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主办的“当代海外华人专题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1月15日至18日在暨南大学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共60余人。本次会议收到论文40余篇,会议主题有三个:华侨华人学科发展研究;当代海外华人与居住国民族关系;90年代以来海外华文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我们旅美的华侨华人,不论来自何方,不论政治观点和宗教信仰有何异同,都是中华儿女,都有一颗炽热的中国心。我们希望早日看到中国的和平统一和繁荣富强,看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在这项伟大事业中,海外华人能够做些什么?本人认为海外华人在开创自己人生事业的广阔天地里,有着许多途径,可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3.
吴金平 《八桂侨刊》2013,(3):67-69,72
今年5月份,华中师范大学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的李其荣教授将其新作《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续篇》(以下简称《续篇》)惠赠予我。本书是李教授在2005年出版的《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①(以下简称《研究》)的姊妹篇。两本书组合在一起,勾勒出李教授30多年来如一日在国际移民和海外华侨华人研究领域辛勤耕耘的身影,是其在这一研究领域的代表作精选,也是国内学术界有关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领域少有的博而蓄约,大而存精的佳作,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  相似文献   

4.
海外华人企业的状况如何?由于对海外华人企业研究的焦点一直对准成功的企业集团,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一个错觉,几乎华人企业都是财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并以此为基点,认为华人经济在所在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实真是如此吗?本文试图以马来西亚为切人点,探讨海外华人企业的发展及基本状况,希望更客观地了解海外华人经济。  相似文献   

5.
海外华人文化社团是华人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主流媒体收集到的2009—2019年新建海外华人文化社团数据,统计分析新建社团的数量、洲别分布、文化类别情况。结合原有社团与新建社团开展的活动案例,总结当代海外华人文化社团的新特点与发展趋势。在人类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提出制定科学务实策略、汇聚各方力量、打造品牌文化活动、注重传统文化趋时更新等海外华人文化社团双向推动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层对"中国梦"的倡导及其内涵阐述引起了海外华人精英的高度关注。这些主要由侨领、留学生、学者等群体构成的海外华人精英对此表达出几种观点看法:一是期待与共鸣;二是担忧中国内部出现的如食品安全、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羁绊"中国梦"的实现;三是强调人本理念的植入,呼吁中国借鉴西方普世价值文明。这些观点反映出具有家国情怀的侨领和"跨国认同"的华人精英对中国形象和民族复兴的期待,同时他们正视中国内部目前现存问题与挑战,华人精英倾向于从政治文明和文化角度来设计中国圆梦的路径方法。华人精英俨然是海外华人社会的"意见领袖"。于是,通过发挥其在侨务公共外交中的桥梁作用,有利于聚合海外华侨华人的资源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7.
观音是海外华人社会中最为流行并最有影响的中国民间神祇之一。华侨华人很早就将观音信仰带到海外,并传播到全世界,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二战后,海外观音信仰呈现在地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特点。华侨华人大多是在世俗化和民间化的寺庙中奉祀观音,同时,华侨华人佛教道场通常也都会敬奉观音。另外,一些混杂释道儒三教的民间教派也奉祀观音。秉持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华侨华人观音庙往往是慈善道场。基于观音信仰,闽粤等地侨乡与海外华侨华人之间建立了较为密切的文化联系。以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为纽带,在“再华化”因素推动下,海外华人既加强了对观音信仰的情感认同,也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薛灿 《八桂侨刊》2016,(4):11-18
新马华人在华文报纸上刊登"讣告"已成为当地华人约定俗成的丧葬习俗,这些"讣告"早已与传统中国社会的报丧文书不同,它在新马当地发展成为一个体系,继而成为一个独特的丧葬文化现象,"讣告"内容也为研究新马华人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一种特殊文本。《南洋商报》(1951—1976)报刊讣告文本数据反映了该时期新马华人宗教信仰形态是多元化的,不同宗教信仰形态对讣告内容处理的差别亦能从中折射出其对新马华人丧葬习俗在仪式内涵等方面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9.
符平  岳奎 《学习与实践》2009,(5):121-126
本文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现实与陈剑光的宗教风险预测研究出发,探讨了社会转型背景下民间宗教信仰与社会风险之间的一些关联问题,包括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风险根源、袁征及规避举措。  相似文献   

