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什么唐太宗和他统治下的唐朝政权能够如此赢得民心?结合贞观初年的治国实践,可以归纳为三方面的原因。唐太宗即位以后,连续三四年遭遇灾害与饥荒,刚刚从隋末社会动乱之中走过来的老百姓,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民生几近崩溃的边缘。然而,唐朝的统治却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牢固地稳定下来,并且迅速迎来了天下大治的良好局面。究其原因,就是老百姓没有把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从唐太宗虚心纳谏说起张智永偶翻中国通史,又看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卓著政绩。其实,他取得政治成就的两个主要原因就是虚心纳谏和善于用人。谏议大夫魏征死后,太宗说过两句有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在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去,我...  相似文献   

3.
胡昌方 《世纪风采》2008,(12):43-43
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最有“羞耻”意识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唐新语》载:一次,唐太宗拟出游南山,因怕他人指责而作罢。事后,唐太宗非常羞愧地对魏征坦言:“当时实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这里的“畏卿嗔”,就是害怕你等生气和不满。当然,唐太宗“畏卿嗔”的事儿,绝非仅此一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他留下的传世箴言。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责母     
唐太宗责母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唐的二代君主."贞观之治"的开创者。他生活俭朴,直言"纳谏",任用贤才,秉公守法,被称为一代明君。李世民执法守法.身先士卒,他经常检查执法情况,还让执法官员督察自己。有一次,他的外甥赵诚,深夜在酒店酗酒闹事.杀死了酒店主王二...  相似文献   

5.
羞杀贪官     
在唐太宗时代,有长孙顺德者,人家来求他办事,他收了别人的贿赂绢绸数十匹。这事被唐太宗知道了,要求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到金銮殿里“开大会”。太宗没讲别的,只是“通报”长孙顺德的受贿情况。末了,唐太宗问:“长孙顺德受贿数十匹,这说明了什么?”下面诚惶诚恐,不敢出声,唐太宗于是便提高好几个分贝,大声说:  相似文献   

6.
唐太宗时期,自然灾害频仍,从文献记载来看,除了贞观五年而外,竟无一年幸免。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种自然灾害,唐太宗一方面通过兴修水利、建立义仓等进行了有效的事前预防;另一方面则在自然灾害到来时,通过仁政修身、赈恤救助等进行了有效应对。唐太宗统治时期被后人誉为贞观之治,而这样一个盛世局面的出现,显然与此一时期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有效预防和应对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蔡建军 《党课》2013,(10):65-67
“讲真话,前提是要听真话。”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时列举了在隋唐两朝先后为官的名臣裴矩。裴矩在隋朝做官时,阿谀逢迎,想方设法讨好隋炀帝;可到了唐朝,他却成了敢于在唐太宗面前直谏的净臣。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轶事     
唐太宗“二喜一惧”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贞观十五年九月,唐太宗对大臣说:“朕有二喜一惧,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欠服,边鄙天虞,二喜也。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此一惧也。”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可谓“国泰民安”。但唐太宗却“居于安而思乎危”,正是这种可贵的居安思危精神,才使得唐太宗殚精竭虑,施政爱民,使唐初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贞观之治。  “太宗辨弓”  《资治通鉴》中载:贞观元年四月,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说:“朕少好弓矢,得良…  相似文献   

9.
唐贞观年间,吏治清明,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于贪赃枉法者打击比较有力。有个右卫将军陈万福,从九成宫到京城长安,因沿途索取驿站几百麦糠,被唐太宗得知,令他“亲负麦糠示众”,加以严惩。 唐太宗一向认为,“主支,必丧其国;臣贪,必亡其身”。他曾以蜀王为例,引鉴秦惠王出兵蜀国,不识路径,令人凿石牛五头,置金于牛屁之后,蜀王以为石牛可以生金,遂使丁壮搬牛入蜀,结果蜀道泄露,蜀国终被秦国所亡。所以唐太宗提出:“以钢为镜正衣冠,以人为镜明得失,以古为镜知兴替”的名言。对于贪财枉法之人,唐太宗坚持廉政,肃贪反腐…  相似文献   

10.
刘建明 《奋斗》2011,(12):60-60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开明君主。在执政期间.他广开言路.善纳良言。为人处世豁达大度,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据《资治通鉴》记载,一统天下后,为了避免重蹈隋朝因乏治腐败而亡的覆辙,于是就秘密派遣手下的亲信去试探,假装贿赂官吏们.结果有一个刑部司门令史没有经受位考验,受贿一匹绢。唐太宗就要将他处决。  相似文献   

11.
贞观纳谏     
贞观盛世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唐太宗的善于兼听、虚怀纳谏之风密不可分。重温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论道他的兼听和纳谏,应广开渠道倾听百姓的呼声,相信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学习他知人善任,有容乃大的气度和胸怀。  相似文献   

12.
不独私故人     
不独私故人□张世和《资治通鉴》上有一段记载:唐太宗贞观三年十二月,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罪被解职。庞相寿原是唐太宗的旧属。唐太宗出于对故旧的怜悯,想让他官复旧职。魏征知道这件事后,谏道:“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对于庞相寿...  相似文献   

13.
王一化 《奋斗》2001,(10):55-56
“三鉴”,最早见于《北堂书钞》,其中记载汉荀悦在《中鉴》中说:“君子有三鉴:鉴于古,鉴于人,鉴于镜。”其后,在《新唐书·魏征传》又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进一步解释“三鉴”,他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相似文献   

14.
近读唐太宗省官善政的有关史料,颇有感触。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帝王。在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治国方针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简政省官,举贤任能。据《贞观政要》卷三记载,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初,唐太宗即位不久,就明确提出了“官在得人,不在员多”的思想。他针对其父李渊当  相似文献   

15.
《资治通鉴》里有一个“唐太宗赐绢惩顺德”的故事,说的是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给人办事收了20匹绢绸,被唐太宗知道了。他没有让监察部门去查办,而是通知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到大殿开会。  相似文献   

16.
谭平山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革命家。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为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核心人物,他为促进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蓬勃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作为南昌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他又为南昌起义的发起和成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被错误开除党籍后,作为“第三党”的领导人,他致力于与中共的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国后,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等职,为了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  相似文献   

17.
唐太宗劝官莫贪文/姚平唐太宗执政后,对官场的腐败行为除依法从严惩处外,还常常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教育官员莫贪莫占。在这方面,有据可查的有四次。第一次是在他执政初时。唐太宗对侍臣们说,明珠十分贵重,如用它来弹雀,不是很可惜吗?人的性命比明珠还贵重,但“见金...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治贪     
白谦慎 《党建文汇》2014,(12):47-47
《资治通鉴》里有一个“唐太宗赐绢惩顺德”的故事。说的是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给人办事,收了20匹绢绸。这事被唐太宗知道了,但他没有让监察部门去查办,而是通知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到大殿里开会。  相似文献   

19.
<正>“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的中国,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这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李世民作为一代英主,毛泽东曾说他“稍逊风骚”,但也仅仅是文采上的“稍逊”,并不影响李世民在毛泽东心中不同凡响的地位。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  相似文献   

20.
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酝酿和提出有重要贡献。五四运动时期,他就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出路,成为青年学生中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时,他逐渐认识到其危害,思想逐步向反对“左”倾错误转变;在实际工作中,他打破教条的囚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党内明确提出马列主义理论“要中国化”等概念,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正式提出。提供了思想条件和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