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进论坛》2014,(7):61-61
<正>我父亲1956年10月18日因心脏病去世了,当时李维汉副委员长说他的死是我们的一个损失。父亲一生始终如一地坚持爱国主义的立场,极力拥护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从大革命开始一直坚持拥护国共合作,和共产党患难与共,荣辱与共,肝胆相照,成为中  相似文献   

2.
参与农工民主党继续革命斗争在漫漫的黑暗年代 ,流亡在香港的父亲 ,一面悬壶行医 ,一面不忘革命 ,以行医为贫苦大众和革命同志做大量实事 ,同时不停地联络革命同志 ,摸索着继续革命的道路。1 93 0年 5月 ,邓演达由欧洲返国 ,经香港时特约父亲会晤。两人畅谈了整个通宵 ,结果达成共识 ,决心创建新的革命组织 ,为民主革命继续奋斗。是年 8月 ,由邓演达直接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成立了 ,这就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由于父亲所处困境 ,未能赴沪出席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 ,但仍被选为中央干部会干事 ,并欣然接受中央所分配的侨务部门…  相似文献   

3.
苦难岁月中的革命友谊大革命失败后 ,中国从此进入一个黑暗的时代。那时候父亲和我们一家 ,因父亲曾遭马来西亚驱逐出境 ,已无返回南洋退路 ,国民党反动派又永远开除他出党 ,还要通缉归案 ,国内亦无立足之地 ,况且仅有一笔在广州的存款 ,那是海外亲戚千方百计代为处理的财产 ,却全数被蒋介石集团没收。那是父亲毕生的血汗啊 !举家在香港处于困境中开始长达2 0年的政治流亡生活。刚在香港落脚 ,首先遭到港英当局拘捕和抄家。那是一个朦胧的早晨 ,数十名警察在一名老番指挥下从几个方向闯入 ,惊醒了八十高龄的老祖母 ,也吓坏了打地铺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4.
文革前 ,我们家一直自称是“福建厦门人”。为什么文革后报上又说我们是“台湾省籍”呢 ?和其他许多背井离乡来到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一样 ,这里包含了一段屈辱的历史。记得还在上小学的时候 ,父亲就曾经在饭桌上对我和年幼的弟弟妹妹们严肃地说 :“我们家实际上是台湾人。当年日本占领了台湾 ,你们的爷爷还很年轻 ,他不愿当日本臣民 ,带着新婚的妻子———也就是你们的奶奶———和年少的弟弟妹妹 ,陪同他年迈的爷爷 ,买了一条小渔船 ,渡海来到厦门定居。”他又告诉我们 :“当时台湾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台湾人在大陆被人看不起 ;再加上有些海…  相似文献   

5.
侯松平 《黄埔》2013,(3):59-62
大好人父亲是个好人,正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叔叔讲的:"你父亲有特点,不是一般的人,是个了不起的人。"父亲有特点、了不起,用我母亲的话说:"你爸是个大好人,也是个死心眼的人。"父亲的"死心眼",是我母亲常讲的"笑话"。"千万不要寄皮袄!"那是1958年,为迎接国庆十周年大庆,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等十大建筑正如火如荼  相似文献   

6.
父亲永远离开我们了。在 195 1年夏天 14岁的大哥响应党的号召“参军参干 (参加军事干部学校 )”离家以后的多数时间 ,我是父亲身边子女中最大的一个 ,所以对父亲的记忆可能比弟妹们要多一些、更细致一些。在悼念父亲的时候 ,我产生了把脑海中关于父亲的记忆一点一滴写下来的想法。虽然零零星星 ,仍希望对后人有所启迪。加入农工民主党  父亲参加农工民主党时 ,我才上小学二年级。长大后我曾好奇地问父亲 :“你为什么要参加民主党派 ,为什么要参加农工党 ?”他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我。早年 ,父亲是一个抱定“科学救国”理想的有正义感…  相似文献   

7.
刘荣 《人民政坛》2021,(2):46-47
有关父亲,总想写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这份追思,即便在他过世十年后的今天,每每想起,都有一种伤感,一种难以表述的怀念.这份感情是一种厚重的温情,在我印象里很少有这样越来越强烈的追忆,像陈年的醋,越是久远就越发浓郁.之所以几次没有去写,主要还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这份多年来的感受写出来.  相似文献   

8.
9.
《春秋》2016,(2)
正今年是父亲诞辰100周年,也是他离开我们22周年的日子,虽然过去这么多年,但是我对父亲的思念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淡忘,他的音容依然清晰地印在我脑海中。放牛娃坚定地走上了革命路我的父亲吴宗先1916年3月生于安徽六安一个贫农家庭,从小放牛受尽了苦难。1929年冬,皖西大地星火燎原,六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年仅13岁的父亲毅然参加了少年先锋队,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父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6,(21)
正家父离开我们整整四十三年,他的音容笑貌一直萦绕在我心头。他是位乐观豁达、深明大义的慈爱父亲,他行医济世、爱乡办教、诚实守信、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仍难以忘怀、历历在目。至今,厦门台湾同胞纪念会馆里,还记载着父亲捐资建校,办慈善,团结服务台湾同乡的纪实。他尊崇的"卖药如卖德,伪药誓不卖"的家训,是留给我们晚辈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父亲1909年10月7日出生于台湾澎湖镇海澳港仔乡,在家中排行老  相似文献   

