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曾经,他默默无闻,如今,他远近闻名.2011年,他种植的400亩棉花单产达到了420公斤,种植的150亩青贮,单产达到6500余公斤,种地纯收入达40多万余元.  相似文献   

2.
刘应堂敢想敢干敢为人先,6年时间挣了20万元,受到农三师四十五团党委的表彰和奖励。 1997年,刘应堂携家带口从河南来到四十五团七连安家落户,当年,他承包了340亩棉花地。刘应堂坚持多学习多请教,勤劳苦干加巧干,很快就掌握了一套植棉技术。1997年至1998年,他承包的40亩棉花,单产籽棉都在350公斤以上,2年收入2.8万元。 尝到种地甜头的刘应堂,1999年承包了100亩棉花地。他拿出积蓄2万元购回一台小四轮拖拉机、两头母  相似文献   

3.
<正>她怀着对农场的一片热爱之情,勤奋学习科技知识,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4年至2008年,她5年累计承包棉花面积394亩,总产籽棉21.683万公斤,平均单产550公斤,共创产值125.76万元,利润54.84万元。尤其是2008年她管理的83亩棉花,总产籽棉5.23万公斤,单产630公斤,创产值29.3万元,年利润达到14.36万元。她就是兵团劳动模范、二团十八连职工郭继红。勤奋学习为她插上了知识的翅膀  相似文献   

4.
曾经,他一贫如洗,如今,他拥有资产近百万。2006年,他种植的400亩棉花单产达到了400公斤,纯收入达26万元。  相似文献   

5.
从1992年到1995年,赤峰市翁牛特旗玉米覆膜面积由3.5万亩增加到7万亩,平均单产达到500公斤以上,旱地覆膜玉米单产增加到400公斤,每亩纯收入180元,解决了7万多贫困农牧民的温饱问题。1996年,翁牛特旗实施水稻种植新技术,一举抛摆秧10760亩,比1995年增加1万亩,实现了大的跨越,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1998年,翁牛特旗创建了全自治区惟一的一家水稻种子生产实验示范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水稻原种场。通过品种更新,每亩收入均在160元以上,仅此一项全旗每年水稻生产总增收1600万元…  相似文献   

6.
2005年,农三师五十三团工会积极动员鼓励全团职工发展自营经济,使团场提高了经济效益、职工实现了增收。为全团2960户农工划分了18400亩“两用地”,划分率100%,并为每户发放两用地固定证和使用证。团工会看准市场,鼓励农工在两用地种植棉花10792亩,现该团两用地棉花平均单产籽棉285公斤,总产308万公斤,新棉总收入1291.8万元,除去成本784万元,户均收入2648.65元;种植冬、春麦,正播、复播玉米30500亩,单产350公斤,总产1068万公斤,总收入1494.5万元,纯收入747.2万元,户均收入2524.7元,其他作物1850亩,总收入214.5万元。户均种植业纯收入达到5173.35元。  相似文献   

7.
46岁的王书阁,来到农三师四十六团二连已有10个年头,他凭自己倔强的性格,勤劳的双手,实现着自己的梦。2006年,他承包的34亩棉田,籽棉单产380公斤,收入8900元,新植枣园95亩,套种经济作物收入5.8万元,畜牧业和农用机车收入2.8万元,全年收入近10万元,连续多年被团评为致富能手、先进生产者。  相似文献   

8.
68亩辣椒一年获纯利20万元人民币,这让农二师二十七团二连职工李再秀心里乐开了花,用她的话说,每天都能在梦中笑醒。她说:"2007年承包了68亩辣子,单产703公斤,估计可兑现20万元左右,是收入最高的一年,这都离不开党的政策好,团、连领导指导有方,让我今年挣了这么多钱!"  相似文献   

9.
马季才做梦也没有想到,调入农四师七十二团九连短短5年间,仅土地收入一项就累计获利8万余元,去年在44亩制种玉米地里更是刨出了“金娃娃”,平均单产创447公斤的好成绩,名列全团制种玉米平均单产榜首,兑现金额2.4万元。 早在1981年,川籍的马季才就带领妻子和一双儿女,千里迢迢投奔在新疆的亲戚,小打小闹折腾了十几年,也没挣下什么家业。1997年7月,他申请调入七十二团九连成为一名承包职工。马季才信奉“庄稼活讲科学,勤干巧干有收获”。这些年,他先后种过甜菜、冬小麦、大豆、制种玉米,无论种什么,他都力争做到三个到位:即精耕细作到位,科学  相似文献   

