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而检验实践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在明确检验真理标准的基础上,弄清检验实践的标准是很有必要的。不仅有它的理论意义,更有它的现实意义。列宁说过,实践标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所为,它本身也有个要接受检验的问题。什么是检验实践的标准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探索和研究。梁勋同志在《争鸣》杂志1988年第2期,发表《检验实践的标准》一文,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一些问题仍值得商榷。 社会主义国家的群体实践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下,由具有崇高威望和握有最大实权的  相似文献   

2.
孙迪 《湘潮》2022,(12):19-20
<正>《实践论》是毛泽东的哲学代表作,它以认识与实践的正确关系为核心,全面而系统地阐述和发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均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会议。在这次高规格会议上,于敏、袁隆平、屠蚴呦、马云、姚明等100人获得"改革先锋"称号,一同获此荣誉的还有胡福明,名单介绍称他为"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4.
5.
茅文婷 《党的文献》2018,(6):F0002-F0002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首先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11日,《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此文;12日,《人民日报》等全国主要日报全文转载。文章指出: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不能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强烈反响,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诗词应以作者的革命历程为主要依据,从创作题材与主题的变化上去划分阶段.毛泽东没有也不可能在自我感觉"并未入门"的近体诗这一门类中,作带有某种限制的"被动式"创作.他的以意唱和正是政治家诗人的一种合乎逻辑的选择.毛泽东请人修改自己的诗词,主要是出于对这些作品艺术性的把握,而非文体的区别;为他人修改作品则主要是考虑求改者的身份.即使在诗词修改这类最能显示诗人风采的精神活动中,毛泽东仍不失政治家的本色.  相似文献   

7.
在土地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执行着一条“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原则,它有效地保证了赣南、闽西土地斗争的顺利进行,对全国土地运动的深入开展起了重大的作用。范华同志去年发表的《论闽西土地革命时期富农政策的演变》(以下简称《范文》)一文,对中国的土地革命特别是闽西的土地斗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看后很受教益。  相似文献   

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的真理标准思想的系统分析,在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上,正确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经胡耀邦同志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刊发了这篇文章,新华社向全国转发,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了这场讨论的重大意义。他说:"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  相似文献   

10.
刘鼎新同志的入学专著《人呀人你到底是什么东西》认为“人”的本质、本性是精神,而人的精神又主要概括为“七心”,即“上进心、正义心、责任心、自尊心、虚荣心、嫉妒心、自私心”,且“自私心”也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对待“自私心”的不同态度是划分不同社会的重要特征.笔者认为这些观点是错误的.其主要错误,一是把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形成的社会关系排除在人的本性之外而单纯从精神角度界定人的本质、本性;二是简单、片面、肤浅化地把人的精神概括为“七心”;三是把“自私心”看作人类永恒的精神现象和混同于个人利益;四是全书的论证方法是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11.
在文艺批评中,坚持“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的统一,并把它看作批评的“最高的标准”,这是恩格斯首先提出的一项基本的批评原则和方法,而作为科学地反映了文艺创作规律的一种批评观,它又始终贯穿并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批评实践之中。对此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无疑可以使我们的文艺批评建立在具有严谨科学性的基础之上。然而,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在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学的历史的”批评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只是在进入了新时期以后,文艺理论界才较多地谈论到这一问题,研究也得到了深化。其中,确实有许多议论可以启发我们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理论,但也有些议论明显地不尽吻合经典理论的原义。故此,我想在本文中结合对有关观点的商榷,谈一点学习体会,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2.
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重要前提。市场机制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率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失灵?的现象。对于这种观点,沈伟同志认为“不宜把‘市场失灵’作为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而应代之以“市场失衡”。(见《内部文稿》1996年第7期)对此,我认为是值得商  相似文献   

13.
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在1978年曾经有过一段讨论,并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共识,这对于冲破十年动乱形成的思想禁锢,拨乱反正,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走出唯心主义的迷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1978年到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有了飞跃的进步。随着社会经济方面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思想认识,走向了更为成熟的思考。经过近十多年来的实践检验,人们愈来愈明确,加快改革开放,抓紧有利时机迅速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最大和最根本的真理。在这个历史性的发展关键时期,从思想高度上更准确  相似文献   

14.
《党史博采》1996年第4期刊登了方培虎同志的《少共国际师——一支特殊的红军队伍》(以下简称方文)一文,我们读后获益匪浅。但文中有几处提法是否确切,值得商榷。我们愿与方培虎同志共同探讨。 一、“少共国际师”是何时成立的? 方文中所阐述的“少共国际师”成立之原因及过程,我们的看法与之相同。但方文认为“少共国际师”  相似文献   

15.
正一、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一)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既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外界刺激,不是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也不是人的凭空臆想和创造,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是以客观事物为原型的对对象的主动选择和观念再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活动,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动创造性活动。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人和客观事物的桥梁,人的认识的产生必须经由能动的实践活动。这  相似文献   

16.
一种意见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而不是客观存在本身。理由是:(1)客观存在、客观规律同社会实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社会实践不仅受客观存在、客观规律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价值规律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柳昌清同志的研究价值规律的文章《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应为“价值——价值实现”规律》(见《学习论坛》1992年第8期及以后各期),一定会给读者带来很大的教益,但对于文中的几个观点,本人提出几点不同的意见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8.
无数革命先烈为实现共产主义,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呢?难道是靠迷信和崇拜建立起共产主义信念吗?不!共产主义是靠其自身的科学性(即真理性)使人信服的。而共产主义的科学性,归根到底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共产主义是在实践中放射出光和热,给人们以无比的信心和力量。  相似文献   

19.
《求是》杂志《内部文稿》1995年第5期发表了陆德山同志《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与郭道晖同志商榷》一文(以下简称“陆文”)。该文是针对我在《法学研究》1994年第1期发表的《论党的领导权:权威·权利·权力——对党与人大的关系的法理思考》(以下简称“郭文”)的若干问题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