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希腊的悲剧与欧洲的悖论《新京报》2010年5月7日刊发陈季冰的文章指出,希腊危机全面展示了"欧盟"和"欧元"这两种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超国家组织"和"超主权货币"的深刻的内在悖论。  相似文献   

2.
李姣婷 《学理论》2014,(5):163-165
通过对希腊神话传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来阐释面对命运悲剧的现实人能否自救。对希腊悲剧的悲剧特点分析如下:第一主要表现为家族式悲剧,第二是悲剧的制造者大多是看不见的不可违抗的命运。并举例说明,进而展开对人的生存境界的探讨,从而揭示人所面临的生存境遇及对待命运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4,(36)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皆以悲剧收场,其原因一直是学者争论的话题。哈姆雷特的犹豫和错误判断是大家公认的答案。通过运用柏拉图的正义观来分析《哈姆雷特》,指出在《哈姆雷特》中存在新旧两个世界,两种"正义"模式。而主要人物悲剧命运也因各自破坏对方世界的"正义"最终遭到命运的惩罚。通过此分析,既可以加深对《哈姆雷特》中人物悲剧命运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对莎士比亚戏剧和希腊悲剧的命运观的联系有更深入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伊格尔顿作为西方激进的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家和批评家,始终致力于将悲剧理论研究与社会主义革命目标以及现实政治实践相结合。伊格尔顿认为,悲剧是最具意识形态包容性的艺术形式,具有政治美学的批判力量,潜藏着巨大的变革力量。他通过重新界定悲剧艺术范畴,重申悲剧艺术"甜蜜的暴力"的悲剧性美学力量,借助精神分析法重新认知悲剧净化论来彰显悲剧在规训人性和促进社会变革方面的"否定性"政治美学功用。促进了人们对悲剧艺术价值的重视,为20世纪以来现代悲剧艺术的振兴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此外,伊格尔顿还将悲剧与宗教以及马克思主义革命政治相融合,来说明悲剧所蕴含的"向死而生"的政治美学启示,为指导当代政治实践提供了积极指向。  相似文献   

5.
悲喜交集     
《党政论坛》2014,(4):9-9
古希腊剧场有种石雕,是两张并列的人脸:一张眉尖嘴角上翘呈现着欢喜,一张眉尖嘴角下弯表示悲痛.那时的人类就懂得,人生多变,结局不同,所以反映人生的戏剧要分为喜剧和悲剧.后来,希腊石雕演化为戏剧的图腾,就是一喜一悲两张脸.  相似文献   

6.
"公地悲剧"是现代城市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是导致"公地悲剧"的主要原因.改变产权结构,清晰产权是解决城市"公地悲剧"问题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7.
尹菲 《学理论》2009,(19):86-87
《悲剧的诞生》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尼采的悲剧观,从日神、酒神精神之间关系的角度展开了关于希腊悲剧的起源、消亡和再生的讨论。尼采以目神和酒神的象征说明古希腊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人生的意义,并得出悲剧产生于二者结合的结论。此外尼采还对西方自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为它们是一种浅簿的乐观主义,它们只能使人类丧失其生存的基础,人类只有在悲剧的再生中才能实现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8.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乐府民歌,传统对它的解读是,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悲剧产生的深层原因是:焦母的潜意识常常受到压抑,加之人格中的"本我"和"超我"的斗争导致畸变的心理,这种心理被称作寡妇心态,兰芝和仲卿对焦母的这种心态全然不知,然而他们对爱情执着的追求,最终没有避免悲剧的发生.因此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理解才可能减少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精神之所以能够与西方悲剧艺术发生密切联系是以它自身所具有的悲剧性为基础的.不同时期基督教精神对悲剧艺术的影响力不同,悲剧对基督教精神的态度也不同.现代西方的悲剧艺术表现出对现实的怀疑和否定的情绪.现代悲剧艺术把上帝变成了人类认识自己和自己生存的世界的途径,一方面通过象征的手法用基督教意象表现对现实的困惑和批判;另一方面把基督教意象作为原型,用现实材料建构现代基督教精神.  相似文献   