10.
郎宝,今年40岁,是2000年来农二师三十三团五连落户的河南尉氏籍劳务工。2002年,郎宝在农行贷款3万元,两费自理承包了连队50亩棉花。当年,郎宝卯足劲干了一年,年底棉花每亩单产籽棉380公斤,还清贷款,交够团场后,获纯利1.5万元。第一次尝到承包的甜头,郎宝的胆子更大了。2003年,他又到农行贷款5万元,两费自理承包了连队102亩棉花。科学种田,郎宝  相似文献   

11.
<正>曹修华是农一师七团五连的普通职工,2009年他承包的138亩棉花在遭受了低温、大风、干旱自然灾害的影响下,依靠科学管理和踏实苦干,年终籽棉单产达465.9公斤,获利15.8万元,成为团场远近闻  相似文献   

12.
谈起农五师八十一团扭亏为盈,由衰变兴,职工全部脱贫,团场发生巨变时,人们不约而同地会提起团长冯焰,正是他带领一班人勇于改革,把职工群众挂在心上,才使团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0年,全团6.51万亩棉花,在遭受特大风灾的情况下,总产籽棉2402万公斤,皮棉单产140.5公斤,全团实现社会总产值18310万元,实现利润2170万元,劳均收入10747元,全团无一户职工亏损挂帐,并为410户职工进行了危旧住房改造,有264户  相似文献   

13.
媒体称龙江县清秀水稻产业技术协会会长孙清秀为"水稻大王",显然不是根据他区区30亩的种植面积,而是由于他在当地推广旱育稀植、超稀植、无公害水稻所产生的巨大示范效应:全县旱育稀植技术推广后亩产翻两番,超稀植推广技术后每亩增产150多公斤;他率先种植的无公害水稻已超过1万亩,每公斤米高于普通大米0.30元仍供不应求,仅此一项全乡稻农年增收近百万元.  相似文献   

14.
巾帼风采     
种甜菜的女状元农十师一八三团八连女职工张丽华靠勤劳的双手在土地里“刨金”,2005年种植的800亩甜菜平均单产3.5吨,400亩打瓜平均单产120公斤,270亩食葵平均单产150公斤,获纯收入达28万元。在张丽华从事农业种植17年的历程中,2005年春天并不明媚,4月30日晚上,劳累了一天的张丽华夫妇就在为新承包的1100亩加压滴灌地播种完而松一口气时,一场8级以上的特大风灾席卷了全团投入18万元铺好的地膜、滴灌带一夜之间被刮得七零八落。面对如此惨状,欲哭无泪的张丽华一下子病到了,在医院整整挂了3天的吊瓶。就在连队职工普遍猜测张丽华会不会放弃这1…  相似文献   

15.
<正>农九师一六三团南区农五连女职工黄春花,自通过"绿色证书"培训以来,今年用所学到的农业科技知识,经过科学投入,精心管理,在承包土地和大棚种植上都喜获丰收,她种植的20亩红小片打瓜,单产120公斤,纯收入1.4万元,20亩饲料玉米单产达1000公斤,纯收入1.5元,庭院大棚纯收入达7000元,累计收入达3.6万元。  相似文献   

16.
<正>近3年,农二师三十团6.8万亩棉花全部采用加压滴灌、双膜覆盖、精量播种新技术和良种栽培,棉花单产从2006年的不足400公斤上升至2009年的500公斤,职均收入从2006年的1.3万元上升  相似文献   

17.
农一师十团八连635东地号310亩棉花姊妹田,由5名女职工承包,2009年棉花单产510公斤,户均收入9万元以上。2010年棉花单产568公斤,户均收入达12.5万元以上。现年40岁的熊华清是635东地号的条田长,1998年进疆,一直在十团承包棉花,曾连续6年被团场评为植棉能手荣誉称号。635东姊妹田是八  相似文献   

18.
《奋斗》2017,(2)
<正>黑龙江省实施两大平原改革实验以来,宝清县抓住这一有利契机,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3.5亿元,其中农发资金1.08亿元,重点实施龙头桥灌区配套改造工程,累计建设高标准水田28.4万亩,超过了过去15年建设高标准水田面积的总和。经过改造治理,灌区粮食平均单产由43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3万多农民直接受益,人均纯收入由7500元提高到14728  相似文献   

19.
<正>"我家去年种植了100亩地的滴灌打瓜,单产达到了150公斤,市场价格是13元,卖了近20万元,除去成本,100亩地净挣了10万元以上,每亩净收入达到了1000元以上,取得这么  相似文献   

20.
农八师一二一团九连,曾是一个连续多年亏损、职工收入低、上访多的问题连队.近5年来九连在王新学的带领下,一跃成为一二一团各项成绩排名第一的连队.去年,九连种植的5677亩棉花总产籽棉249 2万公斤,平均单产达到了401公斤,完成团场订购总产的125%,职均收入由2006年的2.6万元提高到2011年的9.7万元,全连89户职工,仅在团部购买楼房的就有80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