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自然人犯罪应统一称为“单位犯罪”;单位可以独立地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责任人不能身兼自然人被告人和诉讼代表人两种角色;单位犯罪嫌疑人在受到司法机关第一次传讯时就可以参加刑事诉讼;确定单位诉讼代表人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要时应允许司法机关或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指定;监事、纪检人员、高级职员可以被指定为诉讼代表人。  相似文献   

2.
单位犯罪诉讼程序上很多方面都不同于自然人犯罪 ,但我国刑诉法对单位犯罪的诉讼程序却没有具体规定 ,很多方面是比照自然人犯罪的诉讼程序加以实施 ,因而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文章针对单位犯罪案件被告人的确定、单位被告的诉讼代表人、强制措施、起诉程序、审判程序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单位犯罪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活动的发展活跃,单位犯罪的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在依法指控单位被告时,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解释需要承担为被告单位指定诉讼代表人的职责,而能否顺利指定取决于涉案单位是否配合等检察机关无法掌控的因素,实践中出现指定诉讼代表人流于形式、被告单位时有逃脱刑罚制裁等窘境,影响了刑法平等、罪刑法定、控辩平等原则的实现.因此,有必要扩大诉讼代表人适格人员范围,并将单位犯罪诉讼代表人制度以立法方式加以规定,以更高位阶的制度文本和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条文规范来准确打击单位犯罪.  相似文献   

4.
在侦查过程中,应当根据单位犯罪区别于自然人犯罪的特征来认定单位犯罪。认定犯罪嫌疑单位,在涉及单位和单位分支机构的情况下,应当根据分支机构是否独立实施犯罪而确定。犯罪嫌疑单位诉讼代表人的确定,应当由犯罪嫌疑单位根据一定规则来确定。单位犯罪案件侦查的地域管辖,应当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并参照《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5.
走私犯罪是法定犯罪,以违反海关法律法规为前提,故具有很强的海关专业特征,而单位走私犯罪主体为单位,进一步增加了理论研究和司法认定的困难.故根据单位走私犯罪的特征及相关立法规定,深入研究我国单位走私犯罪诉讼程序中诉讼主体和诉讼代表人制度,以及单位走私犯罪诉讼代表人的确定问题,对我国单位犯罪刑事诉讼的理论研究及司法实践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被害人在人数众多时可以推选被害人代表人参加庭审以提升诉讼效率,但司法实践中存在被害人代表人授权不明、与所代表被害人意见冲突等问题,应当从学理上分析相关成因。通过引入刑事诉权理论,推导出被害人可有限处分诉权,为被害人代表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被害人代表人应当首先由被害人自行推选产生,并由被害人向代表人以明示的方式授权,在协商不定时由司法机关作为兜底参与协商指定。通过事前对授权范围的限制、事中对被害人代表人的监督和事后被害人代表退出机制的设置,可以有效保障被代表被害人的利益,应对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7.
单位犯孚追诉程序的核心制度是诉讼代表人制度,对诉讼代表人制度的研究有助于单位犯罪追诉程序的落实及完善。  相似文献   

