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67年初.“文化大革命”进入“全面夺权”阶段。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之后.经济秩序也开始陷入混乱。但当时的报刊却把造成这些混乱的原因说成是:“当前.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极少数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顽固分子.正在和社会上的资产阶级分子,投机倒把分子。地、富、反、坏、右分子,互相勾结起来,用经济主义来欺骗群众.煽动群众,破坏生产.破坏财政金融.破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向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进行斗争,向我们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斗争。”全国即掀起了“反对经济主义”的运动。  相似文献   

2.
鲁丁 《党史博览》2003,(10):51-52
一 搞革命,不但要有对象,还要有依靠力量."文化大革命"的对象,按照毛泽东的讲话,按照中共中央当时发布的文件,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实践,这对象不外乎三个:一日"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二日"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三日"四类分子"(或"五类分子").那么,依靠力量又是谁呢?  相似文献   

3.
一 1967年1月,"文化大革命"进入所谓"全面夺权"的新阶段.这时,全国各级地方党组织和政府机关,已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公安、司法、检察、法院等机关,已失去或基本失去作用;工矿企业呈现停产或半停产局面;各地武斗成风,社会秩序混乱,交通严重堵塞;全国局势已难以控制.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学界对"文化大革命"的认知,是随着研究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各种史料的不断涌现而逐步深入的。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批西方学者借鉴了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将"文化大革命"研究的重点从精英政治转向群众运动。由于这种研究受主观预设、抽样方法和样本容量等因素的限制,他们提出的"社会冲突理论"存在着明显的偏误。本文基于南京地区"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实证研究,深入地探讨了当地群众运动的起源、群众派性认同的形成以及群众派性斗争持续存在的动力等问题,对"社会冲突理论"的一些结论提出批评和质疑,并试图对"文化大革命"运动本身作出新的整体性反思。  相似文献   

5.
李旭 《党史博览》2004,(12):51-54
军队里有"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文化大革命"也要把军队包括进去,也要整军队里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经过了很长时间的酝酿,才形成了最初的思路.按照这个最初的思路,在军队里也要搞"文化大革命".毛泽东这样设想,也有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6.
曲阜的"破四旧"运动始于1966年8月,止于1967年初。运动之初,当地干部组织群众努力把"破四旧"运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力保"三孔"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免遭破坏。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升级和北师大"井冈山战斗团"等外地红卫兵组织的介入,"破四旧"最终演变成一场"造孔家店的反"的灾难性破坏运动。曲阜"破四旧"运动的开展,不仅未能"移风易俗"、"改变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反而严重地破坏了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给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等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其经验教训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7.
“三结合”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常见的词汇之一,是当时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前途,也关系到许多人的政治命运。“三结合”的变化,也是当时政治气候的睛雨表。那么,“三结合”到底是怎样产生的?结局又如何?让我们用历史的目光来审视这一过程吧!毛泽东有一个改变中国权力结构的良好愿望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前,就已经对各级政权机构的现状十分不满意。他认为,这种政权机构,会产生大量的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而官僚主义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使国家变为修正主义的温床。不仅如此,他还认为…  相似文献   

8.
196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联合发表经毛泽东审定的元旦社论《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社论提出“1967年将是全国全面展开阶级斗争的一年”“,将是无产阶级联合其他革命群众,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社会上的牛鬼蛇神展开总攻击的一年”。5月8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了《〈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6月11日,中共中央下发通知,称这篇文章“击中了党内最大的走资产阶级道路当权派的要害”,要求“各地认真学习和讨论,进一步深入地开展对党内最大的一小撮走资产阶级道路的当权派的大批…  相似文献   

9.
"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工农商学兵、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发出了有名的"五七"指示,号召大家以本行业为主,兼学军事、政治、文化等.对于学生,毛主席在"五七"指示中指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相似文献   