10.
广东民间信仰富有浓郁的"山水兼具、农商并重"之岭南特色,有着"毗邻港澳、隔海相望东南亚"的地理优势,与港澳台地区的民间交流频繁,在海外华人社会中传播广泛、影响深远。民间信仰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宗教形态",是中国多元和谐型宗教文化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从社会治理理论入手,以广东民间信仰现状调查为中心,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此基础上,通过比对福建、湖南、浙江等地的不同管理模式,结合广东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试点佛山市的经验,尝试提出创新社会治理语境下加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的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基督教与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接触是基督教在华传播史上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与基督教的差异以及明清之际民间宗教信仰对基督教的同化、对抗与排斥,认为民间宗教信仰对基督教当时在华的传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二者的接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基督教在华传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洪明基 《北京观察》2014,(10):46-47
正北京市各类社团组织、青年组织为香港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及海外企业家们提供了多样的交流沟通平台,使得他们对中国的文化、政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理解。正是通过这些民间活动,海外华人华侨们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去了解国情,学会独立思考、分析,这样实际达到的"民间外交"效果非常好。"民间外交"是最容易取得成功的、可以使中国软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化交流逐渐频繁,海外移民数量与日俱增,因此海外华人移民与侨乡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为促进海内外学者在国际移民视野下的对话与交流,2012年11月18—21日,由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4.
加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正日益影响和改变着国际社会的观念和交往 ,新安全观及其与移民之间关系的研究就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反应。本文以全球化时代的新安全观和移民之间关系为视角 ,试就新安全观的内涵以及海外华人移民与中国的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5.
黄瑞我 《台声》2003,(2):45-46
2002年秋天,我们接受邀请,参加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研究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在北京主办的“新世纪海外华人社会发展趋势和华人问题研究”为主题的研讨会。会议日程分两部分,先在北京,然后在广州举行。会后到广州开平、江门附近侨乡参观访问。行程整整1个月。9月23日我们由华盛顿出发飞广州,几天后飞北京。在北京参加研讨会外,还游览包罗万象的“中华民族园”,登上辉煌的天安门城楼。我最喜欢秋高气爽国庆前后的北京。那时天安门广场,长安街以及主要道路两旁摆放有各种不同造型的花坛花球和花带,绚丽多姿。为了…  相似文献   

16.
台湾历来就有"宗教岛"之称,教堂寺庙遍布,岛上居民大多笃信宗教。随着物质高度发展、精神生活日趋提高,民间宗教信仰已然成为台湾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的宗教信仰所以能蓬勃发展,除了台湾当局立法给予自由发展的保障,最主要的还是来自民众本身的需要。民众愿意虔诚地信仰宗教有着许多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随着物质高度发展而精神问题日趋严重,民间宗教信仰成为台湾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年小说对佛教经典作了人性化的诠释,显示台湾佛教的“人间化”特色。阮庆岳着眼于民间宗教信仰的某些变质,但将其当作善良小民为了生存所作的努力,凸显了台湾民间宗教信仰的“有情”特征。黄凡的《大学之贼》中,民间宗教信仰与政治、经济势力相结合,成为某些人攫取利益、敛聚财富的工具。本应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的普遍堕落,以及与他们的“成功”相辅相成的日渐庸俗、浅薄、颓靡的社会思潮和风气,反映了富裕社会的整体沉沦。  相似文献   

18.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社会的现象,是相对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制度化宗教而言的各种非制度化的宗教信仰和崇拜,是植根于百姓中的宗教信仰及宗教的行为体现。本文通过调研,考察了武汉市民间信仰存在的特征,分析了民间信仰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社会文化功能,并提出了民间信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正>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侨务办公室、广西民族大学、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主办,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广西防城港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协办,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海外华人与中国侨乡文化"国际研讨会于2017年10月22—25日在广西防城港市举行。来自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近8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在10月23日的讨  相似文献   

20.
在疫情时代,中国故土是海外华人寻求庇护的港湾。而中国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以“双循环”为理念的新发展格局则成为海外华人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中意建交五十余载,意大利华侨华人作为两国双边关系不断深化的见证者,不仅维系中意两国外循环运转,还助推中国内循环发展。不过,由于当前社会环境、国际局势等因素的制约,意大利华侨华人在参与新发展格局时,需进行多元赋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