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小葵 《求索》2008,(4):22-24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奉行的基本政策。“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其背后的动因并非如有论者所谓的是出于统治者对商人和商业的偏见或好恶,而是有着历史必然性;并且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抑商”也并不意味着对商人和商业不加区分地绝对排斥和打击——它针对的对象是“私商”,对“官商”,统治者不仅不“抑”,反而予以保护和扶持。为了保证专制王权能够始终有效地控制商业这一国家的经济命脉,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社会最终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而且富有弹性的商业统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鸦片贸易在华泛滥的经济视角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历史的开启与早在1840年之前就在中国形成泛滥之势的鸦片贸易有着密切渊源。中国史学界从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就鸦片贸易的扩大化进行了长期、富有成效的研究。其动因以“扭转贸易逆差”说和“精神腐蚀”说为重。但是从世界银根紧缩、中英贸易的公行垄断、散商制度诞生等几个经济因素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究1840年之前中国鸦片泛滥的缘由,不难发现新的、有背传统观点的几点疑问。这些疑问与散商、公行的经济制度相结合,就为我们深入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不同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3.
谢君善 《协商论坛》2006,(11):64-64
11月10日,由全国侨联、全国工商联、河南省政协等共同主办的“国际华商文化节”在商丘市睢阳区商文化广场隆重举行,这一商界盛事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人们最难忘的便是商文化广场那座高达15米的“三商之门”。商文化广场大门为何称“三商之门”?这要从2004年5月20日新华社向全国播发的一篇报道说起。题为《专家考证:中国商业起源于河南商丘》的报道以确凿的考古实物和翔实的史料向世人宣告:“商丘不但是商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商业的起源地,而王亥则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商丘“三商之源”的地位得以进一步确立。然而,从一般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4.
一、唯物史观之“物”指何而言? 对于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但要准确地回答,也不那么容易。有人认为,历史乃人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把社会历史看作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这就是说,人即物,唯物史观之“物”指人而言。这一答案,貌似有理,实际不然。因为它并没有揭示出社会历史现象内部心物关系谁决定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云南近代华侨的形成、结构和华侨资本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侨居”是一种已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在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几次称得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向国外迁徒的社会活动,大多与政治原因有关。时到近代,除了政治的原因外,侨居这一现象才转为以经济原因为主,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不容忽视。因为它已与中国封闭式自然经济的解体和世界经  相似文献   

6.
关于历史周期率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人士黄炎培1945年访问延安在同毛主席的交谈中对中国历史上“兴勃亡忽”的历史现象进行了哲学归纳,准确地定义为“历史周期率”。从此,这一人类社会历史的普遍性命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研究历史周期率发生的根源,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途径便成了人们研究的焦点所在。当前许多学者在研究历史周期率发生作用的原因时,用了较多的笔墨来说明腐败与周期率的关系,毫无疑义,这是必要的、正确的,因为腐败是周期率发生的驱动器,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它的导火索,但周期率为什么会成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周期性的变奏,它为什么…  相似文献   

7.
只有官员手中的权力受到了制约,能够从法律的高度来约束规范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官商”现象才能真正成为历史。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协调发展要顺其自然复旦大学刘雨中国社会改革至今,有一种现象引人注目,这就是爆炒“模式”、“典型”、“样板”。某省某村近年来农业发展取得了成绩,或仅仅在当地政策上作了某种有新意的改革,就有人为之加冕:“XX模式”。于是有“参观学习”,有“总结论证”。“...  相似文献   

9.
2005年11月21日,山西省纪委通 报全省清理纠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 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煤矿的情况, 全省已有947人撤出煤矿入股,金额达 15601.71万元。 时下党政干部参与煤矿企业经营获 取收益者大有人在,百姓称其为“红顶 煤商”。 在中国,“官商”现象可谓由来已 久,发展至清朝晚期最为普遍。由于清 朝代表一定品级官位的“顶戴花翎”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追星”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又因为它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追星一族”也因此而蒙上了贬义的色彩。~提起“追星”,人们总是嗤之以鼻,认为它是一种盲目追求港台歌星、影星的现象。他们的这种看法有片面性。在这里,我要对“追星一族”谈一点意见。作为人们所崇拜的“星”应该是指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努力追求健康高尚的人生目标,并取得了成功的杰出人物。这其中有歌星,有影星,有政治明星,有科技明星……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现实生活中的每个行业都有出类拔草的人物,他们就是人们心…  相似文献   

11.
论“法、术、势”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古代“法术势”理论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作者认为,“法术势”理论的直接思想渊源是“刑名之学”,同时也吸收了黄老学说和儒家的思想。到战国时期,由申.商、韩等发展成为以“富国强兵”为主旨的“帝王术”,并成为当时社会政治的指导思想。作者指出,“法术势”理论对于促进秦统一中国起了历史的作用。秦二世行“督责之术”,是将“法术势”理论的消极面推向到极端,导致了秦朝的灭亡,此后,“法术势”理论也就失去了独占地位。在历史的教训面前,西汉统治者重新考虑问题,决心把儒家的“礼治”与“法术势”结合起来,董仲舒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从此,“法术势”理论便成为我国专制主义总的思想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份,然而从本质上看,它仍然是这个总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份。  相似文献   

