亲的介绍。那时我正上小学,父亲是一名基层派出所的民警。每月,当腋下夹着崭新的《公安月刊》的父亲回到家中时,我总是扑过去,从父亲的怀中夺过她,然后趴在院子里的小凳子上,一字一句地读,惹得洗脸的父亲呵呵直笑。这时,母亲端着盛好的饭菜,从里屋走出来看了一眼父亲,回头笑着对我说:“今天吃《公安月刊》夹鸡蛋了。”这时候,《公安月刊》已在我的心中播下了…  相似文献   

15.
赵辉 《台声》2008,(6):58-61
1971年1月,《汉声》杂志正式在岛内出版。从诞生到今天,《汉声》的内容和形式变化很大,但是,从一开始就确定做民间文化的主旨却从未改变。在发行人黄永松心中,那些被当代人忽视,遗忘的很多传统民俗,正是《汉声》一直追寻的宝藏。然而这些宝藏不仅仅是为了《汉声》杂志的编辑内容,更多的是见证与传承着华夏几千年的悠久文明。  相似文献   

16.
从壬午进入癸未 ,我虚岁也进八十九了。再过一年就是九十。四书五经中的“一经”———《礼记》的“王制”篇中有这么一句 :“五十杖于家 ,六十杖于乡 ,七十杖于国 ,八十杖于朝。”“杖于朝”就是可以拿着手杖到周天子那里去。人到八十 ,就有另外一个说法 ,“杖朝之年”。在《礼记》中接着的一句是讲九十岁人的。“九十者 ,天子欲有问焉 ,则就其室 ,以珍从。”这就是说 ,这时候他不用出门上朝廷。周天子想问他什么问题 ,向他请教 ,就要到他的房间里去 ,而且还要随身带着珍贵的礼品。再过一年 ,进入甲申 ,如果领导人想找我问什么的时候 ,我就…  相似文献   

17.
沙蓬 《台声》2002,(4):40-42
日前,收到一个邮包,是从杭州寄来的,地址是我熟悉的杭州翠苑四区一幢二单元204室,那是台湾诗人明秋水先生的寓所,我曾多次用这个地址与明老先生通过信。但邮包上的署名却不是明老先生,而是他的太太谢小玲女士。我预感到有些不祥,急忙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本精装的厚书———《追寻永生的旧曲———明秋水八十自选诗集》,书中夹着一张纸,是明老先生亲书的《明秋水糊涂简记》,上面附着二指宽的字条:“这是秋水先生过世后,在他的书房里发现的他自己已写好(并已复印好几份)的,今寄一份给贵社。谢小玲”。书中还掉出一张剪报,是…  相似文献   

18.
李玮 《时事报告》2003,(2):67-70
《世纪回眸马克思——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一位领袖的真情告白》,《让理性的太阳升起来——科学战胜愚昧的历程》……随着一堂堂有声有色的理论教育讲座,在一座座大学里爆满,一个不为人们所熟知的名字也逐渐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他,就是刚刚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毕业并留校任教的王向明。  相似文献   

19.
<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艾青那首《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在崇左,也有很多对土地爱得深沉的人,他们爱那方美丽的水土,更希望那方水土能好好养育那一方人。他们系阡陌于心中,问疾苦于村屯,扶百姓于贫困,不断演绎感恩乡土、感恩人民的大爱情怀。他们就是那些深入基层接地气的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李国兴是2012年从自治区公安厅到龙州县下冻镇峡岗村任党组织"第一书记"  相似文献   

20.
与读“红楼”有相同感觉的,是读《铁木前传》。我19岁在《天津日报》发表处女作《麦花香》。23岁,头顶一脑袋高粱花子走进天津日报社做文艺记者。有前辈编辑问,你写东西是不是受《铁木前传》影响?我如实回答:我不知道有一部书叫《铁木前传》。在文学荒漠的年代,在我那冀中平原的土炕上,能读到的唯一小说是《金光大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