10.
方方的长篇小说<水在时间之下>,主要叙述了一个汉剧女艺人如戏如梦的人生悲剧故事.女主人公的悲剧,一方面由于她的女性身份、女性命运,因而显得特别惨烈、尖锐;另一方面,因为她的悲剧与汉剧艺术的兴衰演变纠合在一起,因此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女主人公的悲剧既源于自身的性格和选择,也因为她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1.
史玉凤 《学理论》2010,(26):185-187
李贺是中唐时代一位独特的诗人。凄凉的人生境遇、体弱多病的生理特点、忧病畏死的心理特征、中唐社会的动荡和各种矛盾的激化,将他经世治国的理想抱负击个粉碎。所有这些促使他对人生、命运、死亡进行思索,其"鬼诗"便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的厌恶和对理想的探索,浸润着浓厚的悲剧意识。而其诗歌的悲剧意识具有独特的审美,即:以"病"为美,以"悲"为美,以"寒"为美,以"丑"为美,以"怪"为美。由此可见,李贺诗歌诉说的是一种与世抗争又无力抗争的现实,诗歌所透射出的恰是诗人内心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2.
贾登娉 《学理论》2010,(26):190-191
《雷雨》是一部超越"命运"与"性格"悲剧的新的悲剧的形式:生存的悲剧。《雷雨》历来为人们归为命运悲剧一类,但其实作品中所指的命运只是一种托词,是对于悲剧命运无法解释而又无法摆脱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呼喊。  相似文献   

13.
笔者认为,古代希腊的文化传统中有丰富的个人思想,到城邦衰落之时,个人主义在希腊兴起;中国先秦儒家确实存在个人精神或称之为"个人主义"精神,但它与希腊的个人主义精神有着重大差异。具体表现在:一、古代希腊的个人是政治个人,而先秦儒家的个人不是政治个人,而仅只是伦理个人或称之为精神个人。二、古代希腊的个人观念发展到犬儒主义时期,汇聚成为个人主义;而儒家的"个人主义"还不系统,仅只能称之为"半个人主义"。三、个人主义精神的不同,决定了两种个人观念基础上自由内容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谢灵 《学理论》2010,(16):156-157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美的一种存在形态,具有悲剧因素的客体对象。正如恩格斯概括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悲剧的美学特性主要表现为三点:悲剧主人公:必须是正面人物;悲剧冲突:用美的毁灭来否定丑的存在;悲剧效果:怜悯,恐惧,陶冶,净化,提升。  相似文献   

15.
徐鲁 《民主》2014,(5):51-52
<正>著名原子物理学家奥本海姆在谈到20世纪上半叶原子物理的发展时,曾激动地赞叹说:"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创造的时代!"可是,面对这个时代的读者们,奥本海姆又不能不发出这样英雄气短般的感慨:"但是,它(原子物理学)也许不会作为历史而被全面地记录下来。作为历史,它的再现,将要求像记录希腊悲剧人物俄狄浦斯,或克伦威尔(英国大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的动人故事那样的崇高艺术。然而这个(原子物理学)工作领域,却和我们日常经验的距离如此遥  相似文献   

16.
叶兴艺 《理论导刊》2008,(5):115-118
张君劢是中国现代政治和思想史上一位身份复杂而又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作为集宪法之研究与起草、宪政之鼓吹与推动于一身的"宪法之父",张君劢一生执著于中国的宪政运动.张君劢从界定近代国家的性质出发,阐述了其宪政理论,并提出了"修正的民主政治"的宪政模武,颇为时人所关注.张君劢并未逃脱中国哲人从政悲剧收场的命运.然其思想中亦有其合理因素可供后人评判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谢素军 《学理论》2009,(19):84-85
悲剧作为文学作品的一大经典,所展现的包囊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然其渊源剖析却众说纷纭,本文以经典悲剧《安提戈涅》为例,通过简要回顾作品情节纲要,提取其核心价值从而归结其所体现的悲剧精神,然后从政治伦理角度对其进行思辨性的探讨。认为文学悲剧所折射的正是政治哲学语境下多元论困境所铸造的悲剧现实。  相似文献   

18.
唐双宁 《侨园》2012,(1):17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主权债务危机由来已久,而今西方重蹈覆辙.到2010年,无论是接"公共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为60%"的警戒线,还是"财政赤字与GDP比例为3%"的警戒线,希腊、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德国、英国、美国、日本均已超标.从技术上看,希腊已经"破产",意大利、西班牙主权债务评级又被下调,进一步增加了欧债危机救援的难度.一系列危机中,十大矛盾如同十连环一样死死锁定西方债务危机.一,超高福利与政治体制的矛盾.西方政治体制表面看核心是"三权分立",真功夫是竞选.二战以来西方普遍实行超高福利政策,形成超高福利文化,民众的胃口被越吊越高,人的私欲极度膨胀.  相似文献   

19.
郭帅 《学理论》2014,(5):42-43
"本原"问题在早期希腊哲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从泰勒斯的"水"到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体现了哲学家们的观念不断超越感性经验,对确定的、明晰的理性的洞察,这就是希腊哲学理性精神的源头,它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晓 《学理论》2014,(5):166-167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一位个性鲜明,悲剧色彩浓厚的英雄。无论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还是作为一个英雄人物的最终毁灭所带来的惋惜和悲痛,都体现着周瑜的悲剧性。深入周瑜功绩彪炳的人生,通过对周瑜性格悲剧、命运悲剧两方面的分析,展现周瑜身上浓厚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