12.
企盼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中国是最早提倡和谐的国家。早在西周末年(周幽王时),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命题和思想理论。这比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提出“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美在和谐”要早出200年。外国人都说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和谐”的是毕达哥拉斯,这是对中国历史缺乏研究的表现。继史伯以后,又有春秋时晏婴论“和同之异”,接着,孔子提出“和为贵”,孟子提出“人和”的思想,并且把“人和”上升到高于天时、地利之上的位置。不仅如此,儒家还对如何实现“人和”提出了一整套看法。在古人看来,…  相似文献   

13.
“小官大贪”,并不是新近才有的事。认识“小官大贪”现象,自然是想要达到惩治效果的前提。依笔者之见,“小官大贪”在于“三小”。 一是“小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是浸透在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东西,由此带来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制”,官也分三六九等,人们对官的“看待”,比如尊敬、服从的程度,是与级别高低成正比的,位越高的官,受到公众的敬仰就越高。这种对小官“小看”的历史原因,还影响着当今,也同样左右着一些小官的心理,他们要强烈地表现自己的“能耐”,其中就包括贪欲。越是被人“小看”的小官,往往越有一种胆大妄为的心态,甚至他们也不在乎这样的“小官”位之丢失——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能捞就快点捞。  相似文献   

14.
新论     
《民主与法制》2010,(18):20-21
社会公平谁说了算? 近年来,社会不公已经成为百姓最为痛恨的现象。温家宝总理认为“社会不公已经威胁到社会稳定”。但总有一些经济学家站出来,用所谓的“统计数据”或“研究成果”,提出类似“中国贫富差距被人为夸大”的结论;甚至有学者还撰文认为:“老百姓是因为公平观不正确导致认为社会不公平,当下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公平。”所以,关于社会公平与否到底由谁评价?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非常重要了。  相似文献   

15.
孙天明 《创造》2008,(12):54-54
在中国作家里,金庸拥有最多的读者。凡有井水处皆有金庸小说。然而,金庸的伟大不只是因为他是平民文学的大师。也不只是因为他是香港《明报》的创办人,更关键在于,当古典中国的“庙堂”背弃了“历史正义”时。金庸通过他的小说创造了一个“江湖”,在那里。“侠”的精神就是“不服从的精神”,这既是寻找“历史正义”的一个通道,也是迈向公民社会的一个精神接榫。  相似文献   

16.
言及中国近代宪政发展这一庞大而又复杂的话题,我以为首先值得对以下两大现象进行深思。一是自“天朝上国”的千秋大梦被强势的商业文明冲击得荡然难觅之后,虽然不同时期的朝野之中、体制内外均有诸多人士向宪政目标发起冲击,并且在1949年之前形成了7种冠以“宪法”或“宪法草案”之名的文本;但历史情境中社会各层面对宪政本身究竟有几分认识呢?近代宪政运动是着实在历史本身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还是不过聊充后来同道者们“说事”的一点佐证呢?再则是说到宪政的实现,在一个半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与此前的人们面对的同样问题相差不过些许。这两大现象的客观存在说明对中国近代宪政史进行较为  相似文献   

17.
张弼元 《前进》2000,(8):48-48
为政之要 ,治国之道 ,在于用人。一个朝代 ,一个国家的吏治如何直接关系它的盛衰兴亡。在中国历史上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当朝廷政治清明 ,任用忠良时则社会稳定、国家昌盛 ;当朝廷昏暗 ,任用奸佞时则社会动荡、国家衰微 ;当一个朝代吏制腐败、官场黑暗 ,忠而见弃、奸而得宠 ,贪官污吏穷凶极恶、横行不法时 ,这个朝代往往也就气数将尽、走向未路了 ;最为甚者则是昏君、暴君与奸佞之臣共同导演的一幕幕亡国悲剧。唐太宗是中国封建时代少有的明君 ,他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 :“治安之本 ,惟在得人” ,“用得正人 ,为善者…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领域扩大,商人十分活跃,逐渐形成了商帮。著名的有徽商、晋商、江右商、洞庭商、山东商、陕西商、广东商、福建商、龙游商、宁波商等十大商帮。商帮的出现,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明中叶嘉靖万历年间(1522~1620),十大商帮中最活跃的是洞庭商、徽商和龙游商。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两句谚语:“钻天洞庭遍地徽”、“遍地龙游商”。这反映洞庭商人、徽州商人、龙游商人遍布全国并雄踞商界的事实。龙游历史上为姑蔑文化发祥地,更是“入闽要道”,“金衢处徽之冲”,为古代重要盐道饷道,“通浙孔道,馈饷之…  相似文献   

19.
田中阳 《求索》2007,(2):161-164
反馈是中国信息传播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及与之相撑持的社会机制与体制决定的。在百年报刊传播中,反馈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不但作为社会信息大传播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是这样,而且从记者、编辑与读者的关系看也是这样。该文通过某些典型的历史现象的分析,既从“反馈”的视角勾勒出百年报刊传播的一条历史的逻辑线索,同时也对这种历史的逻辑线索的形成作了多角度的观照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建立“方便千万家”的社会机制上海师大教授桑玉成一个普普通通的修理工,以其“辛苦我一个,方便千万家”的人生座右铭,实现了他的全部生活意义。人们之所以对徐虎现象产生如此之高度的认同,正是因为徐虎给千千万万家带来了方便,这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有着寻求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