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人造生命技术是人们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一次巨大的突破。若用单纯的科学眼光看来,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科学进步。然而,这项研究成果所包涵的社会意义也需要进行伦理层面上的考察和判断,才能对这一新技术的价值有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当下伦理学以自然物或自然人为研究对象,人造生命的出现则预示着人造生命也可以作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它一出现便迅速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的激烈讨论。本文主要思考了它在伦理学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生命伦理教育面临现代挑战,德育中对生命伦理长期忽视,德育出现了许多违背生命伦理的行为和现象.生命伦理教育通过生命文化建设,培育新型的生命价值观,开展生命情感和意志教育等,激励人们注重生命、尊重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伦理.  相似文献   

3.
"仁爱生命"的道德观理念是中国传统人文理念尤其是儒家学派人文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人文理念充满了高尚的道德情怀、博大的生命境界,是建构现代生态伦理可资借鉴的良好文化资源.对生命的"仁爱"这种道德情怀同对万物的"敬畏"这种宗教情怀一样,它都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万物,对自然的一种心灵关怀,一种行为庇护.建构现代合理的生态伦理,需要寻找和获得这种人文理念作为深层次之文化动力的广泛支持.  相似文献   

4.
当代生命法学与推动科技和伦理和谐互动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一,研究内容承担调整处理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包括人权)两者矛盾的任务,有时还涉及生命哲学价值取向的选择;二、不仅研究与自然生命延续和生命保健相关的社会关系,而且研究遗传基因解密和生命创设,生命修缮引发的新型复杂社会关系;三、调整的对象不仅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且包括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地球生物圈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四、调整方法有多种类型,以行政法和民法的手段为主、重视奖励这一方法的运用,此外,刑法手段也占一定位置。生命伦理与生命法相辅相成但不可互相替代,两者的价值取向虽然一致,生命伦理是生命立法的基础,但伦理处于认识和道德层次,缺乏刚性的约束力,只有上升为生命法才有普遍有效的约束力和可操作性。当代生命法推动科技与伦理和谐互动的常用手段:一、生命法充当科技发展(或社会进步)与伦理矛盾的仲裁者和协调者;二、给人类某些伦理观念的变革发放“通行证”;三、创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实现生命科技与伦理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5.
针对学界有关"克隆人"议题的伦理反思存在的不足,本文从天主教生命伦理的视角对"克隆人"的再次进行伦理反思,认为"克隆人"科技对人的灵性与家庭本性,家庭和个人的灵性尊严是一种破坏,因此我们不应无视生命科技的进步而任其滥用。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教育问题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社会焦点,也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基于责任伦理视域分析,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主要存在教育主体责任意识不高、联动机制不畅、伦理观念不深、责任伦理落地实施不实等现象。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生命观进行研究,进一步探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基本成因,从而总结出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法治的伦理基础是以意图伦理为基础与目的、以责任伦理为中介与手段的混合伦理,它来源并决定于人的自由意志的本性。法治的意图伦理和责任伦理结合,形成法治伦理的无形之手。我们需要意图伦理和责任伦理的结合,需要法治伦理的无形之手,来建设各尽其职、各尽其责、各享其利的正义的社会,即一个真正的长久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在多元的文化世界里,人们信奉不同的道德传统和道德学说,生活在不同的宗教、意识形态和道德共同体中,导致了道德价值的多样化,因此,在全球范围内信奉一个共同的道德、共同的生命伦理观念,而否定或者忽视这种多样性是欠妥的和盲目的。另外,被广泛认同的全球生命伦理学的自主、有利、不伤害、公正四原则本身也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受到一些质疑。一些被普遍接受的伦理原则有时却会导致矛盾的、无法接受的道德结论,那么,建立某种普遍化的原则是否可行,这些都是发展全球生命伦理学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关注生命,敬畏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是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生命伦理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体现为主体对待生命所应该信仰的伦理理想和必须遵守的基本价值原则。生命伦理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主要体现在:将生命伦理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中;积极营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塑造大学生生命伦理精神提供良好的载体;利用现代媒介,培养大学生应对信息的能力;同时要大力加强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0.
基因伦理研究立足于现实的技术现象及其伦理难题,通过技术观的变革,实现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结合;通过伦理观的变革,实现价值选择与制度安排的统一;通过生命观的变革,坚持人的尊严。体现了基因伦理研究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道德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当前伦理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及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用道德来匡正和规范所出现的消极现象。道德起源于社会经济生活。道德介入经济生活后,就必须用个体伦理和制度伦理来调节经济生活诸方面。伦理与效率之间的对立统一,决定了制度的设计不能仅仅以效率为标准,还要同时以伦理为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传统儒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植根于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即礼的问题。就此而言,生活儒学对当今的公民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道德是一种不同于传统道德的新道德理论。它与传统道德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道德主体身份不同、道德要素不同和道德实现环境不同。网络道德的特点是开放、多元性 ;普遍、共享性 ;自主、自律性。网络道德以传统道德为基础又促进传统道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行政的道德底线是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中所应遵守的最基本的行政道德规范。行政道德底线受行政伦理的层次性特点影响,是扬弃传统官德的需要以及行政环境和行政法制建设中内在契约的要求。设计或者评定行政伦理的底线不同于社会的一般伦理底线,过高不行,低亦不可。行政人员在行政领域活动的公共性特点,决定廉洁自律与公平正义是行政伦理底线中最为基本的两个方面,由此构成行政道德化供给的根本保证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道德范式问题是关乎道德规范体系建构的关键问题。在当代中国,传统的道德范式已解构,新的道德范式正在建构中。社会主义和谐伦理为我们提出了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新范式。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这种和谐伦理在当前的典型表现。我们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要以和谐伦理的理念为指导,构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6.
选择性侦查是侦查人员有选择性的对刑事案件进行实质侦查的行为。实践中的选择性侦查存在许多问题。文章希望对选择性侦查的道德性做出判断。为了保证论述的严密性,这里仅以理想状态下的合理选择性侦查为例,对选择性侦查的道德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划分为本体论上的主体共享关系、实践论上的主客体关系以及价值论上的主体共享关系和主客体关系。以此为基础,在人与自然价值论关系层面笔者展开了对主张主客体关系的人类中心主义与主张主体共享关系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的利弊分析。考虑到弱式人类中心主义对公众道德水准的合理要求与刑法道德底线定位之暗合、刑法对人的预设模式之要求以及刑法的可操作,本文将弱式人类中心主义确立为环境刑法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论公共政府的伦理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府的产生依据及其所担负的责任决定了其必须拥有一种价值依归,包括最核心的公正精神和与此相联系的一系列的伦理精神。公共政府伦理精神的构建和弘扬是现代政治生活和谐有序的根本保证,而政治制度的道德化和政治道德的制度化的双向互动及行政人员的伦理道德管理和训练是塑造公共政府伦理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论警德建设     
公安队伍教育应与社会教育接轨 ,植入“大建设 ,社会化”观念 ,实行开门管警 ,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构建警德价值体系 ,实施警德教育 ,使民警成为遵守社会道德的模范 ,群众才会真正理解和帮助警察。警德建设是民警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以德治警的核心是对民警表现进行全程的道德考察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体现着丰富的伦理意蕴: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前提下,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立场;在认识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在认识和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追求公正、公平的伦理精神;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