8.
由于刑事诉讼法对单位犯罪参与刑事诉讼程序缺乏相应的规定,致使犯罪单位进入刑事诉讼活动时,代表人的确定和参与方式不统一、不合理。按一定条件确定单位嫌疑人、被告人代表犯罪单位参加刑事诉讼,有利于理顺刑事诉讼的法律关系,有利于正确理解和适用刑事诉讼制度,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最高法院已经出台关于单位犯罪主体否定的相关司法解释,但是尚未全面涵盖司法实践中形形色色的“假单位、真个人”的现象,导致司法机关把握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界限不准。引进“揭开公司面纱”理论,重单位犯罪成立的实质要件、轻单位犯罪成立的形式要件,在特殊情况下否定单位犯罪的主体资格而直接认定为自然人犯罪,正是本文意旨所在。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是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的诉讼程序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确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并依法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活动。这一活动以司法机关的立案为程序开始启动的标志。刑事诉讼法中立案管辖的规定,明确了公,检,法机关各自受理刑事案件权限和职责,以利于它们依法行使自己的职权,也便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按照管辖范围向公,检,法机关控告,检举犯罪,本文全面概述了的刑事诉讼有关立案管辖的法律规定,以及在司法实践中执行立案管辖中应解决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取保候审措施的正确应用能准确、及时地完成惩罚犯罪的任务;而错误运用则会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在适用取保候审过程中,要平衡公安司法机关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保证人之间的利益,达到低诉讼成本完成高效诉讼的良性循环。只有提高取保候审制度的适用率,才能从立法和司法制度上完善取保候审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刑事诉讼中,法律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一定的诉讼权利,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这些权利却被公安司法机关忽视甚至践踏。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刑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一下保障其诉讼权利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论毒品犯罪主观明知认定中的推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认走私、贩卖、运输、非法持有毒品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主观上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明知".而"主观明知"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是一个困难而复杂的问题,给司法部门打击毒品犯罪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因此,如何恰当地运用"推定",在一定条件下推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观明知"成为刑事立法发展完善和司法实践的必然选择."推定"的依法合理运用,为司法机关有效打击毒品犯罪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已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增加了对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益的规定,特别是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单独作了规定。2013年初我院公诉科积极探索和创新,率先开展了“罪名解读卡”发放工作,并形成了一套“罪名解读卡”发放制度,其目的在于拓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取法律知识渠道,切实维护自身诉讼权益;便于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教育改造,促使其认罪悔过;增强检察机关检务公开和政务公开,提高检察机关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一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犯罪,它同自然人犯罪有许多不同之处。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是以自然人刑事现任为基础的,对单位犯罪的诉讼程度未作任何规定,单位犯罪如何诉讼,不仅是理论界要研究的课题,也是司法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单位犯罪立案管制度作了论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6.
在法律上规定刑讯逼供的证据排除规则,是遏制刑讯逼供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此有关国际公约、国际文件和有关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法律均有明确的规定。借鉴吸收其合理因素,我国在刑讯逼供的证据价值问题上,采取如下直接或间接否定其证据价值的基本措施应是十分必要的:一、法律上应明确规定,凡以刑讯逼供的方式获取的供述,一律不得作为证据使用;以逼取的口供为线索获得的其他物证、书证等除特定情形外,也不得作为证据使用。二、适当参考国外“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的诉讼原则,在刑事法律中不再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如实回答侦查人员提问”这一强制逼迫性极强的内容,当然也不规定那种对抗色彩极强的所谓“沉默权”制度。三、为促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动供述,法律中应明确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拒绝回答侦查人员合理提问的,在一定条件下司法机关可作出不利于他的推断。四、除危害特别严重的暴力型犯罪外,禁止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夜间讯问,由夜间讯问获取的供述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五、除危害特别严重的暴力型犯罪外,应逐步确立侦查人员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的第三者在场监督权,尤其是律师在场权。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刑法理论对于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构建仍然受限于自然人刑事责任的理论。实际上,以适用于自然人犯罪的处罚原则来处罚单位犯罪,并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同时,以适用于自然人犯罪的处罚标准来衡量单位犯罪所处刑罚的合理性,其结论必然是司法实践的实际需要与理论应然状态的完全脱节。要走出这一误区,就应修正我国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理念,基于单位犯罪自身的特殊性来构建我国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中,判决书中通常对被告人都会有杀人手段残忍这样的描述,但是手段残忍却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适用标准。故意杀人案件中手段残忍应定义为犯罪行为人在实施杀人行为时故意增加了被害人除死亡以外的痛苦。而杀人手段残忍的认定应结合犯罪嫌疑人在犯罪预备阶段的行为和犯罪实行阶段的行为进行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19.
偷税犯罪案件侦查方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偷税犯罪严重危害税收征管秩序 ,应予以重点打击。偷税犯罪案件的侦查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大力挖掘案源 ,提高发现偷税犯罪的能力 ;秘密查证偷税犯罪线索 ;采取果断措施 ,控制涉案人员、财产和证据 ;清查账册、凭证 ,盘点存货 ,获取有关书证、物证 ;向税务机关调取犯罪嫌疑人的纳税资料和处罚文书 ;向有关供销单位了解犯罪嫌疑人真实产销情况 ;询问知情人 ,讯问犯罪嫌疑人 ,认定其犯罪故意 ;通过多种途径 ,依法确定偷税数额  相似文献   

20.
偷税犯罪严重危害税收征管秩序 ,应予以重点打击。偷税犯罪案件的侦查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大力挖掘案源 ,提高发现偷税犯罪的能力 ;秘密查证偷税犯罪线索 ;采取果断措施 ,控制涉案人员、财产和证据 ;清查账册、凭证 ,盘点存货 ,获取有关书证、物证 ;向税务机关调取犯罪嫌疑人的纳税资料和处罚文书 ;向有关供销单位了解犯罪嫌疑人真实产销情况 ;询问知情人 ,讯问犯罪嫌疑人 ,认定其犯罪故意 ;通过多种途径 ,依法确定偷税数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