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公安研究》2013,(12):85-85
宋立军在《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撰文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更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必须解答的重大问题。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中必须树立合作协商的美德、保持相对的社会均衡性、发挥教育的先导性;更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键在于深化法治实践、增强法治主体的高参与度、实现法治根基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个开放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用法治理念指导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把树立和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全面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突出重点,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3.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是对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其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信法、守法、靠法、护法的习惯和氛围,让公民主动自觉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相似文献   

4.
鲍晗蓓 《前沿》2013,(13):67-69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是连接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何渊 《桂海论丛》2006,22(3):18-20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法,是对五十多年党执政的主要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是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特别是在和谐社会的视野中,必须认真总结历史经验,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探讨执政的理念和执政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郭立立 《前沿》2009,(10):130-132
弘扬法治精神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十七大报告的重要精神之 一,本文依次从法治精神的内涵、新时期国防教育的特征入手,重点探讨了国防教育对弘扬法治精神的作用和利用国防教育弘扬法治精神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既为法律的工具性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其提供了有效的限制。法律的工具性彰显了工具理性的价值,提醒我们手段与目的不是相互独立的,法律目标的设定不能脱离其所凭借的法律工具而单独进行。法律的工具性集中关注法律目标的设定问题和法律工具的功效问题。我国应该吸取其他国家法律工具性运用的经验和教训,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下运用法律的工具性以有效地达成国家目标。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全面勾画法治中国建设宏伟蓝图,标注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新高度,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统一战线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9.
卫欢 《前沿》2011,(7):84-89
自2005年提出以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确立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方向,引领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实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征程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搭建了转型期中国社会通往和谐法治社会的桥梁,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指路明灯。  相似文献   

10.
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治的功能、作用、实施等方面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观念的总和,是社会主义法洽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一理念将现代法治理念与中国特色结合在一起,既反映了法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需求,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宪法思维里的法治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联繁 《湖湘论坛》2009,22(1):85-88
法治理念不同于法律观念、法治观念、法律理念、法治精神等概念。要坚持知行统一,以树立法治理念为基础,以实践法治理念为关键,推动法治理念的普及与应用,从而促进法治建设。同时,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法治理念,倡导宪法至上的宪法理念。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根基于党的执政理论与实践,与党的执政理念具有同构性.这种同构以法律与政治的有机统一为理论前提,表现于内容的同构,实现于价值的同构.内容同构不是简单的混同,而是"求同存异"的同构,两者内容相同但内涵各有偏重.同构党的执政理念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中国法治建设实践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践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社会正为道德滑坡所困惑,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也为道德滑坡所拖累,因为法治实现需要伦理精神的支撑和道德力量的维系。当代中国道德滑坡与几千年德治理念的衰落有着直接的关系。扬弃中国传统的德治理念,实现儒家德治理念的现代化是中国法治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公安机关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保障。为此,各级公安机关必须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与深刻内涵,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坚持并运用法治理念指导公安工作,努力推进我国公安机关的法治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建设“法治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法治精神和公共精神是促进美国社会自我治理和变革发展的民情要素。诚然,美国社会的法治精神和公共精神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国情背景,并且其法治、公共精神处在资本主义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主导之下,这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追求的法治、公共精神有着本质区别。然而,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法治、公共精神的作用与意义已得到验证,法治、公共精神的培育有其自身规律,其中的先进经验是可资借鉴的。  相似文献   

16.
法治与法制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在当代,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早已成为我们国家的基本方针与政策。本文将通过对法治与法制概念的介绍,深入浅出的对其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而使得读者对其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两办同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一举措标志着,深化依法治国的征途,再次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8.
因受人之托要完成一个课题,我寻访明朝政治家海瑞的人文情怀已三年有余了。2005年初冬时节,杂志社领导携我去了一次海口,还瞻仰了海瑞墓。逝者墓前那“旨·粤东正气”五个镏金大字更激起了我叩拜海瑞崇高品格的热诚。  相似文献   

19.
《上海人大月刊》2006,(7):10-10
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王守田,在20多年前考上大学,当初学的是建筑专业,作为一个公民,他认为只要自己不违法就可以了,可以与法律不搭界。但后来事与愿违,普法让他与法律沾亲带故,尝到了甜头。于是,他一发不可收,不仅法律学得很好,而且非常出色,获得了法学硕士学位,成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系的一名副教授。他说:“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普法,是普法让我改变了人生道路,改变了对法律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聂文权 《公安研究》2006,144(10):30-32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政党政治的普遍规律;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法治的价值追求;是公安机关性质的体现和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