11.
《黄埔》2017,(4)
正我的父亲黄素平是黄埔军校第六分校第17期毕业生。父亲1915年12月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澄坑村,中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父亲还记得教学生的第一支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第二支便是《大刀进行曲》。抗战爆发后父亲想参军打日本,于是弃笔从戎到县里报名投军。1938年8月,最初入伍  相似文献   

12.
13.
王秋华 《世纪行》2012,(8):46-48
我小时候,正是父亲王世杰年轻力壮、终日从事教育或奔波国事的日子。平日我们子女少有机会与父亲相聚,但是每到周日,父亲无论如何忙碌,也会抽出一天时间带我们去爬山,到野外去散步,或观访深山中游客罕到的庙宇。登山散步时,他就会教我们念诗,或考验我们背诵诗词,我所能背诵的唐诗宋词差不多都是这样学来的。  相似文献   

14.
《前进论坛》2020,(4):60-60
彭泽民故居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城中街道白沙村委会白沙村,为坐南向西北三间二进小院,面阔10.7米,深14.3米,占地面积130平方米。始建于1830年,1987年四会县政府重修,2012年10月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0月22日,彭泽民故居重修和彭泽民纪念室落成,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晓峰亲自莅临出席揭幕仪式。新落成的彭泽民纪念室位于四会市博物馆内,建筑面积近130平方米,室内陈列彭泽民先生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批弥足珍贵的史料和文物。故居内设事迹展览,分“革命元勋、华侨领袖”,“中共挚友、鞠躬尽瘁”,“仁心仁术、情系故里”,“无尽追思、永恒纪念”四个部分,纪念室以图片和实物的形式呈现爱国侨领彭泽民的一生。同时,彭泽民故居和纪念室被列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史教育基地、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教育基地、四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15.
回忆父亲     
父亲在一天天衰老,以前每天能吃三个花卷伴些水米饭和菜;后来是每天两个花卷伴少许水米饭和菜;再后来只吃一点水米饭和菜,饭量越来越少……我每两个星期为父亲剃一次头,每天最少一次去探望他,偶尔因事或身体欠佳不去,父亲总会亲切地询问。父亲为每日能见到我,曾在我的面前流泪说:爸爸老了,身边就你一个女儿,一天看不到,我想啊!以后的日子,不管怎么忙、怎么累,身体怎么不适,我都尽力抽出时间多陪陪他。如果丈夫能在家做饭和照顾孩子,我会坐在父亲身边,听他唠叨陈年往事,但我的眼不时会溜向电视,而无闻父亲的絮语,父亲也…  相似文献   

16.
回忆父亲     
《松州》2006,(Z1)
父亲叫"谢镜雄",想他的时候总会把他的名字与"英雄"联系起来,那是因为他参加过举世瞩目的"中国远征军",在锋火硝烟的"抗日"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杀过日本人;在血雨腥风中接受了生与死的考验,去掉了常人的脆弱与凡俗。  相似文献   

17.
石哥:各位聊友,上一期“我的父亲母亲”的话题引起了全国残疾人兄弟姐妹的共鸣,为了让更多的聊友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给大家一个倾诉的机会,我们今天继续这个话题,各位请: 父母的恩情比海深我的父亲、母亲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父亲今年68岁了,是个性格开朗、豪爽的人。8年前,在我截瘫9个月之后,他老人家也遭遇车祸,导致骨盆骨折、尿  相似文献   

18.
石哥:各位聊友,是我们的父亲、母亲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来的,是二老双亲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成人。父母的养育之恩,可谓是恩重如山。有今天这个机会,大家一定有很多要倾诉的,诸位请:  相似文献   

19.
侯松平 《黄埔》2013,(2):115-118
2011年夏,在新郑民盟支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书画笔会上,著名书画家、河南省炎黄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王留民先生问我:“侯老先生好吧?”我答:“去年10月1日到孙中山校总理那里报到了。”他一愣:“为什么不告诉我?!”我如实说:“老父亲临走前一再嘱咐,不要打扰任何领导和亲戚朋友大家都很忙.千万不要添麻烦。我们子女认为‘孝顺,孝顺’,就是顺着他老人家的心愿,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九日星稀月黑之夜,二十时十八分,一位伟大女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半个多月来,我不断地守侍在她的病榻旁边,或徘徊在楼下的走廊里,心中默祷着使人心灵窒息的噩耗不要闯来.但是人的生命毕竟是有止境的.大限终于来了.我没有话可说.我咽下了凝聚在眼眶的泪水.六十五年来我所认识的宋庆龄同志的战斗的生涯,象长篇的连环图画,一幅一幅浮现在我的眼前. 从最近的谈起.邓颖超同志亲自向宋庆龄同志报告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接收她入党的经过,宋任穷同志同我向她报告人大常委会一致通过她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她喜悦地点了头,说“谢谢同志们”.这之后,五月二十日,晨九时,叔婆——我通常这样称呼宋主席——曾和我作了相当长的谈话.那已经是她病情非常危急的时候了.她坚强地战胜病魔的冲击,一句话带两声喘地谈,谈,谈了足足二十分钟.我的广东腔北京话,她常常听不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