10.
正笔者:朱老,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了,您和方志纯(1949年6月,朱旦华和方志纯结婚———编者注)当年就受到冲击?朱旦华:1966年底,我和方志纯开始受到群众批判。回想起来,这和江西、全国"文化大革命"整个进程有关。1966年6月,《江西日报》还在紧跟《人民日报》,点名批判"三家村店江西分店老板""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帮分子"谷霁光,派出工作组到大专院校。7月,江西省委文化革命领导小组成立,黄知真为组长。8月  相似文献   

11.
涤生 《党史纵横》2005,(11):51-53
人们对陈伯达在"文化大革命"中投靠林彪,很不理解,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陈伯达在中央"文革"中陷入了孤立状态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大力推行极左路线,不仅思想、政治是非被严重颠倒,而且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正常秩序也都被严重搞乱。因此,“拨林彪、‘四人帮’破坏之乱,批评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①成了力图扭转“文化大革命”混乱局面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呼声。 但是,在毛泽东全局上仍坚持“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历史条件下,公开否定“文化大革  相似文献   

13.
正一51年前,由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其政治目标是要夺回被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所窃取的领导权,防止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复辟。在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经毛泽东修改的"文革"纲领性文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中,就提出了要"夺取"在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同时"清洗""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任务。在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中,更加明确提出:"要撤换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把那里的领导权夺回到无产阶级革命派手中。"  相似文献   

14.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进行到1975年时,虽已进入第九个年头,但我国政局仍未稳定,全国各方面的工作在“四人帮”及其爪牙破坏下,都陷入严重混乱状态。四届人大,“四人帮”的“组阁”阴谋虽告失败,但他们没有停止干扰和破坏,社会秩序一片混乱,尤其是铁道部门的一些派头头大闹派性、大打派仅,造成徐州、南京、南昌等铁路局的运输长期堵塞,阻碍津浦、京广、陇海、浙赣四条铁路干线的畅通,并影响其他铁路干线的运输,严重危及工农业生产和一些城市的人民生活。共和国仍然处于危难之中。历史就在这样严峻的时刻出现了转机。leqs年…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年10月起,刮起了一场气势凶猛的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风暴。林彪、江青一伙硬将要求加强党对“文化大革命”运动领导的做法说成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他们鼓吹群众运动“天然合理”,“群众要怎么办就怎么办”,取消党委领导运动的规定,“踢开党委闹革命”成为广泛流行的口号。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策动造反派,把攻击的火力集中转向各级领导机关。他们手里拎着“资反路线”这顶“寒暑皆宜”的帽子,可以随心所欲地扣到党政领导人的头上,致使社会不断陷于动乱,无政府主义思潮空前泛滥。这场风暴…  相似文献   

16.
正回顾周恩来在1966年至1970年期间顶着"文化大革命"狂潮冲击与破坏的巨大压力,制订和实施"三五"计划的历史贡献,具有以史为鉴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政治实践是在毛泽东错误的政治论点指导下进行的,而"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政治实践又进一步强化了毛泽东错误的政治论点,终于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形成.对"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政治实践和理论进行历史的反思,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1959年秋天,在庐山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坚持真理、正直无私的彭德怀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又有人给彭德怀捏造了许多罪名。  相似文献   

19.
“炮打司令部” 19666年8月1日至12日,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8月5日,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指责自6月上旬派工作组以来的“50多天里,从中央到地方的某些同志”是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上,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扣下去。”这张大字报把矛头直指刘少奇、邓小平,并把他们之间的工作分歧上升为无产阶级司令部与资产阶级司令部之间的分歧。八届十一中全会后,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名次排列,由第二位降到第八位。这以后,刘少奇就正式成为了“文化大革命”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晓庄 《党史文苑》2004,(5):30-31
"三支两军" "三支两军"指文化大革命期间军队支左(支持当时被称为左派群众的人们)、支工(支援工业生产)、支农(支援农业生产)、军管(对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实行军事管制)、军训(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